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地方公共品影响居住选址和住房价格的机制与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4 02:07

  本文关键词:地方公共品影响居住选址和住房价格的机制与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探索地方公共品影响家庭居住选址行为和住房价格的经济机制与实际效应,是城市经济学和住房经济学领域微观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在当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如何通过改进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包容性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已成为摆在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系统把握中国城市中地方公共品影响居住选址和住房价格的经济机制,定量识别家庭对地方公共品的偏好及其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国际前沿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居住选址-房价响应”的双维度分析框架;并利用北京市较为丰富的家庭、住房交易和四类典型地方公共品微观数据,开展了微观机制和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在“居住选址”维度,利用离散选择模型从选址概率角度识别了家庭对地方公共品的平均偏好,不同家庭的差异性偏好及内在机制;在“房价响应”维度,利用特征价格模型从支付意愿角度识别了相应偏好,及在不同子市场中的差异性。特别地,“居住选址”维度的分析为“房价响应”维度的子市场差异性提供了微观机制层面的解释。最后,论文探索了基于家庭居住选址偏好的三种政策支持方法,尝试为城市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及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配置决策提供参考。论文实证研究发现:(1)从居住选址的微观机制来看,不同特征家庭对各类地方公共品具有显著的偏好差异性;(2)从地方公共品对住房价格空间差异的影响效应来看,典型地方公共品在租买子市场中的资本化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能被居住选址的微观机制所解释;(3)从地方公共品变化对住房价格变化的影响效应来看,轨道交通和城市更新两类地方公共投资均提高了周边住房价格及租金,且在控制了遗漏变量和区位自选择后效应依然显著。结合实证研究结论和对政策支持方法的初步探索,论文对城市规划及管理部门提出如下建议:(1)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地方公共品空间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有效发挥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引导性;(2)地方公共品及公共服务的相关城市规划与管理政策应当建立在对居民需求的客观把握基础上,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3)相关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需要兼顾城市空间效率和包容性,合理协调地方公共品为各类群体带来的收益和成本。
【关键词】:住房价格 居住选址 地方公共品 家庭偏好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主要符号对照表10-11
  • 第1章 引言11-42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1-16
  • 1.1.1 研究背景11-14
  • 1.1.2 研究问题及目的14-15
  • 1.1.3 研究意义15-16
  • 1.2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16-19
  • 1.2.1 研究对象16-17
  • 1.2.2 研究范围17-19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进展19-37
  • 1.3.1 理论基础:居住选址理论的发展线索19-25
  • 1.3.2 行为机制:居住选址行为机制的实证研究进展25-28
  • 1.3.3 市场表现:地方公共品影响住房价格的实证研究进展28-32
  • 1.3.4 应用实践:公共政策评估与支持方法32-37
  • 1.3.5 文献综述小结37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37-40
  • 1.4.1 研究方法37-38
  • 1.4.2 实证数据38-40
  • 1.4.3 技术路线40
  • 1.5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40-42
  • 第2章 经济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方案设计42-64
  • 2.1 居住选址经济机制的理论分析43-47
  • 2.1.1 理论基础:城市内家庭居住选址行为的理论模型43-45
  • 2.1.2 机制分析:基于居住选址理论模型的家庭偏好识别45-47
  • 2.2 “选址行为-房价响应”的双维度分析方法与实证方案设计47-52
  • 2.2.1 “选址行为-房价响应”双维度分析方法47-48
  • 2.2.2 “选址行为”的实证方法: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居住选址模型48-50
  • 2.2.3 “房价响应”的实证方法: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房价与租金模型50-52
  • 2.2.4 两类实证方法的关联性与“双维度”分析的突出贡献52
  • 2.3 实证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与机制分析52-63
  • 2.3.1 偏好差异性的识别方法53-55
  • 2.3.2 资本化效应在房价与租金中的差异性分析55-57
  • 2.3.3 特征价格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应对57-60
  • 2.3.4 基于选址偏好的政策评估思路60-63
  • 2.4 本章小结63-64
  • 第3章 地方公共品影响居住选址的微观机制研究64-88
  • 3.1 实证数据与模型设定65-72
  • 3.1.1 实证数据65-69
  • 3.1.2 居住选址模型设定69-72
  • 3.2 家庭平均居住选址偏好的实证分析72-74
  • 3.3 不同特征家庭居住选址偏好差异性的实证分析74-79
  • 3.3.1 不同收入与受教育水平家庭的居住选址偏好差异性分析74-76
  • 3.3.2 不同人口结构家庭的居住选址偏好差异性分析76-79
  • 3.4 自有住房家庭与租赁住房家庭的选址偏好差异比较79-82
  • 3.4.1 自有住房家庭与租赁住房家庭的基本特征比较80
  • 3.4.2 自有住房与租赁住房家庭居住选址偏好的实证分析与差异对比80-82
  • 3.5 租买选择内生性问题应对与实证结论确认82-87
  • 3.5.1 家庭住房租买选择行为实证分析83-85
  • 3.5.2 考虑租买选择内生性的居住选址偏好实证分析85-87
  • 3.6 本章小结87-88
  • 第4章 地方公共品对住房价格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研究88-114
  • 4.1 实证数据与模型设定89-97
  • 4.1.1 实证数据89-96
  • 4.1.2 Hedonic住房价格模型设定96-97
  • 4.2 地方公共品在住房价格中资本化效应的实证分析97-109
  • 4.2.1 地方公共品在存量住房价格中资本化效应的实证分析97-101
  • 4.2.2 地方公共品在存量住房租金中资本化效应的实证分析101-105
  • 4.2.3 地方公共品在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中资本化效应的实证分析105-109
  • 4.3 不同住房子市场中资本化效应的对比与机制分析109-112
  • 4.3.1 存量住房价格和租金中资本化效应的差异与机制分析109-111
  • 4.3.2 存量住房和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中资本化效应的差异与机制分析111-112
  • 4.4 本章小结112-114
  • 第5章 地方公共品变化对住房价格变化的影响效应研究114-140
  • 5.1 实证数据与模型设定115-119
  • 5.1.1 实证数据115-117
  • 5.1.2 DID-Hedonic住房价格模型设定117-119
  • 5.2 地方公共品变化对住房价格变化的影响效应精确识别119-127
  • 5.2.1 新开通地铁站点对周边存量住房价格和租金变化的影响效应119-123
  • 5.2.2 “城中村”拆迁整治对周边存量住房价格和租金变化的影响效应123-127
  • 5.3 估计结果在不同空间范围和时间窗口下的稳健性检验127-132
  • 5.3.1 新开通地铁站点对周边存量住房价格变化影响效应的稳健性检验128-130
  • 5.3.2 “城中村”拆迁整治对周边存量住房价格影响效应的稳健性检验130-132
  • 5.4 区位自选择引致的内生性问题应对与机制分析132-138
  • 5.4.1 借助“准自然实验”机会应对新开通地铁站点的区位自选择问题133-134
  • 5.4.2 应用PSM方法应对被拆迁整治“城中村”的区位自选择问题134-138
  • 5.4.3 新建地铁站点与被拆迁“城中村”的区位自选择机制分析138
  • 5.5 本章小结138-140
  • 第6章 地方公共品与住房空间配置的政策支持方法探索140-158
  • 6.1 基于家庭选址偏好的居住用地供需空间关系比较方法141-146
  • 6.1.1 现实问题与应用分析思路141-143
  • 6.1.2 居住用地供给指数的测算结果与空间分布143-144
  • 6.1.3 居住用地需求指数的测算结果与空间分布144-145
  • 6.1.4 居住用地供需空间关系比较与政策建议145-146
  • 6.2 基于家庭选址偏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空间关系比较方法146-151
  • 6.2.1 现实问题与应用分析思路146-148
  • 6.2.2 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供给指数测算结果与空间分布148-150
  • 6.2.3 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需求指数测算结果与空间分布150
  • 6.2.4 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供需现状空间关系比较150-151
  • 6.3 基于高低收入群体偏好差异的保障性住房选址决策支持方法151-156
  • 6.3.1 现实问题与应用分析思路151-153
  • 6.3.2 高低收入水平家庭偏好差异与综合支付意愿的空间分布153-154
  • 6.3.3 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指数测算结果与空间分布154-156
  • 6.4 本章小结156-158
  • 第7章 结论158-168
  • 7.1 主要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158-164
  • 7.1.1 主要研究结论158-162
  • 7.1.2 相关政策含义162-164
  • 7.2 主要学术贡献164-165
  •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计划165-168
  • 参考文献168-181
  • 致谢181-183
  • 附录A 估计家庭持久收入的实证模型与结果183-18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86-1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京文;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45期

2 段尧清,常贤波;论城市信息化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2期

3 刘景林;执著探索的结晶——《跨世纪城市经济新探索》评介[J];学术交流;2001年04期

4 郑恒;抓住西部开发机遇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J];发展;2001年01期

5 李翠玲;推进我国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首都经济;2001年09期

6 李恒光;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化进程[J];发展研究;2001年08期

7 卜海;论“入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01期

8 张振彬;经营城市的再思考[J];学习导报;2002年09期

9 杨继绳;城市怎样才能成为经济中心[J];中国投资;2002年03期

10 李钢;经营城市≠建设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曙虹;;江西省城市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吴玉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城市部件调查方法探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治彦;;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与方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体滇;;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评价[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5 韩士元;;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胡国亮;;从全国城市经济发展视角看武汉市经济总量变化[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闫凌州;;从培育创新文化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祖康;;尊重规律、创新管理,谋求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9 刘子玉;毕芳芳;桑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10 王子义;;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责任[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辽宁鞍山市委书记 张杰辉;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N];经济日报;2007年

2 范峥;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争创发展新优势[N];江阴日报;2008年

3 市文明办;城市精神——城市的灵魂[N];丹东日报;2008年

4 欧金焕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塑造城市精神 引领城市发展[N];南宁日报;2009年

5 ;论城市协调发展[N];天津日报;2010年

6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杨秀香;打造绿色环境 提升城市精神[N];大连日报;2010年

7 何德敏;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N];南充日报;2011年

8 新闻中心记者 李德成 张国锋;宜居宜业就是城市竞争力[N];大庆日报;2012年

9 记者 李晓萌;经济总量闯进全国城市十强[N];长江日报;2013年

10 记者 严运涛 实习生 熊政纲;阔别22年 武汉重返全国城市前十[N];湖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杰;地方公共品影响居住选址和住房价格的机制与效应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李健英;论分工制度演进与城市经济聚集[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健;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马池顺;创新资源视角下的创新型城市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邢福俊;中国水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6 冯先宁;城市经济聚散论[D];四川大学;2004年

7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杨学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信息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长春城市精神培育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裴乃杭;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程圆圆;昆明城市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徐哲;城市特征的历史文脉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6 范文团(Pham Van Doan);越南河南省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钊;美国城市破产立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任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D];延边大学;2015年

9 陈倩;兰州市城市吸附度的测算、比较及提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房书瑶;工业废品收购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地方公共品影响居住选址和住房价格的机制与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6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76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1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