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网络城市形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21:28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网络城市形成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体系 经济关联 网络城市 形成机理


【摘要】:在当今经济社会条件下,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自身高速的发展同时,与地域上相邻或相近的其它城市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关联,多个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市共同组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城市体系。每一个城市都是整体中的一员,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共同维系着城市体系的协调稳定,共同推进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维系城市体系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内部条件也会随之变化,受其影响,城市的经济活动方式发生了相应改变,彼此之间逐渐建立起新型的相互关联,每一个城市在整体中的地位都得到重新调整,城市体系内部旧的平衡开始被打破,逐渐向新的平衡过渡,城市体系结构随之发生演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资源的流动和配置、科技进步使产业链条延长以及产品生产分工更加精细化,城市之间通过商品、人员、资金、生产协作等多种途径呈现出普遍的联系增强趋势,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表现出网络化联系特征。城市体系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城市之间更加平等的网络化联系逐渐取代自上而下中心地等级联系,每一个城市都是网络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不再是决定其地位的唯一因素,中小城市也能凭借自身优势参与到区域整体的经济活动中。网络城市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出现的新的城市体系形式,并以其高效、平等的优势成为城市体系发展的趋势。它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使区域中的城市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展开更多的协作,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促进区域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然而当前网络城市相应的理论成果并不丰富,理论水平滞后于城市体系结构的演化进程,难以对网络城市的构建及发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对于城镇密集区城市网络化关联的推动因素、形成机理等的研究有助于为区域城市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城市及区域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供符合实际,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城市体系建设参考建议,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城市体系向高级阶段演进。本文采用演绎与推理研究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探索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网络城市形成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网络城市形成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阶段的运作机理。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企业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城市体系理论进行建构后,再基于长江三角洲上市公司空间组织网络的关系性数据对城市网络的结构及其演变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回归模型检验影响因素对于城市联系形成的作用程度,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是论文的研究概述,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回顾文献综述,进行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总结本文的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网络城市的理论基础。明确了网络城市的定义、特征、本质;阐释了网络城市形成的理论基础,即传统区域空间理论和现代城市体系理论,前者包括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演化理论和城市体系理论,后者包括网络理论及全球城市理论等。第三章为网络城市形成的背景、现实基础与一般过程。在分析网络城市形成的背景后,结合近年来我国城市群中城市间经济关联发生变化的大量事实分析经济关联发生所依赖的区域经济网络构筑的要素和条件;然后对于网络城市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条件、城市体系特征及演化趋势等进行阐释。第四章为网络城市的形成机理分析。在建立本文的理论分析过程框架基础上,分析使城市间关联发生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讨论诸因素在网络城市形成不同阶段中起到的作用,本文将其归为两大类、三个层面共八个因素,两大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交通网络完善、通讯技术进步和国家区域政策四个方面,它们都属于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条延伸、城市政府行为和企业自身发展,其中前三个划归于中观层面影响因素,最后一个认为是微观层面影响因素;接下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对网络城市形成发挥作用,即城市间联系的生成机制、城市间联系演进的动力机制和贯穿城市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组织机制等;最后分析网络城市演进过程中最关键阶段,即由等级关联向网络关联转变的形成阶段的微观运行机理,从企业扩张引发的组织结构变革促成空间分布格局调整出发,先后带来企业间、城市间关联改变,进而推进区域空间结构发生演化。第五章为网络城市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为验证以上影响因素对网络城市形成的作用,本文以我国最发达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分析网络城市形成的机理。本文借鉴Peter Taylor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企业网络模型,选取长江三角洲16市中234家上市公司在1999-2013年的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地区分布信息,采用机构赋值方法得到城市间的联系值,根据15年城市间联系值的变化,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进行城市体系结构演变分析,发现15年中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1999-2005年和2006-2013年,第一个阶段中城市间主要表现的是等级关联,第二个阶段中城市间出现了更多的水平关联。接下来选取对应的指标将影响因素进行量化,以城市联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每一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借助Eviews5.0软件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后建立协整方程,得到两个变量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从而对于影响因素对城市联系值的作用做出解释。最后对15年和1999-2005以及2006-2013三个时间段中每个因素对城市联系值的影响做出相应的分析。第六章为结论与政策含义部分,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一、网络城市形成是多种影响因素通过相应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经实证检验证实,内、外部影响因素在网络城市形成过程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基础,为内部因素的改进创造条件,通过拉动内部因素的提升和完善来促进城市间关联演变,而内部因素是主导,是使城市间关联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二、网络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空间组织变化引发的城市间关联变化。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生产力和信息技术进步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在其扩张过程中不断调整着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及空间布局,这种调整带来企业间联系的改变,当前企业间水平化经济联系的增强推进了城市间网络化关联,在空间组织上重塑了城市体系的结构形态。三、在网络城市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不同。网络城市的萌芽(初期)阶段,交通网络因素和产业链因素的影响排在前两位,城市体系以等级体系为主;在网络城市的形成(中期)阶段,通讯技术水平和企业自身发展作用力是主导因素;该阶段等级联系相对弱化,中小城市间的联系大为增强,这种关联更多体现的是平等的、网络化的关联。本文有以下两方面的创新:一、理论构建方面的创新。现有的研究缺乏针对网络城市形成过程及机理的具体研究,本文对网络城市形成过程进行了动态三阶段的划分,即准备阶段、萌芽阶段和形成阶段,并分析了每一个阶段所需条件和城市体系特征;与此同时,本文在分析城市间关联形成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机构地区分布的改变出发,探讨由企业间联系形成的城市间关联变化,以及带来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作用的内在机理。二、实证研究方面的创新。以往对于网络城市的实证研究多是静态分析同时缺乏对影响因素作用力的量化测算,本文在这两方面尝试突破,利用长江三角洲16市1999-2013年15年间城市关联强度的数据进行城市网络动态演进过程的分析,更好地体现了城市间网络关联变化的连续性;以长江三角洲16市15年的城市间联系值为基础,采取相应指标量化影响因素,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了每一种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量化结果,体现影响因素作用力强度,便于下一步对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城市体系 经济关联 网络城市 形成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3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5
  • 1 绪论15-35
  • 1.1 选题背景15-17
  • 1.2 选题意义17-19
  • 1.2.1 理论意义:丰富网络城市体系理论17-18
  • 1.2.2 实际意义:为城市体系完善提供理性参考18-19
  • 1.3 文献回顾19-28
  • 1.3.1 国外学者对于网络城市的研究19-21
  • 1.3.2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城市的研究21-24
  • 1.3.3 网络城市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24-27
  • 1.3.4 对现有文献研究的评析27-28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28-29
  • 1.4.1 研究目标28-29
  • 1.4.2 研究方法29
  • 1.5 论文构思与结构安排29-33
  • 1.5.1 研究视角29-30
  • 1.5.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30-31
  • 1.5.3 本文的结构安排31-33
  • 1.6 难点与创新33-35
  • 1.6.1 本文难点33
  • 1.6.2 本文创新33-35
  • 2 网络城市的相关理论35-62
  • 2.1 网络城市的内涵、本质与特征35-49
  • 2.1.1 网络城市定义35-40
  • 2.1.2 网络城市体系与传统中心地城市体系的区别40-41
  • 2.1.3 网络城市的本质——城市间一种新的关联方式41-45
  • 2.1.4 网络城市体系的特征45-47
  • 2.1.5 网络城市体系的优势47-49
  • 2.2 传统区域空间理论49-56
  • 2.2.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49-51
  • 2.2.2 区域空间演化理论51-53
  • 2.2.3 城市体系理论53-56
  • 2.3 现代城市体系理论56-61
  • 2.3.1 网络理论56-59
  • 2.3.2 全球城市理论59-61
  • 2.4 本章小结61-62
  • 3 网络城市形成的背景、现实基础与一般过程62-82
  • 3.1 网络城市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62-66
  • 3.2 网络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经济边界拓展66-68
  • 3.3 网络城市形成的现实基础68-74
  • 3.3.1 我国城市间联系的增长68-71
  • 3.3.2 区域经济网络构筑71-74
  • 3.4 网络城市形成的一般过程74-81
  • 3.5 本章小结81-82
  • 4 基于城市关联的网络城市形成机理82-107
  • 4.1 网络城市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架构82-85
  • 4.2 网络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即推动城市间联系发生改变的因素85-92
  • 4.3 网络城市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相互关系92-95
  • 4.3.1 准备阶段影响因素分析93
  • 4.3.2 萌芽阶段影响因素分析93-94
  • 4.3.3 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分析94-95
  • 4.4 网络城市形成的微观机理95-99
  • 4.4.1 企业扩张与组织结构变革96-97
  • 4.4.2 企业空间组织与城市经济关联97-98
  • 4.4.3 城市经济网络与区域空间结构98-99
  • 4.5 网络城市的形成机制:一个概括性的描述99-105
  • 4.5.1 城市间联系的生成机制99-100
  • 4.5.2 城市间联系演进的动力机制100-101
  • 4.5.3 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组织机制101-102
  • 4.5.4 各种机制在网络城市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102-105
  • 4.6 本章小结105-107
  • 5 网络城市形成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107-140
  • 5.1 城市间联系强度的测定107-128
  • 5.1.1 联系强度的综合测定方法107-110
  • 5.1.2 本文采用的测定方法110
  • 5.1.3 研究范围的选取和界定110-111
  • 5.1.4 数据的获取及处理方法111-112
  • 5.1.5 城市间联系强度变化情况分析112-128
  • 5.2 长江三角洲网络城市形成的实证分析128-138
  • 5.2.1 分析假设128-129
  • 5.2.2 城市联系强度影响指标体系129-131
  • 5.2.3 模型构建及其实证结果131-138
  • 5.3 本章小结138-140
  • 6 结论、政策含义与展望140-149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140-143
  • 6.2 政策含义143-147
  •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展望147-149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149-150
  • 参考文献150-159
  • 后记159-160


本文编号:536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536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