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效应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1 04:19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效应与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驱动 京津冀 科技创新效应 机制 实证检验
【摘要】:当前,国际经济在深度调整中复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科技创新的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趋势愈加凸显,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引领国际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发展方式转型、刺激政策消化的“多重叠加”现象明显,未来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种趋势性变化表明,必须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和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推进经济结构性调整,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效应和潜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推进协同创新的核心示范区,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富集、创新能力最强、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然而,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与国内外典型经济区相比,其一体化与市场化水平偏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也面临着区域创新要素无法顺转与共享、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不足、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等难题。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成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示范区、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能否将区域科技资源富集优势转化成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的效应,能否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创新效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集聚与创新扩散、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以往研究对科技创新效应虽有涉及,但多从科技创新某一效应展开,缺乏对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效应的全面探讨。为此,本文正是切入这一命题,拟从京津冀科技创新效应入手,借鉴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立足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时代背景,重点研究区域科技创新的效应及其机制。本文把科技创新效应划分为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协同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三个维度,并深入阐述科技创新效应的互动机制、作用机理及逻辑关系,构建了包括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宏观路径在内的区域科技创新效应的分析框架;在梳理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及时间序列动态模型,重点探讨京津冀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协同效应及经济增长效应的实现效果及制约因素,提出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效应的体制机制及政策框架。本文共分为九章内容,其中第三、四、五、六、七、八章为重点。前两章重点概述了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阐明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与创新点,并借鉴科技创新及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对科技创新及京津冀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后面各章重点探讨了科技创新效应的实现机理及研究框架,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进而对京津冀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协同效应及增长效应进行研究与测度,并从制度层面探讨了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效应的机制保障。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拓展的方向。本文的主要建树及创新点如下:(1)模型构建。在剖析科技创新效应的形成机制与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把科技创新效应划分为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协同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科技创新效应的实现机理及逻辑关系,进而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探讨并构建了科技创新效应实现路径的理论模型。(2)实证分析。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分析京津冀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及态势,阐述京津冀科技创新的空间特征与演变趋势;二是从科技势能、科技转换能力、科技潜能三个方面探讨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及结构特征;三是运用数据包络法(DEA),分析京津冀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及演化格局。(3)理论验证和路径探讨Ⅰ。分析和测度京津冀创新要素集聚与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引入空间集聚度和基尼系数方法,测度京津冀创新要素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空间集聚特征;运用Moran s I、方法,分析京津冀各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空间自相关性及演变趋势;利用空间计量模型,重点探讨京津冀创新要素集聚对各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4)理论验证和路径探讨Ⅱ。分析和测度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协同效应,首先明确了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要素结构,从资源保障、知识创造、协同配置、创新效益、创新环境等五个层次,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指标评价框架;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实证测度了京津冀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探讨京津冀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效应及演变规律。(5)理论验证和路径探讨Ⅲ。分析和测度京津冀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从整体层面和区域层面详细阐述了科技投入、技术存量与京津冀经济增长的交互关系;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科技投入、技术存量对京津冀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及影响机制。(6)机制保障。重点研究了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效应的体制机制,提出应健全创新要素跨区流动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机制、完善区域技术经济的关联机制、打造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等。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
本文编号:1277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7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