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10:30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变动 技术进步 EKC


【摘要】:长期以来,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环境污染物,碳排放受到人类广泛关注。这主要缘于碳排放不仅能够带来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能引发诸多自然灾害的连锁反应。碳减排工作对于维护人类根本利益、保证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总体的碳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依赖经济各行业的整体配合、合理分配。本文紧紧围绕碳减排这一核心议题,在已有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两驱动碳排放效应分析框架下,进一步加入产业结构变动,形成碳排放效应分析的三驱动框架。这不仅充实了碳排放的理论研究,而且为碳排放效应的准确分解、碳减排目标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更加完善、系统的理论支持。在三驱动框架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就碳排放测算、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效应、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我国碳排放预测及减排目标的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视角下的碳减排路径及产业选择进行了系统、翔实的分析阐述,使本文达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实证与应用相统一。总体来讲,本文具体解决五个问题,主要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碳排放三驱动框架的构建。通过改进Acemoglu et al.(2009)的环境约束的内生增长模型,构建了包含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保留了原有的清洁品投入和污染品投入的两部门划分,将碳排放引入到模型中。通过企业的最优行为决策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变动效应成为资源在企业间流动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设定技术内生的路径,将原有的碳排放公式中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更新,从整体上分解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三大效应。第二,碳排放测算与分析。采用IPCC的参考方法,本文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对中国工业的碳排放进行整体和细分行业测算。生产者角度测算时间段为1991-2013年,消费者角度测算时间段为1995-2010年期间的6个年份。通过测算分析发现,制造业生产者角度碳排放长期占据工业总体碳排放80%以上,一度超过9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品业排放最多。在消费者角度的碳排放测算方面,发现制造业细分行业一半以上属于净出口隐含碳行业。制造业隐含碳排放绩效出现全面持续上升局面,进出口隐含碳排放密集度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为推动净出口隐含碳绩效提高,应适度鼓励发展化学纤维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第三,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效应。通过认识和利用碳排放规律,可以明显提高碳减排的投入产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划分"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两个维度,引入贸易开放因素,利用门限回归方法,对82个有效样本国家进行碳排放EKC的再检验,化解原有碳排放EKC检验中的"异质性难题",为不同发展层次国家的碳减排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碳排放EKC再检验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了"污染天堂假说"的存在,提出了碳排放核算新体系的实现路径。另外,在行业内部检验碳排放EKC的存在性。通过采用方程检测、模型检验,发现制造业内部EKC并不存在。第四,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通过利用改进的失衡度法,衡量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借助产业失衡测算结果,提出产业过度发展优于不足发展的研究假说。借用Kaya恒等式的分析框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证明了研究假说。在制造业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该重点扶持发展单纯劳动型产业,尤其以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为重。另外,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产业产值比重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与碳排放关联性最强。第五,中国碳排放预测及减排目标实现。在三驱动模型的基础之上,构建三驱动模型下的碳排放三大效应检验方程。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发现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效应具备长期稳定性和预测性。通过考虑进"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和"单独二孩"全面放开等最新政策环境因素,设定了三种不同情景下的经济增速,并预测了我国2030年碳排放的变动情况。预测发现,我国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实现在缺乏碳管制配合的条件下存在一定的难度;碳强度的约束目标则在三种情景下均可实现。碳排放目标约束的实现压力要大于碳强度。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日益成熟、碳排放管制政策体系更趋完善的背景下,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实现将更趋乐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96;F124.1;F121.3


本文编号:1282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82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2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