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13:30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商贸流通业 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 专业化分工 全要素生产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制造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制造大国”。201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37%。但是,我国制造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国际竞争力不强,相关产品附加值率较低。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生产要素成本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红利下降,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难以维持。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的核心就是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集约型转变,从依靠劳动力和资本规模扩张向依靠创新,技术进步,改善组织成本,获取规模收益的方式转变。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创造更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从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来看,商贸流通业始终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降低实体经济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运行效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规模,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国内市场是保持我国制造业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从制造业与流通业两者内生发展的过程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制造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流通业本身的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升对制造业发展会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现代商贸流通业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信息,并及时低成本传递给制造企业,并为制造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专业化的采购、运输、仓储服务,有效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制造企业依靠比较优势专注于生产,减少了大量资源占用,通过创新,技术进步,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方式,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制造业增长方式集约型转变,从而有利于制造业稳定可持续增长。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两者的关系。首先结合产业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马克思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链及产业网络集成理论深入分析商贸流通企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经济绩效的影响。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的内在机理,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对制造业成本和全要素生产效率的作用的分析。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的内在影响机理可以通过产业层面视角分析,从产业层面来看,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分工深化是经济增长,市场规模扩大的必然结果,两者分工深化的同时,使得各自实现专业化程度提高,结果产生了大量批发、零售、物流、仓储、电子商务、销售服务等专业化中间服务需求,并且随着流通技术,知识资本参与制造业生产全过程,促进了制造业核心技术进步,部门内部组织协调成本得以降低,技术效率能够提升,促进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利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通过在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下,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进行拓展,将商贸流通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引入其中,与资本和劳动力共同作为生产要素,由此构建出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数理模型。结果表明,商贸流通服务的劳动投入量增加,即商贸流通业规模增大,流通业细分行业不断增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流通业专业化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作为中间投入的商贸流通专业化水平越高,制造业单位生产成本就越低,全要素生产率占比就会越高。流通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占增加值比例,进而促进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明显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商贸流通业54%的产品销售服务作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其余46%的产品销售服务流向居民消费,投资消费以及出口消费,所以现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连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制造业部门对商贸流通业提供的中间服务需求占制造业比重达到0.785,说明商贸流通业对于制造业可持续增长的不可替代性。商贸流通业的附加值率为0.714,属于高附加值产业,显著高于我国制造业中所有部门,我国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部门附加值率均小于30%,这就表明制造业整体发展依靠中间产品大量投入实现增长,增长方式呈现粗放型特点。商贸流通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较制造业部门较低,但对于制造业就业和资本投资带动作用明显。本文基于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增长内生关系角度,研究了1983-2013年我国不同省份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增长的长期协整关系以及两者短期的动态调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增长与制造业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东部地区部分省份相比于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制造业增长对商贸流通业增长的内生静态依赖性要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省份市场交易制度,相关政策法律比较健全,市场化进程比较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市场规模得以扩大,两者专业化分工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有效提升各自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人力资本得到积累和深化,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及先进物流技术加深了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在两者长期协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制造业增长对商贸流通业的短期动态调整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够一定程度带动制造业增长,当制造业增长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商贸流通业能够一定程度矫正制造业产量的波动。但是,相比较与oecd国家而言,我国商贸流通业对于制造业的动态调整度较低,由此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内生互动程度较小。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以及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数据包络法dea得出了2004-2011年期间我国制造业整体,31个省份以及制造业29个细分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及各分解因素增长率,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没有成为制造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我国制造业增长整体上还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动制造业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模式仅发挥了次要作用。制造业tfp增长率和tfp增长占增加值比例并不稳定,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v形波动轨迹,说明我国制造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格局开始形成。最后,以全要素生产率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作为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衡量指标,采用2004-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的省际面板数据,制造业各部门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fmols估计实证研究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制造业全国整体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专业化对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现阶段推动作用还不显著,商贸流通业集中度提高对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作用不明显。从制造业地区差异角度来看,商贸流通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专业化程度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商贸流通业集中度提高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产生一定促进作用,而对于中部地区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产生显著的阻碍效应,对西部地区影响微弱。从制造业行业差异性来看,商贸流通业专业化水平提升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于我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生显著地促进作用。商贸流通业集中度提高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今后应该深化社会分工,增强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提升各自专业化水平,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市场化进程,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速度而过度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制造业的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中西部地区要创造有利于两者互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充分利用我国国内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充分释放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促进区域间贸易,降低区域间商贸服务成本,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制度成本,促进本地制造业与区域外商贸服务企业互动来平抑本地制造业产值波动,化解商品产能过剩,引导增长方式转变。将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先进物流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于商贸流通产业,为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深化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溢出效应。重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从长远角度促进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4;F724


本文编号:1292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92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b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