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16:37
本文关键词: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服务创新 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 内部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因素 生态富硒产业集群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日益增多。国内传统产业集群大多数尚未摆脱"高消耗、高产出和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种集群内资源集中消耗和污染集中排放,往往是产业集群所在地区所难以承受的,更是未来制约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桎梏。由于生态产业集群是我国产业集群下一步发展的趋势,产业生态化是我国执政党在国家发展宏伟蓝图中重点勾勒的一笔,做好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研究,势在必行。对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研究在我国尚未形成规模,而且对产业集群服务创新大多集中在服务行业,对生产制造业的服务创新、生态企业的服务创新、对非营利性管理部门参与的公共服务创新研究的还很少。因此,本文拟在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基于生态保护的视角探讨一种符合现代产业集群创新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服务创新机制,包含政府服务、智力机构服务、中介服务、企业内部上下游之间的服务等,为生态产业集群通过对该模式的有效运用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而为促进我国、江西省生态产业发展,推动我国、江西省生态产业集群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研究从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的理论研究开始,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生态产业集群对服务创新的需求,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利用鱼骨图和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服务创新理论得到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并且把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划分为外部网络因素和内部网络因素。利用系统动力学对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的外部因素进行模拟分析;利用博弈论对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的内部因素进行演化分析。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丰城低碳示范园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形成对以上分析框架的支撑,最终得到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相关机制和对策建议。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结论与成果:(1)本研究认为,服务创新指的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目的,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服务对象的效益、质量和满意度。随着生态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务体系也随之有了大的变革,职能和架构有了逐步的升级和拓展,生态产业集群的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服务创新,作为绿色发展引擎,关系到生态产业集群是否能够顺利的良性的发展。通过服务创新,传统产业集群能够迅速地发展成生态产业集群,优化生态产业集群结构,形成良好的发展业态,有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工艺提升、结构转型,迅速有效地整合生态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资源,最终形成产业发展升级的环境,支撑生态产业集群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利用鱼骨图和层次分析法对生态产业集群的服务进行研究和分析后,本文认为:生态产业集群的服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等公共服务部门对生态产业集群的服务;二是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支持部门对生态产业集群的服务;三是金融、信息等中介机构对生态产业集群的服务;四是生态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服务。生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因素具体有以下几个:政府等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创新因素包括资源投入、政府主导调控、政府服务能力、政府监督、政府规划等影响因素;高校、科研院所对生态产业集群提供的服务包括知识服务、知识转移、知识创新、人才供应等影响因素;金融、信息等中介机构对生态产业集群的服务等影响因素。生态产业集群企业的服务包括共生模式、循环理念、环境维持和资源输出等影响因素。(3)对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动力学分析,在当前约束条件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随着资源的消耗,会逐渐进入停滞增长阶段,根据模型的分析,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路径有两种选择:通过提高政府投资来确保区域经济水平总量的增长或者通过提高区域生态产业集聚程度和区域科教投资水平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其影响路径如下:提高政府投资率可以显著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总量,同时区域产业集聚度和区域资源水平量影响不大,但两者的收敛路径均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政府投资率越高,区域产业集聚的速度越快,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当前区域资源水平越高)。另外,提高区域教育投资占比,并不能直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总量,但可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即不考虑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区域教育投资占比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但区域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总量的水平是不变的。同时,区域教育投资占比越高,区域产业集聚度越高。区域资源水平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的集群度,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现阶段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行业集中于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但各行业中产出增幅较大的行业主要有:废品废料、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总量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原有的高消耗型产业仍占据着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但是相关产业结构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4)对生态产业集群内部上下游企业间服务进行博弈分析。对生态企业集群上下游企业服务的博弈分析表明,生态产业集群要获得持续发,企业间的互信是关键,企业间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信任机制,能否较好的履行契约,是生态产业集群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上游企业能否在生产过程中主动提升工艺,为下游企业提供更好、更廉价的原材料,或者在下游企业对原材料提出新的需求的时候,能够主动作为,提升工艺;下游企业能否在有更廉价原材料的同时,为了维护共生的需要,继续选择上游企业提供的原材料都是产业共生链是否能够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下游企业在另有选择的同时,能否提前告知上游企业,尽量减少上游企业的损失,尽量减少上游企业的搜寻成本和提高工艺成本。这些企业间的互信、相互谅解、互相支持,构成了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凝聚力和基础动力。上游企业将废弃物进行加工,进行服务创新,为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下游企业接受上游企业的原材料,双方实现的合作共赢符合供应链理论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内容,双方共同减少搜寻成本、获取成本、资源减量化、资源能够重复利用产生增值效益,双方共同获取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共生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另外,在政府监督参与到生态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的博弈中来后,本文分析发现,政府的监督在形成共生产业链和形成生态产业集群方面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正是由于政府采取的激励和处罚政策,推动了生态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互利共生,主动参与污染治理活动,主动配对形成共生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介入,弥补了企业自发配对,由于追逐利润所造成的毁约和相互不信任、不提供有效信息等行为为。政府的监督参与,推动了生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莉;徐升华;;生态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年13期
2 张炜;赵娟;;英国服务创新政策分类模式与治理结构的经验启示[J];科研管理;2015年02期
3 徐升华;杨同华;邹家成;;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J];情报科学;2014年10期
4 龚丽敏;江诗松;魏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与战略定位:基于浙江两个产业集群的比较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02期
5 王富江;;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年03期
6 谌飞龙;;产业集群“大共生”治理的形成逻辑及运用框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武红;谷树忠;周洪;王兴杰;董德坤;胡咏君;;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1年10期
8 牛永革;赵平;;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产业集群品牌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11年02期
9 张艳;;生态工业园评价系统中模糊统计聚类模型的建立[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1期
10 刘慧玲;;我国产业区域布局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1期
,本文编号:1304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30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