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中国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9 04:16

  本文关键词:中国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发展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效率 金融深化 金融宽化


【摘要】:目前针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对我国的借鉴作用不强,面对我国复杂的经济环境,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方式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在金融发展、金融支持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从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来看,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确实会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维度的金融发展,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金融宽化对我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金融深化对我国技术创新只存在微弱的正向促进作用。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的问题,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导,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资金支持,国有银行资金大量流向了创新水平、创新效率相对较低的国有企业,因此,即使金融深化程度加深,其资金提供流向依然没有太大变化,所以对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模仿创新支撑作用有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金融深化对技术创新只起到了微弱的促进作用。但金融宽化则不同,金融宽化意味着资金提供的渠道变得更加便利,金融宽化的提升,会给大量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因此会对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分地区的实证结果来看,金融宽化对东部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都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只是对东部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中西部的促进作用。金融深化在东部地区对技术创新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中西部地区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从行业层面的实证检验来看,不同类型的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对金融发展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实证结果显示,证券市场对外部融资依赖高的行业创新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但银行部门对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行业创新的作用很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银行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我国银行体系主要是被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在资金提供方面,大量的资金也主要流向了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但实际上,在创新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才是创新的主力军,并且这些企业也是最需要外部资金支持的,只是它们很难在银行获得资金,相比银行来说,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行业创新起到了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信贷市场对高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证券市场对于高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的促进作用反而不大。实际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我国的主体创新模式是有关的。在我国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大量企业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与原始创新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创新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原始创新的不确定性是很大的,并且原始创新的技术复杂性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对于原始创新来说更为合适,因为股票市场可以表达出单个投资者的信息,这对于处理技术创新以及新兴产业来说无疑是更加有效的。而我国以模仿创新为主,模仿创新由于确定性比较高,因此,银行资金的介入可能更为有效。本文也对我国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本文发现,在我国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三个变量的门槛效应:(1)制度环境门槛效应。制度上的重要性在于,制度缺陷会导致金融发展所带来的资金供给出现扭曲,还可能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导致资金过度流向虚拟经济等等,这都会阻碍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2)消化吸收能力门槛效应。我国技术进步的起源是从学习西方企业开始的,通过“干中学”不断的获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而这种模仿创新的前提就是吸收能力,如果对现有的技术都无法理解,自然提不上在此技术上的创新升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要想产生更加明显的作用,一定是要以达到一定的吸收能力为前提的。(3)外国直接投资门槛效应。在我国技术进步以及技术创新过程中,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早期进入我国的外国投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外资质量相对较低,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外资企业的质量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知识密集型外资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正是由于我国的这种特殊的技术进步方式,使得对外资投资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要求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本文还按照创新模式的不同,将技术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并检验了我国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我国当前阶段,金融宽化无论对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起到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金融深化对原始创新的作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模仿创新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较小。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与我国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关。由于我国银行领域是以四大国有银行占主导,并且,四大国有银行的贷款绝大部分流入了创新效率较低,原始创新较少的国有企业,所以,即使金融深化程度提高,但也无法改变资金流入走向,所以金融深化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并没有起到对原始创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宽化程度的提高则意味着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供给渠道,例如,一些民营金融机构的成立,它们采取了更加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因此,能够给一些原始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类似于风险资本类的金融发展更是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更加直接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在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在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显著。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2;F124.3


本文编号:1348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348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e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