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9 04:19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研究 出处:《山西财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 山西票号 金融机构 制度创新 金融文化
【摘要】:2007年-2009年发生金融危机后,西方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过于激进、忽视风险、贪婪欺诈、内部人损公自肥等问题受到重新审视,其“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罔顾风险、违背道德”行为被深刻反思。与此同时,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在产权及公司治理制度、管理制度、经营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得到更多关注,需要系统梳理总结并提升至理论高度,以更好地传承和指导当代中国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变革的大背景下加快制度创新与改革发展。此即为本文选题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从金融史的角度出发,围绕近代金融机构制度创新这一主题,比较中西方金融机构制度创新背后影响因素的差异,关注对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经验提炼和理论分析,以期对当前已有理论有所补充完善,此即为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以金融史为研究视角,在回顾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历史变革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在产权及公司治理制度、管理制度、经营制度方面的创新做法,归纳出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三点经验,即文化引领、内部激励与市场驱动,总结出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四点教训,并比较了近代中西方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经验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主体、客体、动因、思路、机制与路径进行理论分析,阐释中国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制度创新”以及“如何制度创新”,明确了当代中国金融机构在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产权及公司治理制度创新上应遵循的原则。以中国传统金融文化引领为视角,对当代中国金融机构特色化制度创新模式进行了战略思考,提出将“履行社会责任与创新商业模式有机结合”作为金融机构制度创新方向,最后提出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大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路径模式。本文认为,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在本质意义上是通过改革创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激发金融机构内各主体的行为有效性,降低金融机构内各行为主体间的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管理效率,使得金融机构的生产产出在传统依赖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内涵式增长。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产权及公司治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经营制度创新。金融机构产权及公司治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经营制度创新三者从系统视角观看,既呈现层级性,又体现整体性,具有内在联系。三个层次的制度创新呈现一定的影响传导关系。此外,三层次的制度创新又同时受宏观因素如社会、制度、文化、监管、市场竞争等对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影响。本文认为,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在产权及公司治理制度、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做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先进性的创新。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开创了股份制的制度安排,实现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并创新性推出了副本、人身股制度,构建了“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结利疲账”的考核机制。管理制度方面,创新了总分号制与联号制的组织管理制度,“酌盈济虚、抽疲转快”的流动性管理制度,拨兑、谱银、订卯、过标的转账结算和信约公履制度,宗法担保、号规约束的内控制度,注重选拔训育和薪酬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复式记账、财务稽核的财务会计制度。经营制度方面,创新形成了以客户信用为先的信贷制度,稳健审慎、重视市场信息的经营策略,金贸结合的混业经营制度,金融机构行会的行业自律机制和大量的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和金融业务创新。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主要经验是:金融文化引领金融机构制度创新;金融机构制度创新激励内部动力;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响应市场需求。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教训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对社会大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不足;监督约束制度创新未及时跟上;经营制度与形势变化不协调;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制度创新未能传承与发展。本文认为,近代中西方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共性经验包括三方面: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反映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是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核心立足点;强化监督约束、用制度管人管风险是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点。近代中西方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差异突出表现在:产权及公司治理制度方面,存在股东集中与股东分散、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的差别;经营制度方面,存在业务领域、服务客户对象的差别。本文认为,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动因包括: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打破内部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提供有效的内部激励。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是要在引进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经验模式的同时传承自己传统的好的东西,实现传承与引进的有机结合。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制度创新要以时变性、有效性、与客户金融创新需求相适应、与监管政策的多次博弈均衡为主旨;管理制度创新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助推经营效率提升为宗旨;产权制度创新要以建立价值(利润)最大化经营宗旨、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激励的经营责任人考评体系等有效性目标为方向。本文分析了金融文化与金融机构制度创新间存在的三方面关系,即内在特性与外在行为的关系,目的与规则的关系,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金融文化影响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四条路径分别为:金融文化影响管理者继而影响金融机构主体行为和制度创新;金融文化引致金融机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继而影响金融机构的适应性制度创新;金融文化贯彻于行业自律,引发金融机构制度创新;金融文化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机构制度创新。中国金融机构的制度创新要以符合中国传统金融文化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为引领。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金融机构应传承、弘扬中国传统金融文化,并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合理创新发展传统金融文化,构建以诚信、义利、贵和等要素为核心内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文化体系,指导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制度创新。最后,本文认为,当前,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应着力推进五项制度创新,分别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产权明晰,确保金融机构经营宗旨的有效性;完善商业银行现行公司治理机制,以诚信为根本增强法人治理的有效性;激发机构内部“人”的主动性,完善内部激励;以客户为中心,完善管理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流程;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营制度,实现经营制度的市场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四点:一是在系统总结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做法的基础上,提炼出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三条经验借鉴,即金融文化引领金融机构制度创新;金融机构制度创新激励内部动力;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响应市场需求。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教训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对社会大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不足;监督约束制度创新未及时跟上;经营制度与形势变化不协调;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制度创新未能传承与发展。二是分析提出了中国金融机构三层面制度创新的原则,即经营制度创新要以时变性、有效性、与客户金融创新需求相适应、与监管政策的多次博弈均衡为主旨;管理制度创新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助推经营效率提升为宗旨;产权制度创新要以建立价值(利润)最大化经营宗旨、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激励的经营责任人考评体系等有效性目标为方向。三是提出金融文化与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三方面关系,即内在特性与外在行为的关系,目的与规则的关系,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文化影响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四条路径,即金融文化影响管理者继而影响金融机构主体行为和制度创新;金融文化引致金融机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继而影响金融机构的适应性制度创新;金融文化贯彻于行业自律,引发金融机构制度创新;金融文化降低交易成本,影响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四是对当代中国金融机构特色化制度创新进行了战略性思考,提出要通过弘扬与创新中国传统金融文化,构建一以贯之的当代中国金融文化体系,引领制度创新,并指出中国金融文化下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战略方向,即创新商业模式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为:一是尚未对近代中国金融机构演进过程中与新式银行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对于中国新式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间的文化割裂、模式差异分析不够深入。二是在对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发展进程中特色的行业自律机制对金融机构制度创新的影响分析得较少,对于市场化背景下行业自律机制与监管如何配合,共同激励约束金融机构的制度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三是在理论分析时定性推理方法运用较多,定量方法运用相对偏少,在模型构建、计量验证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9
,
本文编号:1348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348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