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2 18:46

  本文选题:城镇化 切入点:动力机制 出处:《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四川民族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工业基础薄、生态环境脆弱、地域辽阔且多民族聚居的特殊环境,因此其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及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不同的模式。为了研究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本文将研究区域锁定在凉山州地区,选择以会理、越西、美姑以及木里四县为例,研究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本文分析了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的角度进行适合凉山州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凉山州目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凉山州县域城镇化水平、城镇数量以及等级结构、城镇化空问布局、城镇化建设的传统模式、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其次,在凉山州东南西北四大城镇群中分别以美姑、会理、木里以及越西四县为例,研究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目前推动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的发展、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崛起以及政府政策和制度,而农业的发展是推动凉山州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推动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的崛起是推动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政府政策和制度则是推动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外部动力。通过对凉山四县城镇化动力的分析,得出了目前凉山县域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和持续动力相对不足,而根本动力与外在动力相对较强。再次,在分析了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凉山州县域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四条路径:第一,以现代农牧业牵引的“分散式”城镇化道路;第二,以工业和资源驱动的“集中式”城镇化道路;第三,以第三产业导向的旅游景区城镇化道路;第四,以政府政策为引导的民族文化发展城镇化道路。最后仍然以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凉山州县域推动其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第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三集中”为契机,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第三,打造新的景点景区,建设凉山旅游经济带,从而带动凉山县域城镇化发展。第四,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将民族文化作为驱动城镇化的新动力。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Sichuan ethnic areas are faced with a special environment with a thin industrial base, a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 vast territory and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 Therefo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path choice of urbanizatio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n order to study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path choice of urbanization in Sichuan ethnic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is locked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Taking Huili, Yuexi, Meigu and Muli counties as examples, the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path choice of urbanization in Liangshan County,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in Liangshan County.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we choose the path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angshan county urbanization. Firstly, we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iangshan county urbanization, including the level of Liangshan county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and grade structure of cities and towns, the layout of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achievement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in promoting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Secondly, In the four major towns and cities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southeast, northwest and east, the examples are Meigu, Huili, Muli and the four counties of Yuexi.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path selection of county urbanization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At present, there are four main driving forc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in Liangshan County. They ar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e ris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system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nitial power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ower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Liangshan County, and the ris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continuing power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Liangshan County. The government policy and system are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Liangshan coun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wer of urbanization in the four counties of Liangsha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itial and sustained power of urbanization in Liangshan county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hird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ways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Liangshan county: first, the "decentralized" urbanization road led by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econd, the "centralized" urbanization road driven by industry and resources; third, the tertiary industry-oriented urbanization road of tourist attractions; 4th,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Liangshan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inl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points: first,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o build new rural communities and promote farmers' local urbanization; second,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taking "three concentr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third, to create new scenic spots, Build Liangshan tourist economic belt, thus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Liangshan county urbanization. 4th, excavate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cultivate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take the national culture as the new motive force to drive the urban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湖南的工业化处于哪个阶段[J];经贸导刊;2002年01期

2 雍红月,李松林;谈工业化概念及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J];内蒙古统计;2002年02期

3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2年01期

4 张鹏,李宗强;对陕西所处工业化阶段问题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3年11期

5 侃坦;全面、准确理解工业化[J];企业活力;2003年11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辽宁经济;2003年04期

7 王行伟;谈城镇化对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意义[J];理论界;2003年03期

8 葛金田,王昊;创新——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出路[J];科学与管理;2003年06期

9 郑文,邹德文;我们距离新型工业化有多远[J];政策;2003年04期

10 何晓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对策[J];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伞锋;中国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路途漫长[N];上海证券报;2005年

2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3 史永铭;新型工业化解析[N];中国信息报;2003年

4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阳 见习记者 李文解;方向新:力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最大互动[N];湖南经济报;2006年

6 厦门大学教授 胡培兆;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N];扬州日报;2007年

7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8 伞锋;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影响工业化方向[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倪涛 李凉 孙健 吴刚 车斌;非洲工业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阶段[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昕;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广;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龚维;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及区域比较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3 李睿;工业贷款对重庆工业化发展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崔美丽;山东省工业化时空差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5 白慧;三峡库区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6 李砂;CD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邵维蔺;兵团十三师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章梅;内蒙古工业化进程对环境影响的分析[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年

9 虞晓庆;中国去工业化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廖宗义;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5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55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8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