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
发布时间:2018-04-17 16:02
本文选题:技术溢出 + 吸收能力 ; 参考:《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独一无二的经济增长绩效。在创造了“中国增长奇迹”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源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地扩张,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会遭遇资源和环境约束,而且正面临着相当严重的劳动力“红利”瓶颈。新常态下,以总量扩张为主要特点的增长模式已经成为历史,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学术界也已认识到评价经济增长绩效,不应只关注速度,更应考察质量。如何评价经济增长质量,学术界一致认为由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是高质量地体现。可见,提高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学者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主要源自国内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随着全球化的广化和深化,新贸易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不仅依赖于国内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而且也依赖于国外研发投入。追赶文献也证实了对外开放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技术落后国家通过进口或FDI等渠道获取技术先进国的产品和设备的同时,也创造了学习、模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还可以节约研发成本,进而实现跳跃式发展。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技术赶超,需尽可能地从发达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现有文献多是将国际技术溢出与国内技术进步直接关联起来研究,忽略了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这会引发误认为国外先进技术只要输入到本国或地区必然促进技术进步的逻辑思维,必然导致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只重视技术溢出环节,忽视或轻视吸收环节。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我国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内生增长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使用吸收能力理论补充文献缺少的国际技术溢出与国内技术进步的吸收环节。在此逻辑框架下结合我国开放的历史经验,探讨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技术进步间相互作用机制,旨在为我国更好利用国际技术溢出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为制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为了更完整地刻画从国际技术溢出到国内技术进步的路径,通过梳理和归纳现有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吸收能力或技术溢出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缺乏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纳入统一框架下研究。也有学者同时关注了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对技术进步地影响,但是只是将吸收能力作为国际技术溢出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一个影响因素或条件,同时也是一个缺乏考虑反馈机制的静态理论框架。现有理论的这些不足正是本文采用吸收能力理论对其补充和拓展的出发点。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现有吸收能力模型在区域层面使用的优点和不足,将识别、获取、消化区域内外技术的能力合并为潜在吸收能力,将转化、利用和再创新区域内外技术的能力合并为现实吸收能力,简化了吸收能力过程,更易与实证模型对接。在总结归纳国际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将吸收能力视为国际技术溢出到国内技术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克服了以往研究只是将吸收能力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或条件的不足,更好地刻画了国际技术溢出到国内技术进步的过程。借鉴博弈思维,考虑国内技术进步会借助潜在吸收能力对国际技术扩散产生反馈机制,进一步对国际技术溢出到国内技术进步的过程进行刻画,最终构建了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国内技术进步的一般动态分析框架。进而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刻画出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演化过程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国际技术溢出的一般过程,也更好地诠释了技术溢出路径和规律。为了检验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国内技术进步的动态过程及演化过程的作用机理,需要对技术进步进行测度。技术进步包含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改进两方面,大多文献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衡量。本文研究过程中选择malmquist指数法估计了国家、区域及省际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改进两方面,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采用索洛法进行了再估计,显示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总体估计结果从时间维度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了一定的增长趋势,且波动幅度在减小;从区域维度看,区域差异在进一步扩大。波动的减小和差距的扩大为实证检验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国内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及演化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样本。技术溢出和吸收本质上是一个从外到内再到外的动态演化过程,虽然理论分析框架和模型很好地刻画了技术溢出和吸收的动态过程,但是构建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鉴于此,借助面板计量模型对样本期内数据进行检验,由于技术进步对技术溢出具有反馈效应,可能造成技术溢出变量具有内生性,导致ols估计产生偏误,为此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再估计。由分析框架和作用机制知,当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对前期水平具有依赖性,为了捕捉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性性特征,在计量模型中引入tfp的滞后项,对动态化了的计量模型采用fd-gmm和sys-gmm两种方法进行再估计。为了保证结论的可靠性,采用liml估计法、bootstrap法、剔除样本异常点及考虑滞后效益等四种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与实体资本只能固定于某一特定空间区位不同,技术可通过人才流动、区域间贸易、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实现其在不同空间区位的同步重复使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由于线性结构模型设定形式的局限性,以往针对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检验只能考察国际技术在本地的首次溢出效应。虽然物化的知识和技术只能存在于首次溢出效应之中,但非物化的知识和技术却既可以存在于国际技术对其所在地的首次溢出效应之中,也可能以空间扩散的形式溢出到其他地区,学术界也注意到忽略了国际技术的区域间再次溢出效应,会得出与现实情况偏差的结论。开始尝试将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和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共同纳入分析框架,试图全面研究区域间在经济互动中所获得的空间技术溢出,但遗憾地是现有研究只是通过地理距离折算相关变量带入到估计方程。少量借助空间经济理论研究了区域间技术溢出的问题,也只是在国际技术溢出直接到国内技术进步的旧框架下进行的,缺乏对吸收能力环节地考虑,得出的结论同样不具有可靠性。为了追踪技术区域间的溢出空间路径,本文进一步将空间经济理论引入到理论模型。通过构造空间相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及技术距离等四种空间权重描绘技术的空间交互和空间依赖性,分别采用了莫兰指数i,吉尔里指数c及getisord指数g检验空间自相关性的存在性。无论是全局指数还是局部指数仅仅是提供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的初步检验,为了获得更强有力的结论,本文采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一步检验了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并通过考虑内生性、滞后效应及剔除异常样本点等三种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了如下四点主要结论:(1)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同等重要。本文实证检验证实了忽略了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的,会导致实证检验结果的偏误。也会造成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只重视技术溢出环节,忽视或轻视吸收环节。(2)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是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国外溢出的先进技术,则我国在技术追赶过程中不但可以降低技术投资的成本,而且还能在有效避免走(或者少走)弯路的情况下,无风险地获得相关前沿技术。(3)国际技术溢出促进了我国区域技术进步,但是受到吸收能力地制约。技术进步不是一个自动的、直接的获取过程,技术溢出效应的成功实现是有条件的,本地必须拥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成功地模仿、吸收和消化溢出的先进技术。(4)空间技术溢出也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技术可通过人才流动、区域间贸易等实现在不同空间区位的同步重复使用,国际技术溢出在促进了本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主要贡献(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早期追赶文献将国际技术溢出与国内技术进步直接关联起来研究,忽略了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虽然后来国内外学者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纳入统一框架下研究,但是也只是将吸收能力作为国际技术溢出的一个影响因素,或者作为提升国际技术溢出效益的一个条件。缺少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置于同等重要作用考虑,没有将吸收能力作为从国际技术溢出到国内技术提升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环节。另外,以往文献没有考虑如果技术溢出能够被有效地吸收,会进一步反过来促使更先进的技术溢出,因此,以往文献中的分析框架是一个缺乏考虑反馈机制的静态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技术进步同等重要,利用吸收能力理论补充了国际技术溢出与国内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最终构建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相对现有文献,本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完整地刻画出了国内技术进步的一般过程,更好地诠释了技术进步的路径和规律。(2)推导出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在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引入到生产函数,通过数理推导证明了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同等重要。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设定了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知识生产函数,通过数理推导刻画出了国际技术溢、潜在吸收能力及现实吸收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进而推导出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再将技术溢出分为国际技术溢出和空间技术溢出,采用空间权重描述技术的空间依赖强度,推导出了具有空间效应的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3)基于本文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对不同渠道下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有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主要是基于单渠道进行的,部分多渠道的比价研究仍然是在从国际技术溢出到国内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下进行。没有考虑吸收能力的多渠道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受到异质吸收能力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不具有稳健性。在本文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技术溢出渠道(进口、FDI等)并不必然存在哪一个更重要,但是由于区域吸收能力具有选择性,会引发技术溢出渠道有效性的差异。进而借助空间权重将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引入计量模型中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rowth patter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China ' 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absorption capacity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to domestic technological progres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spatial dependence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y means of spatial economic theory .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 3 )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odel of this paper ,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under different channels is studied .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
本文编号:1764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76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