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7 13:15

  本文选题:自主创新 + 技术赶超 ; 参考:《吉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成功打造出“中国制造”的品牌。在从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向“创造大国”前进的道路上,中国绝大多数产业的创新之路仍需探索与试验。将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模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大国,中国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实施跟随战略,需要依靠自主创新与其他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自主创新的结果是使落后产业掌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追赶和超越。产业层面的技术赶超是一国实现整体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提出了“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概念。在党中央“自主创新”战略指引下,在“中国创造”过程中,高铁、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实现了技术的赶超。因此,本文在总结中国产业创新历程基础上,分别针对高铁产业及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创新模式及影响创新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的共性特点。研究发现,两个产业形成的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不尽相同,高铁产业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创新模式,而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则是企业主导的创新模式,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共性特点,即产业并不依赖技术的引进,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针对市场需求进行适应性改造和自主创新,从而实现技术的追赶和超越。影响其创新模式的关键要素也有相似之处,首先政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确保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大方向;其次,产业打破合作壁垒,打造先进的开放式合作平台;再次,大量的研发投入,确保产业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最后,产业根据具体国情,制造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创新成果。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家“以市场换技术”及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政策导向下,产业面临的创新环境几乎相同,但不同产业的创新效果却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首先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的因素进行分类,即包含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在内的外部因素和包含产业因素,技术因素,知识因素等因素在内的内部因素;然后,文章希望从“面”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赶超”不好量化,因此本文以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赶超”的替代指标,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选取2011年和2012年通过复评的13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6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其2015年年度报表披露的数据作为数据来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为影响其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序,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规模和可利用的创新投入对创新影响最大;接下来,从“点”的角度考虑,针对同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高铁产业和汽车产业进行对比,针对同属于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华为和中兴进行对比,找出影响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比发现,虽然相对而言,外部因素是高铁产业获得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内部因素是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获得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总体看来,实现技术赶超的产业(企业群),不仅其外部因素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高于其他产业,产业本身也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成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等技术水平国家,中国在向“创新型国家”跨越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制定各自的赶超型技术进步战略。因此,本文总结出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从政府和产业的角度,为国家产业创新政策的制定及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有力借鉴。具体来说,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凝聚创新所需资源,制定或调整创新政策以及对市场配置形成补充;从产业的角度出发,要着力营造开放的研发机制,创新资金筹措与投入机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 up , China ' s economy ha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I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hina ' 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玉;梁也;陈文化;;论马克思创新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自觉[J];湖湘论坛;2015年03期

2 程惠芳;陆嘉俊;;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3 路风;;追踪中国高铁技术核心来源[J];w,

本文编号:2105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105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