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收益的关系分析
本文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收益的关系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任何国家来说,土地都是最基本的自然生产要素,有关土地这种生产要素所属的经济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制度的变化总会触动到基层民众的最根本利益,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与土地所属和农民利益密切相关。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本质上涉及到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提高农民收益,维护农村稳定,促进人口有序迁移,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通过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改变低效率的传统模式,促进规模经营,最终促进农民收益的提高。最近一段时间,农村土地流转的客观需求反复被提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益的正面影响愈发明显。选择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收益的关系为研究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分析。首先,梳理了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经典思想,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农村土地产权理论、西方经济学者的产权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分析,为研究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从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土地制度变迁入手,深入研究了产权化历程对农民收益的影响,提出土地的有限流转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出路;再次,归纳和总结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的实证案例及国际经验,对指导我国土地产权改革和探索提高农民收益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分析了目前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专门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二是转变政府职能,遵从农民的流转意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四是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设土地金融体系。总之,只有从多途径、多角度入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才能有助于提高农民收益。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 农民收益 改革思路 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1.1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导论11-22
- 1.1 本选题的研究背景11-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13
-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13-14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14-16
- 1.3.1 农村土地制度14
- 1.3.2 农村土地产权14-15
- 1.3.3 农村土地流转15
- 1.3.4 农民收益15-16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论16-19
- 1.4.1 国外研究综述16-17
- 1.4.2 国内研究综述17-19
- 1.4.3 对文献的综合评论19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本文的创新之处19-22
- 1.5.1 研究内容19-20
- 1.5.2 研究方法20-21
- 1.5.3 创新与不足之处21-22
- 第2章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经典理论22-29
- 2.1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农村土地产权理论22-25
- 2.1.1 农村土地所有权理论22-23
- 2.1.2 小土地所有权理论23-24
- 2.1.3 土地所有权转让理论24-25
- 2.2 西方经济学者的农村土地产权理论25-28
- 2.2.1 农村土地所有权与农业发展25-26
- 2.2.2 家庭农场与农业现代化26-27
- 2.2.3 科斯的产权理论27-28
- 2.3 产权制度同农民收益关系的理论评述28-29
- 第3章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收益的关系分析29-53
- 3.1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历史变迁与农民收益关系29-38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民收益29-32
- 3.1.2 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民收益32-38
- 3.2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提出38-43
- 3.2.1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39-40
- 3.2.2 围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界争论40-42
- 3.2.3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部署42-43
- 3.3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的具体措施之我见43-45
- 3.3.1 批驳私有化的谬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43-44
- 3.3.2 农村土地“有限流转”的三个层次44-45
- 3.4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的有效渠道45-53
- 3.4.1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技术进步45-50
- 3.4.2 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农民思想50-51
- 3.4.3 农村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51
- 3.4.4 农村土地流转完善法制建设51-52
- 3.4.5 农村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发展52-53
- 第4章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的实证案例及国际经验借鉴53-66
- 4.1 我国的某些地区实行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的案例53-60
- 4.1.1 案例一:重庆53-55
- 4.1.2 案例二:湖南55-57
- 4.1.3 案例三:陕西57-58
- 4.1.4 案例四:内蒙古58-60
- 4.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案例分析60
- 4.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流转与农民收益60-63
- 4.3.1 美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60-61
- 4.3.2 日本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61
- 4.3.3 俄罗斯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61-62
- 4.3.4 印度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62
- 4.3.5 菲律宾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62-63
- 4.3.6 智利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63
- 4.4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的总结与启示63-66
- 4.4.1 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63-64
- 4.4.2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64-66
- 第5章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66-74
- 5.1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所面临的问题66-69
- 5.1.1 土地流转不规范,利益纠纷难以解决66-67
- 5.1.2 非农化现象严重,人地矛盾威胁粮食安全67
- 5.1.3 信息沟通不畅,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67-68
- 5.1.4 农村土地流转成本高,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68-69
- 5.2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的有效对策69-74
- 5.2.1 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产权69-70
- 5.2.2 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70-71
- 5.2.3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71-72
- 5.2.4 做好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工作72-74
- 参考文献74-77
- 后记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毅;;农产品涨价 农民收益几何[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年14期
2 朱英刚;;吉林省农民收益的情况[J];经济工作通讯;1993年04期
3 韩洪今;;改善我国农民收益现状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24期
4 余家凤;;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应合理调整三项政策[J];当代经济;2005年12期
5 孔庆庠;农资价格节节上升 种田农民收益低下[J];江苏经济探讨;1994年10期
6 ;今年棉价下调两成 农民收益尚有保证[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04期
7 尚兴方;开拓农村市场 增加农民收益[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1年10期
8 殷俊才,李容保;增加农民收益 扩大有效需求——对千户农民收益、消费情况的调查[J];中国物价;1999年11期
9 李廷海;侯祥祖;;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应调整三项政策[J];财政与发展;2006年03期
10 李忠斌;文晓国;李军明;;信息化条件下农产品质量与农民收益关系的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成良 吴储岐;美国农业大丰收拉低粮价 农民收益不增反降[N];粮油市场报;2014年
2 记者 陈兰君子;提高农民收益 共享改革成果[N];金融时报;2012年
3 姜欣宇邋姚秀峰;物价上涨农民收益增加 农业生产风险正在加大[N];镇江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白舒婕;菜价回落 对农民收益影响不大[N];新农村商报;2010年
5 记者 常国梁 通讯员 张涛;小麦单产减少农民收益反增[N];泰州日报;2010年
6 赵普昌 首席记者 曾庆霖;全市粮食销售过半农民收益历年最好[N];牡丹江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郑哲 记者 陈薇亦;我省农民收益略增[N];江苏经济报;2009年
8 王军;商南财政收入增长快农民收益多[N];商洛日报;2006年
9 记者 李琦丽 通讯员 董瑞超;新平调优结构 农民收益丰厚[N];玉溪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高颖 实习生 朱潇丹;秋粮收购新政保障农民收益[N];无锡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静;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收益的关系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收益的关系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6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