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业关联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业关联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是指为保障工业生产的连贯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服务保障的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部门,是分工专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一方面使得企业生产过程迂回,软化生产链条,提高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又发挥了使生产要素黏合的作用,使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和信息网络有效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推动力。制造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生产分工和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在客观上也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必须与其同步发展,这也就要求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其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当前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业互动联系不强,产业关联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并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发展状况,面临诸多问题,导致经济发展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的历史变革时期,经济活动的核心也在由制造转向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并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立足于新疆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当前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融合状况进行分析说明,重点分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新疆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的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第二章则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方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以及二者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第三章则是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各自的发展状况进行说明和分析,说明二者当前的发展现状。第四章是选择新疆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互动需求和产业波及状况,进而研究这二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情况,定量分析二者之间互动影响程度和产业波及影响效果,从而研究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状况,并提出些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的可能的解释因素。第五章首先构造一个数理模型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产业关联效应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分析二者之间相关性。之后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程度,并分行业进行讨论,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的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最后则是根据前文分析得出当前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的一些发现,并提出些相关的政策建议,分别从政府、行业、企业,这三个层次希望能够全面促进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产业融合 新疆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F4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9
- 第二节 研究意义9-10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0-11
- 一、逻辑方法和历史分析相结合10
- 二、规范研究和经验分析相结合10
-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10-11
- 四、动态分析和静态比较相结合11
- 第四节 研究内容11-12
- 第五节 国内外文献评述12-19
- 一、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界定12-13
- 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部门的界定13-14
-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14-17
-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17-18
- 五、文献评述18-19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的理论分析19-25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机制19-20
- 一、专业化分工19
- 二、生产性服务外部化19-20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影响机理20-23
- 一、产业结构演进机制20
- 二、基于分工理论的影响机制20-21
- 三、基于价值链的影响机制21-22
- 四、产业集聚影响机制22-23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演进23-25
- 一、互动形成阶段23
- 二、互动成长阶段23
- 三、互动成熟阶段23-25
- 第三章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25-31
-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现状25-26
- 第二节 新疆制造业发展现状26-28
- 一、产业总体的发展状况26-27
- 二、制造业内部结构分析27-28
- 第三节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28-29
- 一、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分析28
- 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28-29
- 第四节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29-31
- 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充分29-30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程度不高30
-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效应不明显30
- 四、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壁垒较强30-31
- 第四章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31-45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指标测算31-34
- 一、投入产出分析概述31
- 二、主要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31-34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选择34-35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分析35-40
- 一、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结构分析35-38
- 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需求结构分析38-40
- 第四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波及影响分析40-45
- 一、需求拉动作用下影响力系数分析41-43
- 二、供给推动作用下感应度系数分析43-45
-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动态分析45-52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互动的数理分析45-47
- 第二节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及计量结果指标说明47
-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47-48
- 一、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指标的选取47-48
- 二、资本投入48
- 三、劳动投入48
- 四、生产性服务业指标48
- 五、产出指标48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48-50
- 第五节 小结50-52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2-57
- 第一节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应发挥的制约因素52-53
- 一、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有限52
- 二、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过低52
- 三、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有效集聚52
- 四、高端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缺乏52-53
- 第二节 研究结论总结53-54
-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53
- 二、制造业需求规模的扩大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53
- 三、当前新疆产业关联效应最主要部门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53
- 四、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对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存在差异53-54
- 五、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应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方向54
- 第三节 相关政策建议54-57
- 一、政府层面54-55
- 二、企业层面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科研成果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3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5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6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8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杨屏;文化创意对制造业影响的机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 张丽娜;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撤离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玉莹;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业关联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6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