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法制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21:14
   我国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得到了迅速而稳定的发展。但是十几年来,失信现象的频发,已经逐渐成为客观导致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自2000年以后,国家也开始重视到诚信问题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自此开始推进了社会主义诚信道德建设的推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诚信一直作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范畴,被人们所推崇。作为我国重要的道德传统,诚信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众多的学者对这个古老的话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为我们积累了极为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诚信道德建设的严重滞后,相关法制的不健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逐渐变的由经济掌控一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唯一纽带成了利益。当人们只看到利益并且使利益成为唯一目标时,那其他的行为包括道德以及失信等行为也就成了当今社会的行为规则之一。因此,构建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诚信道德,加快我国诚信法制化进度,构建我国的征信制度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试着从以下五个部分对构建中国诚信法制化道路进行总结和探讨。第一,针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观念和法制进行分析,现代诚信法制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法制不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现代诚信法制是产生于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体经济,建立在和发展于市场机经体制之上的诚信法制。现代诚信法制中有着明确的契约精神,并且现代诚信法制业已从自制性制度及个人道德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以及社会公德层面。现代诚信是一种普遍诚信。现代诚信的产生首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亦是我国与世界接轨的客观需要。正是由于现代诚信法制的发展,使得现代诚信法制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法制有了显而易见的区别。第二,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法制进行梳理和分析。我国在原始社会中后期时便已经具备了产生诚信法制的条件。“诚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史当中,一直是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的,诚信一直是作为个人价值追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而存在的。古代思想家对于诚信的基本认识之一就是认为诚信是治国之本,也认为诚信是经商的基本道德之一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之一。同时,也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诚信法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法制是具有其特点的,例如宗法血缘性和地缘性、互动性和制度性、草根性和自律性以及伦理关怀性等。但由于其产生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不可否认的也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局限性、制度局限性、公德局限性和法律局限性。虽然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法制具有着诸多不足,但其在我们实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法制化的过程中也是有其当代价值的。第三,对西方诚信法制化的历程中的有益成果进行分析和探讨,西方诚信法制化的起源历经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扩张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无论从诚信内涵到法制化程度以及涉及范围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其法制化的进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诚信法制化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作用。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法制化的必要性。并分析西方诚信法制化路径如何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更够健康生长,从而建立我国特有的现代诚信法制化思想和现代诚信法制化文化,从而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良好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第四,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诚信缺失的状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失信已经成为了日常行为规范之一。政府是一个社会诚信构成的根本,因为其是相关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但近些年来,政府失信的状况也屡见不鲜,导致政府公信力大幅降低。企业亦是失信行为的重灾区,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个人也无法避免失信现象的出现。这些失信现象已然影响到了我国市场经济、人文社会的良好健康发展,甚至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阻力,干扰了经济正常健康的发展,同时这些失信现象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并且严重损毁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畸形发展。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归结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法理原因。第五,针对中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法制化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实现途径。白2000年以来,国家和人民银行就开始积极的推动诚信法制化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法律立法工作,也就是征信立法工作,直至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于2013年3月15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无疑是我国诚信法制化进程道路上的一大进步,但其也避免不了的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立法层面较低,制度对象狭窄等诸多的不足。根据这些不足,提出相关的立法完善建议。最终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法制化建设的建议。总而言之,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诚信法制仅仅依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法制约束是显然不够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必须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法制化道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提供保障。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123.9;D92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法制的内涵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法制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1.2 现代诚信法制的价值
        1.2.1 现代诚信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1.2.2 现代诚信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
        1.2.3 现代诚信法制亦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的客观需要
    1.3 现代诚信法制与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的主要区别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化的有益成果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
        2.1.1 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基本内涵及相关的概念
        2.1.2 古代思想家对诚信的认识
        2.1.3 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特点
    2.2 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的局限性
        2.2.1 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的社会局限性
        2.2.2 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的制度局限性
        2.2.3 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公德层面的局限性
        2.2.4 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的法律局限性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的当代价值
        2.3.1 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2.3.2 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2.3.3 传统文化中诚信法制在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第三章 西方诚信法制化的有益成果
    3.1 西方诚信法制化的历史起源
        3.1.1 西方诚信法制化的起源时期
        3.1.2 西方诚信法制化的发展时期
        3.1.3 西方诚信法制化的扩张时期
    3.2 西方诚信法制化的作用
        3.2.1 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法律的基本原则
        3.2.2 在市场经济中保障交易安全
        3.2.3 平衡社会各方利益,规范行为
        3.2.4 补充法律并且指导司法审判
    3.3 西方诚信法制化的本土化
        3.3.1 诚信法制化的本土化必要性
        3.3.2 诚信法制化的本土化可能性
        3.3.3 诚信法制化的本土化途径
第四章 中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4.1 诚信严重缺失的现状
        4.1.1 政府的诚信缺失状况
        4.1.2 企业的诚信缺失状况
        4.1.3 个人的诚信缺失
    4.2 诚信缺失产生的危害
        4.2.1 经济层面
        4.2.2 社会与人类发展层面
    4.3 诚信缺失的原因
        4.3.1 诚信缺失产生的历史原因
        4.3.2 诚信缺失产生的现实原因
        4.3.3 诚信缺失产生的法理原因
第五章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法制化的现状及实现途径
    5.1 我国征信立法的现状
    5.2 我国征信立法现状的不足之处
    5.3 完善我国征信制度立法的建议
        5.3.1 提升立法效力等级
        5.3.2 加强对信用信息数据采集的立法
        5.3.3 完善对征信监管的立法
        5.3.4 统一信用评级标准
        5.3.5 明确各不同征信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5.4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法制化建设
        5.4.1 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体系
        5.4.2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5.4.3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5.4.4 加强我国法律信仰文化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萍;责任教育:高校德育的一个全新课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孙智英;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若干问题[J];东南学术;2003年02期

3 马尽举;诚信系列概念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4期

4 龚战梅;;透视权力多元化时代的法律权威[J];河北法学;2007年06期

5 汤俪瑾;;论政府诚信的原则及其要求[J];江淮论坛;2005年06期

6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7 孙迪亮;社会转型期城市弱势群体的特征、成因及扶助[J];理论研究;2003年01期

8 白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几个问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9 王海燕;道德认知能力: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点[J];教育探索;2000年03期

10 刘东方;对目前我国传统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建凤;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2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832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9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