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术语革命
发布时间:2021-03-05 14:57
《资本论》中包含着马克思的“术语革命”,这是由恩格斯最早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提出的。并且,恩格斯强调,“术语的革命”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需要自己解决的理论难点。这意味着,要想真正进入《资本论》,就需要弄懂术语的革命意涵。但迄今为止,学术界专门从术语革命的角度研究《资本论》的成果寥寥可数。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术语方面的论述,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术语革命”为核心论题,揭示《资本论》中经济范畴的“哲学内涵”,重现《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资本论》得以问世,首要的前提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这决定着《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经济概念与普通政治经济学术语在“深层结构”上,发生了实质性的差异。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深谙德国古典哲学顶峰人物黑格尔的哲学根基仍在强大的观念论传统之中。他限于批判抽象理性的视界之内,以“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吞噬了鲜活的“人的世界”。马克思认为,这造成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对于摆在现代人面前的“物质利益”问题,黑格尔哲学仅保持着有限的批判态度,它更多是对现代国家的“理性解释”。此后,马克思站在了思辨哲学的反面。就时代任...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术语革命”视角下的《资本论》哲学思想阐释
一、在“术语革命”的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二、国内外《资本论》解读模式
三、本论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术语的渐变
1.1 走出思辨哲学术语
1.1.1 黑格尔“现实”概念的观念论性质
1.1.2 从“理性现实”到“社会现实”
1.2 “异化”概念与新的哲学术语
1.2.1 经由黑格尔中介的国民经济学的首次出场
1.2.2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对马克思的影响
1.2.3 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异化状态
第二章 经济学术语中的市民社会解剖
2.1 经济语境的强化
2.1.1 描述市民社会的基本范畴
2.1.2 探求“现实的个人”的具体规定
2.2 古典经济学线索中的“物质生活的生产”
2.2.1 实际生活:经济性语言的对象
2.2.2 生产:社会历史运动的真正动力
2.3 “社会交往形式”与马克思“真正的实证科学”
2.3.1 构建“新世界观”:德国以外的立场
2.3.2 消灭“分工”:现代经济学以外的立场
第三章 《资本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的改造
3.1 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一致性关系
3.2 从价值决定论之争到经济范畴的“二重性”观念
3.2.1 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3.2.1.1 斯密价值理论的模棱两可
3.2.1.2 价值决定论之争:萨伊与李嘉图
3.2.2 《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跃迁
3.2.2.1 重释商品的“两个因素”
3.2.2.2 凸显人的存在:“二重形式”的劳动
3.2.3 解蔽社会关系:经济范畴的存在论意涵
3.3 析出剩余价值概念
3.3.1 雇佣关系:利润、工资和地租的历史本质
3.3.2 劳动力买卖:隐秘的不等价交换
3.3.3 揭开价值增殖的面纱
3.4 资本逻辑的历史限度
第四章 “术语革命”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4.1 作为“认识世界”的“阶梯”的经济范畴
4.2 作为“改变世界”的“武器”的经济范畴
4.3 马克思的术语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J]. 白刚.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1)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双重逻辑及其意蕴[J]. 王南湜,侯振武. 哲学研究. 2014(09)
[3]《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 孙乐强.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5)
[4]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 王南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5)
[5]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J]. 夏莹,崔唯航.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8)
[6]商品:一个哲学的分析[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14(07)
[7]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上)——其意谓与必要性[J]. 王南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4)
[8]寻求根基性的存在经验[J]. 孙利天,黄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3)
[9]论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J]. 张盾,袁立国. 哲学研究. 2014(03)
[10]从政治观念论到社会理论:斯密、康德与黑格尔[J]. 袁立国. 江海学刊. 2014(02)
本文编号:3065398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术语革命”视角下的《资本论》哲学思想阐释
一、在“术语革命”的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二、国内外《资本论》解读模式
三、本论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术语的渐变
1.1 走出思辨哲学术语
1.1.1 黑格尔“现实”概念的观念论性质
1.1.2 从“理性现实”到“社会现实”
1.2 “异化”概念与新的哲学术语
1.2.1 经由黑格尔中介的国民经济学的首次出场
1.2.2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对马克思的影响
1.2.3 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异化状态
第二章 经济学术语中的市民社会解剖
2.1 经济语境的强化
2.1.1 描述市民社会的基本范畴
2.1.2 探求“现实的个人”的具体规定
2.2 古典经济学线索中的“物质生活的生产”
2.2.1 实际生活:经济性语言的对象
2.2.2 生产:社会历史运动的真正动力
2.3 “社会交往形式”与马克思“真正的实证科学”
2.3.1 构建“新世界观”:德国以外的立场
2.3.2 消灭“分工”:现代经济学以外的立场
第三章 《资本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的改造
3.1 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一致性关系
3.2 从价值决定论之争到经济范畴的“二重性”观念
3.2.1 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3.2.1.1 斯密价值理论的模棱两可
3.2.1.2 价值决定论之争:萨伊与李嘉图
3.2.2 《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跃迁
3.2.2.1 重释商品的“两个因素”
3.2.2.2 凸显人的存在:“二重形式”的劳动
3.2.3 解蔽社会关系:经济范畴的存在论意涵
3.3 析出剩余价值概念
3.3.1 雇佣关系:利润、工资和地租的历史本质
3.3.2 劳动力买卖:隐秘的不等价交换
3.3.3 揭开价值增殖的面纱
3.4 资本逻辑的历史限度
第四章 “术语革命”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4.1 作为“认识世界”的“阶梯”的经济范畴
4.2 作为“改变世界”的“武器”的经济范畴
4.3 马克思的术语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政治哲学的《资本论》[J]. 白刚.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1)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双重逻辑及其意蕴[J]. 王南湜,侯振武. 哲学研究. 2014(09)
[3]《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 孙乐强.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5)
[4]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 王南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5)
[5]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J]. 夏莹,崔唯航.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8)
[6]商品:一个哲学的分析[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14(07)
[7]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上)——其意谓与必要性[J]. 王南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4)
[8]寻求根基性的存在经验[J]. 孙利天,黄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3)
[9]论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J]. 张盾,袁立国. 哲学研究. 2014(03)
[10]从政治观念论到社会理论:斯密、康德与黑格尔[J]. 袁立国. 江海学刊. 2014(02)
本文编号:3065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06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