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我国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匹配性及协调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1 01:14
  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参与行业仍一直停留在价值链中低端位置,面临着“低端锁定”困局,原因在于我国一直以劳动力资源优势参与价值链分工。而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以我国为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体系逐渐形成,我国如何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以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减缓经济下行压力,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获取动态比较优势,并促进动态比较优势与价值链分工贸易的匹配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在相关理论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匹配性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我国以最终商品和服务出口为主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各行业在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中的参与度总体相对罗低且位于价值链低端;我国各行业比较优势的固化性较强;我国各行业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匹配性存在不稳定,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在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基于BRS理论模型的相关推论对我国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匹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参与丝路经济带...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总出口价值增值分解理论
        2.1.2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价值链分工贸易的研究
        2.2.2 关于动态比较优势的研究
        2.2.3 关于价值链分工贸易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匹配及协调策略研究
        2.2.4 文献述评
3 我国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匹配性分析
    3.1 我国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的特征事实
        3.1.1 出口结构特征
        3.1.2 参与度特征
        3.1.3 价值链地位特征
    3.2 我国各行业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3.2.1 变化趋势分析
        3.2.2 流动性分析
    3.3 匹配性现状
        3.3.1 不稳定
        3.3.2 发展空间较大
4 我国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匹配机制
    4.1 BRS理论模型概述
        4.1.1 BRS一般理论模型
        4.1.2 BRS理论模型的重要推论
    4.2 基于BRS理论模型的匹配机制分析
        4.2.1 动机—利润最大化
        4.2.2 外在条件—贸易自由化
        4.2.3 内在动力—产品的内生选择
5 我国参与丝路经济带价值链分工贸易与动态比较优势匹配的协调策略
    5.1 国家层面的协调策略
        5.1.1 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外贸产业升级
        5.1.2 改善制度质量,营造良好贸易环境
        5.1.3 转变贸易模式,坚持出口技术导向
        5.1.4 扩大比较优势,提高国际分工地位
    5.2 产业层面的协调策略
        5.2.1 实施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5.2.2 优化生产要素,捕获动态比较优势
        5.2.3 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国内价值链
    5.3 企业层面的协调策略
        5.3.1 鼓励政企合作,推动政企激励相容
        5.3.2 加大外企引进,提升工艺技术水平
        5.3.3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5.3.4 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110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110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2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