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05:14
  我国自2010年3月正式开始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结束了长期“单边市场”。企业创新是一项投入高、风险高、期限长的活动,需要管理层减少自利行为,由于有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监管对管理层的作用发挥甚少,很难避免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在成为融资融券标的之后,企业信息不断被投资者、分析师挖掘,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一方面加大了外部对管理层的监管;另一方面,股价和职业前途都关系到管理者自身利益,加大了管理层的自我约束。两方面的共同监督和制约作用影响到微观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行为。本文利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同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衍生出融资融券影响企业创新信息机制,与此同时发现在2007-2019年间融资融券无论从股票标的数量还是融资融券的规模上都出现了上升,企业创新无论从企业创新投入还是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都出现增长,鉴于此提出融资融券业务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的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然后用PSM和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结论如下:(1)企业在成为融资融券标的之后,可以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代理问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企业创新;(...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010-2019年度沪深两市融资余额汇总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余额,数据来源,年度


硕士学位论文20图3-22010-2019年度沪深两市融券余额汇总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我国自2010年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由于融资融券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方针战略,如图3-1所示2010年和2011年融资余额处在较低水平的位置,投资者对融资融券业务的逐渐熟悉,融资余额在之后2012年开始逐步增长,2013年至2014年出现跨越性增长,并达到2010-2019年的历史峰值,截止到2014年年末融资余额达到6903.05亿元,并在2015年维持高位,之后的2016年至2019年维持在较高水平。如图3-2所示2010年和2011年融券余额处在较低水平的位置,投资者对融资融券业务的逐渐熟悉,融资余额在之后2012年出现爆发式增长,且在2013年至2014年出现大幅度增长,2015年处于2012-2019年的历史低位,2015-2019年融券余额在逐年提升,直至2019年融券余额达到历史峰值108.93亿元。融资融券余额两者出现变化出现较大不同的是,2014-2015年融资余额维持在历史高位,而融券余额在2014-2015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跌幅度达到66.13%。2015-2016年融资余额出现下跌,下跌幅度达到20.40%,而融券余额出现了小幅增长,增长幅度达到38.10%。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015年和2016年股票市场上牛熊市的切换,2015年牛市出现,在此背景之下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看多,交易上偏好于做多,运用投资工具主要是融资,所以在2015年出现了

余额,数据来源,年度,股票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21融资余额维持在高位,而2016年迎来熊市,在此背景之下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看空,交易上偏好于做空,运用工具主要是融券,即借入股票卖出,等股票价格下跌买入股票偿还,所以在2016年出现了融券余额出现了大幅增长,而融资余额出现大幅下跌的原因。同时无论是融资余额还是融券余额在2015-2016年出现了大幅的变化主要是融资融券业务在股票市场上易形成杠杆效应,以及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变化,投资者操作上的羊群效应,牛市时不论股票真实价值的高位买入,熊市时不论股票真实价格的低价卖出。图3-32010-2019年度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汇总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就融资融券余额总量而言,前期投资者对融资融券业务认知程度不高,在2010年和2011年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融资融券余额于2012年开始逐步增长,2013年至2014年出现跨越性增长,直至2010-2019年的历史峰值,截止到2014年年末融资余额达到6965亿元,并在2015年维持高位,之后的2016年至2019年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融资融券总量上也存在部分问题,2016年至2019年期间,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在2016年12月进行过一次扩容,增加了77只标的股票,2018年融资融券余额较2017年融资融券余额下降23.1%。截止到2019底,我国融资融券余额规模达到了5699.48亿元,其中融资余额规模达到了5590.55亿元,融券余额的规模达到却只有108.93亿元。


本文编号:3140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140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3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