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近年来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传统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前景与市场潜力非常广阔。加快发展物流业,对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比较重要的依据。研究区域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改进物流业效率、提升经济体效率、改善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Malmquist方法测算了1992-2012年间江苏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并根据地域测算了苏南、苏北、苏中地区2008年以来分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结果发现:1992年-2012年江苏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为5.9%,这主要由于技术进步的带动,期间技术进步平均增长6.9%,技术效率出现下降趋势,平均下降1%;2008年以来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都属于技术进步主导类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从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产业市场化程度、地区经济增长四个方面对影响江苏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探讨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促进江苏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产业市场化程度对江苏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大,地区经济增长通过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从业间接影响江苏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物流产业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DEA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59.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11
- 1.2 研究内容和思想11
- 1.3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思路11-13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3-14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4-18
- 第二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理论及其测算方法18-27
- 2.1 相关概念的说明18-20
- 2.1.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18
- 2.1.2 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18-20
- 2.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20-27
- 2.2.1 参数估计方法20-23
- 2.2.2 非参数估计法23-25
- 2.2.3 全要素生产率各研究方法的比较25-27
- 第三章 江苏省物流业发展现状27-34
- 3.1 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状况27-29
- 3.1.1 运输线路发展状况27-28
- 3.1.2 交通运输工具发展情况28-29
- 3.2 旅客及货物运输发展情况29-30
- 3.2.1 旅客周转量相关情况29-30
- 3.2.2 货运周转量发展情况30
- 3.3 江苏主要物流指标与国内有关地区的对比30-31
- 3.4 江苏各地区物流相关指标的对比31-34
- 第四章 江苏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34-43
- 4.1 测度指标的选取34-35
- 4.1.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的选取34
- 4.1.2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34-35
- 4.2 实证的结果与分析35-40
- 4.2.1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江苏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变动分析35-39
- 4.2.2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区域差异分析39-40
- 4.3 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收敛性分析40-41
- 4.4 本章小结41-43
- 第五章 江苏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43-52
- 5.1 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影响因素43-45
- 5.1.1 人力资本水平43
- 5.1.2 产业结构水平43-44
- 5.1.3 产业市场化程度44
- 5.1.4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44-45
- 5.2 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45-51
- 5.2.1 数据平稳性检验45-47
- 5.2.2 描述统计结果分析47-51
- 5.3 本章小结51-52
- 第六章 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52-55
- 6.1 政策建议52-54
- 6.1.1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物流建设平台52-53
- 6.1.2 采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推进江苏工业化进程53
- 6.1.3 培育多元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扶持力度53
- 6.1.4 建立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物流发展中的引导作用53-54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东模;一种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纯利润生产率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5年03期
2 张德霖;论生产率的内涵[J];生产力研究;1990年06期
3 张德霖;生产率的系统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0年12期
4 曲建君;;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7年01期
5 杨丹;戴昌钧;;我国生产率研究的现状解析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01期
6 熊鸿军;李再跃;陈香;;关于生产率研究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3期
7 曾世宏;郑江淮;丁辉关;;国外服务业生产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8 王立成;牛勇平;;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9 潘丹;孔凡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分析——基于环境污染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10 马天乐;刘璨;;中国林业总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J];林业经济;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丹;产业集聚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差异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晓华;中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3 潘江;典型手性药物砌块酶促合成过程生产率强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子桥;黑龙江省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申春骏;延边州耕种型农业机械效率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3 申婷;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叶良益;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5 张莹莹;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黄卫平;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王建科;碳生产率改进空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8 孟令久;信息化影响我国服务业生产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王唯朴;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10 欧阳婉桦;中国省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2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