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03:17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依附,通过整体规划合作,共同建设形成的区域协同发展的城市集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第四极,关键在于发展以城市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分析法和区位熵三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2017-2020年)》提出前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变化、优势产业等情况。发现:第一,从2000年到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大致相同,三次产业结构相近,且并未随着产业转移形成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势产业互补;第二,各城市群经济总增量差距扩大,而总增量差距又将影响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地位;第三,各城市群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武汉城市圈第二、三产业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一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环鄱阳湖城市群虽然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但由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群的竞争力和和发展潜力相对较弱,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二、三...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概况及产业分工历史变迁15“一核五心、蓝绿双区、一环四射”的布局。环长株潭城市群不仅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更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环长株潭城市群处于长江中游流域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的交叉处以南,再往南则连着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涉及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娄底八个城市,区域面积9.96万平方公里,2017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总人口达到4465.51万,分别占湖南省和全国总人口64.42%、3.05%,城市群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12亿元,分别占湖南省和全国GDP的79.9%、3.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41.26亿元,占湖南省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6.55%,2.85%在空间上形成“一个都市区、四个次级城市圈(带)、四条城镇轴”的布局。图3-1长江中游城市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部湾城市群:国内外典型城市群协同发展经验及借鉴[J]. 李民梁.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9(06)
[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水平研究[J]. 孙久文,蒋治.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02)
[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 郑江松.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8(03)
[4]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J]. 覃成林,潘丹丹.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8(03)
[5]中三角城市群产业同构性评价及协同发展分析[J]. 白孝忠,孟子贻.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7)
[6]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 方创琳,王振波,马海涛. 地理学报. 2018(04)
[7]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分工和结构演进研究[J]. 魏国恩,朱翔.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
[8]中原城市群产业分工格局演变与功能定位研究[J]. 史雅娟,朱永彬,黄金川. 经济地理. 2017(11)
[9]江苏省三大城市圈的产业分工研究——基于区位商分析法[J]. 崔向阳,王玲侠.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7(06)
[10]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及其竞争份额潜力研究[J]. 刘耀彬,喻群,李汝资. 企业经济. 2017(06)
硕士论文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D]. 王喆.南昌大学 2017
[2]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与专业化演进机理研究[D]. 汤玲.暨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31253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概况及产业分工历史变迁15“一核五心、蓝绿双区、一环四射”的布局。环长株潭城市群不仅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更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环长株潭城市群处于长江中游流域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的交叉处以南,再往南则连着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涉及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娄底八个城市,区域面积9.96万平方公里,2017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总人口达到4465.51万,分别占湖南省和全国总人口64.42%、3.05%,城市群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12亿元,分别占湖南省和全国GDP的79.9%、3.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41.26亿元,占湖南省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6.55%,2.85%在空间上形成“一个都市区、四个次级城市圈(带)、四条城镇轴”的布局。图3-1长江中游城市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部湾城市群:国内外典型城市群协同发展经验及借鉴[J]. 李民梁.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9(06)
[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水平研究[J]. 孙久文,蒋治.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02)
[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 郑江松.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8(03)
[4]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J]. 覃成林,潘丹丹.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8(03)
[5]中三角城市群产业同构性评价及协同发展分析[J]. 白孝忠,孟子贻.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7)
[6]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 方创琳,王振波,马海涛. 地理学报. 2018(04)
[7]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分工和结构演进研究[J]. 魏国恩,朱翔.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
[8]中原城市群产业分工格局演变与功能定位研究[J]. 史雅娟,朱永彬,黄金川. 经济地理. 2017(11)
[9]江苏省三大城市圈的产业分工研究——基于区位商分析法[J]. 崔向阳,王玲侠.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7(06)
[10]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及其竞争份额潜力研究[J]. 刘耀彬,喻群,李汝资. 企业经济. 2017(06)
硕士论文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D]. 王喆.南昌大学 2017
[2]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与专业化演进机理研究[D]. 汤玲.暨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31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33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