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协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13:43
产业协调是产业不同部门之间分工合理,产业诸要素之间配合得当,既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产业产品的需要,又不造成产能过剩,最终完成预期经济目标的最优状态。一体化是指区域经济不断发展走向更高经济目标的过程。因此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协调发展是指长三角地区通过产业不同部门分工合理,要素分配得当,使经济不断发展走向更高经济目标的过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领域统筹规划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而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协调与否成为了能否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步伐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最佳试验田,也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希望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实际产业协调度进行测算,作科学、合理分析,从而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本文首先从政策背景和现实价值分别阐述了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梳理,已有文献表明,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协调和产业合理布局,但是关于两者的综合性研究,学界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在研究角度方面,也较为单一。鉴...
【文章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产业耦合结果时间演化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协调研究45图4-3各地级市耦合值的空间分布三、城镇化与产业指数分城市分析本文将对测算得出的耦合结果按照表4-3的分类,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的到图4-2。图4-2显示的是2017年各地级市城镇指数、产业指数和耦合值,从图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出,各地的城镇化与产业耦合值是高低不一的,即长三角内部产业协调差距较大,而存在较大耦合差异的同时,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指数与产业指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整体上,城镇指数和产业指数与最后的耦合度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以0.6为城镇化与产业经济基本协调的标准线,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27个地级市,大多数位于0.6的基准之上,只有少数城市,例如:舟山市、湖州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上海市、浙江杭州市、宁波市以及江苏苏南大部分地级市基本上接近0.9的城镇化与产业高度协调的标准型,其中上海市和苏州市达到了0.9以上的耦合水平,这表明以上两个地区的城镇化和产业经济的协调程度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将0.6-0.9的区间内部再次细分,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地级市的产业指数大于城镇指数,也就是说长三角的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工业基矗部分地级市,例如:无锡市、扬州市、镇江市,其产业指数低于城镇指数,即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而湖州市的总体的耦合度、城镇化指数、产业指数均不高。综上,本文认为城市与产业单一的、不协调的发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协调研究46展会阻碍长三角地区整体的产业协调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的较大差异上由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匹配造成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城镇化与产业经济作为鸟之两翼共同推进。图4-2各地级市的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指数和耦合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基础高级化:动态比较优势运用与产业政策[J]. 刘志彪. 江海学刊. 2019(06)
[2]以区域一体化推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J]. 沈坤荣. 金融经济. 2019(07)
[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协同与共享[J]. 吴福象.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04)
[4]后工业化时期中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 汪增洋,张学良.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1)
[5]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 汪伟,刘玉飞,彭冬冬.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1)
[6]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J]. 袁志刚,高虹. 经济研究. 2015(07)
[7]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 黄群慧,贺俊.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8]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朱江丽,李子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2)
[9]城镇化动因扭曲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刘航,孙早. 中国工业经济. 2014(11)
[10]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原毅军,谢荣辉. 中国工业经济. 2014(08)
硕士论文
[1]资源型县域经济中的利益主体矛盾研究[D]. 赵振清.中央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98927
【文章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产业耦合结果时间演化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协调研究45图4-3各地级市耦合值的空间分布三、城镇化与产业指数分城市分析本文将对测算得出的耦合结果按照表4-3的分类,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的到图4-2。图4-2显示的是2017年各地级市城镇指数、产业指数和耦合值,从图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出,各地的城镇化与产业耦合值是高低不一的,即长三角内部产业协调差距较大,而存在较大耦合差异的同时,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指数与产业指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整体上,城镇指数和产业指数与最后的耦合度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以0.6为城镇化与产业经济基本协调的标准线,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27个地级市,大多数位于0.6的基准之上,只有少数城市,例如:舟山市、湖州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上海市、浙江杭州市、宁波市以及江苏苏南大部分地级市基本上接近0.9的城镇化与产业高度协调的标准型,其中上海市和苏州市达到了0.9以上的耦合水平,这表明以上两个地区的城镇化和产业经济的协调程度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将0.6-0.9的区间内部再次细分,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地级市的产业指数大于城镇指数,也就是说长三角的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工业基矗部分地级市,例如:无锡市、扬州市、镇江市,其产业指数低于城镇指数,即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而湖州市的总体的耦合度、城镇化指数、产业指数均不高。综上,本文认为城市与产业单一的、不协调的发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协调研究46展会阻碍长三角地区整体的产业协调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的较大差异上由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匹配造成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城镇化与产业经济作为鸟之两翼共同推进。图4-2各地级市的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指数和耦合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基础高级化:动态比较优势运用与产业政策[J]. 刘志彪. 江海学刊. 2019(06)
[2]以区域一体化推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J]. 沈坤荣. 金融经济. 2019(07)
[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协同与共享[J]. 吴福象.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04)
[4]后工业化时期中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 汪增洋,张学良.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1)
[5]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 汪伟,刘玉飞,彭冬冬.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1)
[6]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J]. 袁志刚,高虹. 经济研究. 2015(07)
[7]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 黄群慧,贺俊.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8]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朱江丽,李子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2)
[9]城镇化动因扭曲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刘航,孙早. 中国工业经济. 2014(11)
[10]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原毅军,谢荣辉. 中国工业经济. 2014(08)
硕士论文
[1]资源型县域经济中的利益主体矛盾研究[D]. 赵振清.中央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98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59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