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化县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立体循环农业是一种综合运用循环经济、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等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农业生产模式,即将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紧密结合,将种养结合、农业废物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等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现代农业模式,是破解当前农业资源持续减少,资源品质日渐降低、生产环境日趋恶化的重要途径。新化县是湖南省重要的粮食大县,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当地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以新化县农业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新化县发展立体循环型农业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立体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对循环型农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新化县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的研究课题。笔者首先概述了新化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认真分析了新化县发展立体循环型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并对发展立体循环型农业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全县发展立体循环型农业提供了基本依据。结合新化县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了大洋江立体循环型农业园总体设计;对水稻产业循环系统—“稻—草—鱼”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秸秆和沼气为主的废弃物循环模式做了规划。从而找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提出发展新化县立体循环农业的相关建议。试图得出新化县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和工作思路,并提出新化县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新化县 立体循环型农业 发展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7;S-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与发展现状11-16
- 1.2.1 循环经济的产生11-12
- 1.2.2 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12-13
- 1.2.3 国外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13-16
- 1.3 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的定义、内涵和意义16-20
- 1.3.1 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内涵16-17
- 1.3.2 循环农业的定义17
- 1.3.3 循环农业的特征17-18
- 1.3.4 立体农业概念18
- 1.3.5 我国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的意义18-20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20
- 1.4.1 研究目的20
- 1.4.2 研究内容20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0-21
- 1.5.1 研究方法20
- 1.5.2 技术路线20-21
- 第2章 新化县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综合分析21-28
- 2.1 新化县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的必要性21-23
- 2.1.1 新化县水资源分布不均,综合利用率较低21
- 2.1.2 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低,土地环境污染严重21-22
- 2.1.3 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22-23
- 2.2 新化县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的可行性23-25
- 2.2.1 自然资源优势23-24
- 2.2.2 经济环境优势24-25
- 2.2.3 政策环境优势25
- 2.3 新化县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25-28
- 2.3.1 发展立体循环型农业的意识仍需加强25
- 2.3.2 发展立体循环型农业专业人才匮乏25-26
- 2.3.3 发展立体循环型农业相关技术支撑不足26-28
- 第3章 新化县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的思路与模式28-36
- 3.1 新化县发展立体循环型农业的工作思路28-30
- 3.2 规划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园—以大洋江农业园为例30-33
- 3.2.1 大洋江立体农业循环园总体规划30-31
- 3.2.2 大洋江立体循环农业园总体设计31-33
- 3.3 发展稻田产业系统—“稻—萍—鱼”模式33-34
- 3.3.1 模式的设计原理33
- 3.3.2 主要设施与培育措施33-34
- 3.4 以秸秆和沼气为主的废弃物循环模式34-36
- 3.4.1 新化县秸秆、沼气发展现状34-35
- 3.4.2 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35
- 3.4.3 沼气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35-36
- 第4章 新化县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的保障体系36-40
- 4.1 转变观念、培养意识,构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氛围36
- 4.1.1 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平台和手段,加大立体循环农业理论的宣传36
- 4.1.2 借助宣传攻势,定期开展相关人员的培训36
- 4.2 结合新化县情,创新立体循环机制农业的经营36-37
- 4.2.1 提升立体循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36-37
- 4.2.2 培育循环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7
- 4.3 进一步提高立体循环农业的服务水平37-38
- 4.3.1 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37
- 4.3.2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向循环型农业项目倾斜37
- 4.3.3 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和装备水平37-38
- 4.4 鼓励产学研合作,支持立体农业循环科技创新38
- 4.5 开辟融资渠道,构建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的金融基础38-40
- 第5章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作者简介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尚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文章可做[J];农村百事通;2005年17期
2 李荣生;;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战略意义[J];中国农村科技;2005年12期
3 王姝;浅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农业经济;2005年01期
4 顾永祥,唐才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03期
5 刘家;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05年04期
6 宋亚洲;韩宝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7 李荣生;;中国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中国农村科技;2006年05期
8 张学忙;董利民;;武汉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4期
9 陈忠红;丁金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促进“三大”效益增长[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10 王秀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平;;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2 任丹丹;王宪恩;;基于4R原则的农业循环经济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丁卫建;齐鑫山;;农业循环经济的结构、模式与配套技术[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陈诗波;王超;;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现状分析[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丁卫建;齐鑫山;;农业循环经济的结构、模式与配套技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卞丽娜;李继伟;李建国;;农业循环经济与秸秆的综合利用[A];第六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四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表彰大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文集[C];2006年
7 马同富;黄梦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8 董淑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9 刘荣章;曾玉荣;丁中文;翁伯琦;;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李长英;钟卫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邋李世平;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N];人民日报;2008年
2 黄海燕邋鲍蔓华;宁波市农业局带提案人到现场答复提案[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杨文;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N];东方城乡报;2008年
4 本报通讯员 史春;阜阳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沙洋县委书记 郑中华;创新机制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N];湖北日报;2010年
6 离石区红眼川乡政府 胡名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浅谈[N];吕梁日报;2010年
7 记者 徐和平;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N];湖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惠程华 本报通讯员 王凤君;西开集团 打造农业循环经济新名片[N];甘肃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郭力方;农业循环经济将建激励补偿机制[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通讯员 王政;黄梅农业循环经济释放立体效益[N];湖北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翟绪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李杨;洞庭湖三口地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建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毛晓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潮;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艳梅;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缪金狮;山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问题和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安海燕;黑龙江省泰来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郁利燕;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形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龚远星;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7 郝志龙;内蒙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8 司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韩芹芹;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与初步应用[D];青岛大学;2007年
10 张永洁;辽宁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4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80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