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产品发展的企业产品设计、消费市场演化及政府激励
本文关键词:推进绿色产品发展的企业产品设计、消费市场演化及政府激励
更多相关文章: 循环经济 产品绿色设计 绿色消费 演化博弈 激励机制
【摘要】: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人们保护环境的理念兴起,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如何有效地激励企业提高产品绿色度,履行生产者延伸责任(EPR),对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循环经济原则和现实国情出发,采用博弈论、演化博弈及激励机制理论研究企业、政府与消费市场之间的影响,以期为企业绿色设计及政府部门的监管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研究内容表述如下:(1)探讨双寡头企业在不同经济情况下的产品定价与设计问题:在不同价格领导者领导下,运用博弈论建立企业间的二级非合作博弈模型。比较两种不同价格领导者领导情况下的企业产品绿色度设计及企业利润,分析产品绿色度较高时的所需条件及影响。(2)探讨了要政府、企业和消费市场间的三方非对称动态演化博弈问题: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并结合现实情况,研究政府、企业和消费市场三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决策行为演化稳定趋势,并分析促使各主体达到理想状态的稳定条件,为主体绿色设计决策提供有益借鉴。(3)针对循环经济下政府与企业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的研究: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以企业的产品绿色度为不对称信息,设计政府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不仅给出政府为实现激励目标所付出的监管成本,同时分析了企业产品绿色度与政府激励强度和监管成本之间的关系,讨论各类因素对政府期望收益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政府监管、企业产品绿色设计与消费市场结构之间的演化博弈,分析利益相关的三个主体间的相互影响因素及决策理想状态时的条件。研究成果对循环经济发展政府相关监管政策的制定及企业产品绿色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品绿色设计 绿色消费 演化博弈 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F274;F273.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5
- 1.2.1 产品绿色设计问题研究综述11-12
- 1.2.2 政府、消费市场与企业产品设计三方博弈问题研究综述12-13
- 1.2.3 基于产品绿色设计信息不对称的政府激励机制优化设计问题研究综述13-14
- 1.2.4 研究评述及问题指出14-15
- 1.3 本文研究内容15-16
- 1.4 本文创新点16-18
- 2 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供应链相关理论18-26
- 2.1 循环经济与产品设计18-20
- 2.1.1 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18-19
-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体现19
- 2.1.3 产品绿色设计的起源与发展19-20
- 2.2 EPR相关理论20-22
- 2.2.1 EPR制度的内涵20-21
- 2.2.2 EPR制度的实施现状21-22
- 2.3 绿色消费22-23
- 2.4 博弈论相关理论23-26
- 2.4.1 博弈论概述23-24
- 2.4.2 演化博弈24
- 2.4.3 激励理论24-26
- 3 基于经济环境对企业产品定价与设计的选择研究26-38
- 3.1 模型描述26-28
- 3.1.1 模型框架26
- 3.1.2 模型符号说明26-27
- 3.1.3 模型假设27-28
- 3.2 不同价格领导者企业对产品定价和设计的选择模型28-35
- 3.2.1 非绿色企业为价格领导者时市场产品定价与设计28-32
- 3.2.2 绿色企业为价格领导者时市场产品定价与设计32-35
- 3.3 两种价格领导者下企业定价与设计的最优决策比较分析35-36
- 3.4 本章小结36-38
- 4 政府、消费市场与企业产品设计的三方博弈问题38-55
- 4.1 模型描述38-42
- 4.1.1 模型框架38
- 4.1.2 相关参数和变量描述38-39
- 4.1.3 模型构建39-42
- 4.2 各主体演化博弈分析42-46
- 4.2.1 关于政府决策的动态分析42-43
- 4.2.2 关于企业决策的动态分析43-45
- 4.2.3 关于消费市场决策的动态分析45-46
- 4.3 三方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46-52
- 4.3.1 政府与企业的演化稳定性分析47-49
- 4.3.2 企业与消费市场的演化稳定性分析49-52
- 4.4 三方主体演化稳定性分析52-53
- 4.5 本章小结53-55
- 5 基于产品绿色设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政府激励机制55-64
- 5.1 模型描述55-57
- 5.1.1 模型背景55
- 5.1.2 模型假设55-56
- 5.1.3 模型构建及相关参数说明56-57
- 5.2 政府激励契约设计57-60
- 5.2.1 信息对称情况下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57-58
- 5.2.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58-60
- 5.2.3 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情形的比较60
- 5.3 代理成本与监督成本的权衡及影响因素分析60-61
- 5.4 数值分析61-63
- 5.4.1 两种不同情况下最优结果的比较61-62
- 5.4.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数值分析62-63
- 5.5 本章小结63-64
- 6 结论与展望64-67
- 6.1 结论64-65
- 6.2 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香平;张锁江;李春山;戴文斌;;过程工业绿色度理论及应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单虹;姚方元;;物流系统的绿色度评价[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2009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孙兴华;方宇;郝法勤;;环境绿色度审计初探[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1)论文集[C];2011年
4 韩建勋;孙兴华;郝法勤;方宇;;环境绿色度指数研究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孙兴华;方宇;郝法勤;;环境绿色度审计初探[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6 刘志峰;王淑旺;刘光复;;绿色产品评价结果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易成;石晶;赵霄龙;;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原理的建材绿色度综合评价[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青山;田月;;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产品绿色度评价探析[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王海磬;第4次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发布[N];光明日报;2014年
2 毛海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绿色度26年间上升9.3%[N];延安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薇;绿色船舶机理、指标体系、绿色度及船舶大气污染算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珊珊;基于绿色度的变电站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王文钰;推进绿色产品发展的企业产品设计、消费市场演化及政府激励[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泰;青岛市住宅外窗绿色度评价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4 谢海辉;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绿色度评价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5 程凯;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周丽丽;家电产品绿色度评价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7 龚平;墙体材料的绿色度评价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杜静;零售企业绿色度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燕娟;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绿色度模糊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杨敏敏;基于模糊物元的建筑施工绿色度评价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36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93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