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江南水乡河湖交错,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商业化,水体污染,水乡原有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再也难以和谐相处。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等理论,分析研究江南水乡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提出解决措施,为我国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对策性参考。本文对江南水乡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梳理,对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当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对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进行了分析,以期望为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哲学基础。江南水乡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环境退化、农耕经济受到破坏、水运经济衰落、文化空心化趋势加剧等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包括征服自然观的盛行、GDP主义的信奉、辩证生态思维缺失、生态价值观的偏颇、环境道德意识薄弱等主观原因,也包括高速增长带来的“三高”问题、环境治理技术落后、社会绿色教育不足、生态文明制度缺失等客观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教育、需要以绿色科技修复江南水乡生态环境、需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水乡经济、需要保护和重塑江南水乡的文化脉络、需要建立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江南水乡 生态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1;X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7
- 第一节 研究缘起9-11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1-15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5
- 第四节 研究目标15-17
- 第一章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7-24
- 第一节 江南水乡的形成17-18
- 第二节 江南水乡的演进18-23
- 第三节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基础23-24
- 第二章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24-30
- 第一节 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24-25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25-27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27-30
- 第三章 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30-38
- 第一节 江南水乡生态环境退化30-31
- 第二节 江南水乡农耕经济受到破坏31-33
- 第三节 江南水乡水运经济衰落33-34
- 第四节 江南水乡文化的空心化趋势加剧34-38
- 第四章 江南水乡不可持续问题的原因分析38-45
- 第一节 主观原因透析38-41
- 第二节 客观原因剖析41-45
- 第五章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45-55
- 第一节 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教育45-47
- 第二节 以绿色科技整体性修复改善江南水乡生态环境47-49
- 第三节 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水乡经济49-50
- 第四节 保护和重塑江南水乡的文化脉络50-52
- 第五节 建立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52-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作者简介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4期
2 吴汉平;;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的现代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解保军;知识经济与“绿色生态自然观”的确立[J];学习与探索;2001年03期
4 宋开元;杨文选;杨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4期
5 唐晓勇;;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2期
6 努力曼·依米提;;维吾尔习俗中的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3期
7 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0年01期
8 张维新;;《淮南子》的生态自然观及其现代启示[J];前沿;2010年09期
9 刘珊;;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0年17期
10 黄斌;;论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亚娜;;俄罗斯生态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自然资源保护政策[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英;;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初探——读《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张明国;;生态自然观:面向生态危机的新自然观[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培军;王国领;;科学审美视域下生态自然观[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大俊 庄道永(河海大学);生态自然观:现代水利的发展理念[N];中国水利报;2009年
2 侯远长;树立生态自然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N];中国改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昭元;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2 胥诺;生态自然观在成都市青羊宫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周慧;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4 郑康宁;协同进化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建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宗小楠;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与意韵[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刘慧;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郭丽仙;马克思自然哲学中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在中国的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苏慧;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真真;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D];新乡医学院;2013年
10 周新兴;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4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95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