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膝关节辅助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数字化膝关节辅助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骨关节炎 膝 个性膝关节导板 质心原理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膝关节辅助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TKA)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不同的TKA辅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目前3D打印导板设计的不同方法,并比较3D打印个性化膝关节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PSI-TKA)和iASSIST膝关节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iASSIST-TK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数字医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膝关节置换的模拟操作与设计,结合现代影像学、图像处理和骨科学,研究三维空间下肢相关轴线的客观、精确定位,提出一种新型的无解剖标志下基于质心原理确定下肢力线的方法,和其他方法进行精确性的对比,设计个性化截骨导板。同时采用回顾式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9月采用TKA手术治疗9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54例,年龄49~88岁,平均(69.6±7.7)岁。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PSI-TKA组和iASSIST-TKA组,其中常规手术组29例,iASSIST-TKA组31例,PSI-TKA组30例。分别两两比较术后冠状面髋-膝-踝(HKA)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角、冠状面胫骨组件(FTC)角、矢状面股骨组件屈曲(LFF)角、矢状面胫骨组件(LTC)角的偏移值评估手术的精确性;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术后1天、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与膝关节评分(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KSS)。计量资料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论检验或χ2检验,配对设计差值及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采用提出的无解剖标志下基于质心确定力线辅助设计的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重合度高,准确度好。PSI-TKA组和iASSIST-TKA组两组患者术后下肢力线的HKA、FFC、FTC、LFF、LTC角的偏移值均3°,两组间各测量角的偏移值差异无显著性差异(Z=-1.78~0,P=0.43~1),和常规手术组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Z=6.63-9.69,P=0.01-0.02)。手术时间iASSIST-TKA组长于PSI-TKA组(t=15.5,P=0.00),术中出血量(t=0.24,P=0.81)和平均住院时间(t=0.65,P=0.51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引流量iASSIST组多于PST组(t=8.29 P=0.00)。术后引流量、术后1天、1周的VAS及KSS评分PSI组优于iASSIST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t=-11~7.25,P=0.00~0.96),和传统手术相比,以上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t=7.73~56.81,P=0.00~0.02);三组之间比较术后2周、1月、3月、6月的VAS及K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22~3.23,P=0.05~0.30)。结论使用本文提出无解剖标志下基于质心原理确定下肢力线,设计的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效果较为精确,术后力线恢复好,可以作为辅助设计膝关节截骨导板的参考。相比于传统TKA手术,iASSIST-TKA及PSI-TKA技术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精度,其中iASSIST-TKA技术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术后的早期恢复慢于PSI-TKA技术,但PSI-TKA技术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术前影像数据采集需要接受更多的射线剂量,两种技术的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391.7;R68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健;刘明廷;;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对下肢力线重建的作用[J];医学综述;2011年20期
2 王亦进,郭新全,管春和,李忠玉,张益海,周世军;矫正下肢力线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3 王骏飞,蒋青,陈东阳,李文;半月板切除对下肢力线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5年08期
4 陆晴友;彭庄;席秉勇;;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下肢力线的恢复与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04期
5 柴旭峰;卫小春;;下肢力线的X线测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12期
6 尚延春;陈海龙;王战朝;;引起全膝表面假体置换手术下肢力线不好的几个原因[J];中医正骨;2007年08期
7 石泽锋;吴昊;;冠状面下肢力线X射线测量的最新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48期
8 蒋雷生;膝关节屈曲挛缩对下肢力线影响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年03期
9 侯志超;李凯;卫小春;;膝骨关节炎骨赘放射学大小与负重位下肢力线相关性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年15期
10 李琦;段王平;曹晓明;郭恒;王磊;卫小春;;膝骨关节炎患者体重指数与下肢力线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晴友;彭庄;席秉勇;;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下肢力线的恢复与疗效分析[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郑玉鹏;李志军;王坤;;全膝关节置换下肢力线矫正方法的分析[A];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牟鹏飞;8字板治疗儿童膝关节成角畸形的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6年
2 BIRUNDU BRIAN AYUKA;下肢力线角度对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影响:一项回顾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3 田书畅;数字化膝关节辅助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与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4 朱江涛;下肢力线测量方法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侯志超;膝骨关节炎骨赘放射学大小与负重位下肢力线相关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凡廷旭;女性下肢力线旋转与髌股关节疼痛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7 鞠玉亮;三维CT重建在个体化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89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8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