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应激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的长期影响
本文关键词:早年应激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的长期影响 出处:《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胎儿期应激 婴儿期应激 重性抑郁障碍 抑郁症状 长期影响
【摘要】:目的:母亲怀孕期间暴露于重大创伤性事件可能会对胎儿神经发育产生影响,这种潜在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个体成年期,甚至持续终身;婴儿期暴露于严重创伤性事件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生理或心理反应,或许会对个体脑发育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胎儿期及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对个体成年期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抑郁障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矿业集团职工,通过集团人事部等部门协调,共招募9个矿区、3个社区及其他5个附属单位1534人。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状况调查表,采取一对一访谈的方式对受访者进行一般状况及暴露于地震时受访者本人及其母亲相关状况、母亲孕期相关状况的调查。根据暴露于地震的时期将受访者分为三组:婴儿期暴露组(1975年7月29至1976年4月28出生,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胎儿期暴露组(1976年7月29至1977年4月28出生,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对照组(1977年7月29至1978年4月28出生,未暴露于地震应激),其中,将胎儿期暴露组根据暴露于地震时母亲孕周数分为孕早期(1~3个月)暴露组、孕中期(4~6个月)暴露组、孕晚期(7~9个月)暴露组三个亚组;最后分别筛选暴露组与对照组中存在重性抑郁障碍及抑郁症状的受访者,并计算检出率,其中重性抑郁障碍由SCID-I/P诊断,抑郁症状需符合以下3项标准之一:(1)符合SCID-I/P“重度抑郁”诊断标准;(2)符合SCID-I/P“其他类型抑郁”中“轻度抑郁”诊断标准;(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大于等于7分。对最终进入分析的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或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影响抑郁症状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资料不全的受访者数据不纳入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开滦矿业集团1534名职工,其中128例不同意接受访视,排除一般资料不完整25例,母亲怀孕期间发生感染或其他应激性事件者29例,甲状腺功能异常者3例,hamd评分缺失者14例,scid-i/p检查资料缺失者7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共1328例,其中男性1146例,女性182例。根据暴露于地震应激的时点分组:婴儿期暴露组372例、胎儿期暴露组406例(孕早期暴露组129例、孕中期暴露组134例、孕晚期暴露组143例)、对照组550例。1胎儿期及婴儿期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除平均年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之外,在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职业、家庭月收入、饮酒史、吸烟史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婴儿期暴露组重性抑郁障碍检出率为1.1%、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9%;胎儿期暴露组重性抑郁障碍检出率为2.2%、抑郁症状检出率为7.9%;对照组重性抑郁障碍检出率为1.1%、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三组间比较,胎儿期暴露组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婴儿期暴露组抑郁症状检出率次之,对照组抑郁症状检出率最低,三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但在受访者重性抑郁障碍检出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抑郁症状相关情况方面,除地震时母亲是否被掩埋(p0.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儿童期创伤量表总得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得分、地震时母亲配偶有无伤亡、地震时母亲其他亲属有无伤亡以及地震是否造成财产损失等方面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胎儿期暴露组根据母亲暴露于地震时的孕周数分为三个亚组:孕早期暴露组共129例,其中重性抑郁障碍检出率为1.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4%;孕中期暴露组共134例,其中重性抑郁障碍检出率为2.2%、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7%;孕晚期暴露组共143例,其中重性抑郁障碍检出率为2.8%、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3%。随着母亲暴露于地震应激时的孕周数增加,其后代成年期重性抑郁障碍及抑郁症状检出率增高,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胎儿期暴露组进一步根据母亲孕期暴露于应激性事件的状况分组,分别筛查各组受访者中存在抑郁症状的状况。结果显示,地震时母亲被掩埋组中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0%、未被掩埋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9%;地震时母亲配偶伤亡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5%、无配偶伤亡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3%;地震时母亲其他亲属伤亡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8.7%、无其他亲属伤亡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7.6%;地震造成财产损失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0.0%、未造成财产损失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地震时母亲是否被掩埋(p=0.009)及地震时母亲配偶是否伤亡(p=0.002)两个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在地震时母亲其他亲属是否伤亡及地震是否造成财产损失(房屋倒塌)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婴儿期暴露组根据母亲孕期暴露于应激性事件的状况分组,分别筛查各组受访者中存在抑郁症状的状况。结果发现,地震时母亲被掩埋组中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5%、未被掩埋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9%;地震时母亲配偶伤亡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7.5%、无配偶伤亡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7%;地震时母亲其他亲属伤亡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4%、无其他亲属伤亡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8%;地震造成财产损失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7.3%、未造成财产损失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2%。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地震时母亲是否被掩埋、地震时母亲配偶是否伤亡、地震时母亲其他亲属是否伤亡及地震是否造成财产损失(房屋倒塌)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将可能影响抑郁症状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儿童期创伤、生活事件、母亲配偶伤亡、地震应激等因素均与抑郁症状相关,然后将所有的显著性因素放入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中,应用lrbackward法,结果显示,男性是个体成年期存在抑郁症状的保护性因素or=0.481,95%ci(0.225,0.907);儿童期创伤or=1.049,95%ci(1.025,1.073)、生活事件or=1.020,95%ci(1.013,1.028)、母亲配偶伤亡or=1.904,95%ci(1.006,3.604)及暴露于地震应激or=2.539,95%ci(1.413,4.564),是个体成年期存在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1胎儿期或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存在长期影响,抑郁情绪与早年暴露于地震应激有关。2母亲孕期暴露于被掩埋、配偶伤亡等地震所致的应激事件时,会增加后代成年期发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性。3儿童期创伤、生活事件、地震创伤、母亲配偶伤亡等应激事件,是个体成年期发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男性是发生抑郁情绪的保护性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璐;杨福收;王新法;;奎的平合用氟西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2 王新法;刘璐;韩晓嫣;;解郁丸合用氟西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8期
3 汤艳清;吴枫;孔令韬;徐克;;3.0T磁共振对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灰质异常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0期
4 李馨;张敬悬;唐济生;;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人应对方式的对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5 洪珊珊;金华;贾佳;周颖;王晨阳;柯晓燕;;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6 柳宏宇;李喜泼;霍绪平;邹振民;崔春青;;重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J];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7 李会;李喜泼;穆喜术;杨冀晓;李杰;周晓坤;;保定市重性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8 黄秀芳;栗克清;李喜泼;武浩然;马起民;董秀清;高晓奇;王成武;李冰;史永双;李铁全;李克松;石岩;冯芳;赵玉君;韩冬梅;张君;周晓坤;;重性抑郁障碍患病率的性别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9 陈娟;;心理社会因素在重性抑郁障碍中的作用[J];校园心理;2009年02期
10 杨薇;许秀峰;杨骏;程宇琪;;重性抑郁障碍病因机制假说[J];医学综述;2010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馨;张敬悬;唐济生;;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应对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一兰;邓河晃;张璐璐;;重性抑郁障碍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杨骏;;重性抑郁障碍病因机制假说[A];玉溪市第四届精神科学术年会暨心身疾病综合治疗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天生;何金彩;;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前瞻记忆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蒋颜;卢蕴容;史利根;;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相关研究[A];2012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郑天生;何金彩;;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崔利军;栗克清;江琴普;崔泽;高良会;张扬;吕华;李建峰;刘永桥;孙秀丽;韩延超;杨老虎;严保平;杨宝丽;杨怡静;;河北省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人口学特征及功能状况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张爱霞;曹晓华;徐成;刘志芬;李建英;张克让;;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周子璇;任燕;闫冬梅;贾娇;刘霞;郭琴;杨红;;有无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张璐璐;郑洪波;宁玉萍;马崔;;BDNF基因Va166Met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事件相关电位及认知功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于娟;尽早有效识别,,及时就医[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本报特约撰稿 蔡德山;抗抑郁市场不郁闷[N];医药经济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枫;首发、未用药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磁共振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丁军;首发未药物治疗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脑磁共振影像结构与功能病例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卢蕴容;血浆神经活性物质测定和慢性应激动物模型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研究的意义[D];浙江大学;2014年
4 马静;长沙市中学生抑郁伴/不伴焦虑的调查及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特定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刘晓敏;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的近红外光成像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6 田文敏;EGF与重性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张洁旭;MAOA内部多位点作用模式及DNA甲基化状态与精神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8 刘盈;氟西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药效学作用与5-HT_(1A)R基因C(-1019)G多态性及磁共振脑结构成像的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亚琴;重性抑郁障碍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及初步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2 李璐莎;重性抑郁障碍MAPK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静息态脑功能的关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戴红;重性抑郁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色彩偏好及其对此两者情绪水平的预测[D];浙江大学;2015年
4 韩鑫;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后的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付煜颖;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对复杂音乐信息前注意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陈淑怡;广东省HIV感染者/AIDS病人重性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7 李t}睿;血浆miR-1202水平在双相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抑郁发作期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8 苗萌萌;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检测研究针灸对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皮质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卢文婷;早年应激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的长期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10 尹岩;重性抑郁障碍患者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氟西汀疗效及副作用的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10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31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