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25-羟基维生素D与高血压及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2 14:22

  本文选题:25-羟基维生素D + 高血压 ; 参考:《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血清25(OH)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并比较正常人、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的水平,从而探讨维生素D与高血压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2016年3月~2017年1月至江苏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受检者年龄在45~65岁范围内,经过入选及排除标准后,纳入高血压患者86人,即为高血压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88人作为对照组。2、临床资料采集:空腹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尿酸(UA)、肌酐(Cr)等生化指标。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25(OH)D]。由本院的体检中心医师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人体测量学指标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脉压差(PP)。详细问诊体检者的既往疾病及服药史等信息。3、统计软件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误(x±s)表示,分类变量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对非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对数转化。两组间的参数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参数间的变化依存关系。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高血压组的SBP、DBP、PP、TG、LDL-C、UA、FPG的水平高于对照组,但HDL-C、Cr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的血清25(OH)D 水平(24.13±5.44ng/ml)低于对照组(27.91±6.03ng/ml)人群的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2.高血压组男性血清25(OH)D水平24.26±5.83ng/ml,血清女性25(OH)D水平23.91±4.82ng/ml,男性和女性的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两组的血清25(OH)D 水平分为3组,依次分别为:血清25(OH)D"g30ng/ml为充足,20"f25(OH)D30ng/ml为不足,25(OH)D20ng/ml为缺乏,高血压组在各组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2.1%,57.0%,20.9%;对照组在各组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7.5%,52.3%,10.2%。高血压组的维生素D缺乏(20.9%)的状况高于对照组(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25(OH)D水平与SBP、DBP、BMI和生化指标行Pearson相关分析后,血清 25(OH)D 水平与 SBP(r=-0.494,P0.001)、DBP(r=-0.480,P0.001)、TG(r=-0.333,P0.001)、LDL-C(r=-0.358,P0.001)、FPG(r=-0.371,P0.001)呈负性相关,与HDL-C(r=-0.153,P0.05)呈正性相关。5.血清25(OH)D与SBP、DBP、和生化各指标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SBP(β=-0.062,P=0.020)、DBP(β=-0.116,P=0.008)、LDL-C(β=-2.352,P0.001)、FPG(β=-2.483,P0.001)、TG(β=-0.062,P=0.026)与 25(OH)D 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结论]1.高血压组的血清维生素D低于正常人群,且高血压组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状况更普遍。2.分析血压水平和生化指标与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中,发现SBP、DBP、TG、LDL-C、FPG与血清25(OH)D水平呈负性相关,HDL-C与血清25(OH)D水平呈正性相关,提示25(OH)D的低水平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血清25(OH)D与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血清25(0H)D与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指标EMP和NO是否存在相互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2.研究方法2.1血压、身高、体重的测量由一般检查室内的体检中心医师对体检者进行血压、身高体重的测量,按照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BMI和脉压差(PP)。2.2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2.21标本的采集清晨,空腹,用抗凝管抽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ml,标本采取后室温静置,2小时内离心处理。内皮微粒的提取,目前国内常用方法的是梯度离心法[1]。采集的血标本于常温下先160g离心10分钟,吸取上层血清置于EP管内,继续1000g常温离心10分钟后吸取上清液,即得血小板贫瘠血浆(PPP)。将PPP于-80℃冰箱保存以备用。2.22化指标的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肌酐等生化指标。2.2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中25(OH)D和NO的含量2.24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血浆内皮微粒的水平3.统计软件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误(x±s)表示,分类变量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对非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对数转化。两组间的参数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参数间的变化依存关系。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高血压组血浆EMP水平5.60±1.41%,对照组血浆EMP水平2.56±1.42%,高血压组的血浆EM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组血清NO水平45.00±12.28urmol/L,对照组血清NO水平53.07±7.38umol/L,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2.将两组的血清25(OH)D水平分为3组,依次分别为:血清25(OH)D"g30ng/ml为充足,20"f25(OH)D30ng/ml 为不足,25(OH)D20ng/ml 为缺乏,血浆 EMP水平在各组分别为2.85±1.34%,4.15±1.98%,6.13±1.8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 NO 水平分别为 52.26±8.75umol/L,49.80±9.11umol/L,43.41±9.39umol/L,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3.血清25(OH)D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EMP、NO)行Pearson相关分析后,发现 25(OH)D 水平与 EMP(r=-0.494,P0.001)呈负性相关,与 NO(r=-0.153,P0.05)呈正性相关。4.EMP与血压和生化各指标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SBP(β=-0.042,P0.001)、25(OH)D(β=-0.111,P0.001)、FPG(β=0.228,P0.001)、LDL-C(β=0.310,P=0.015)与EMP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结论]1.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EM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血管内皮损害。2.血清25(OH)D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EMP、NO)行Pearson相关分析后,发现25(OH)D水平与EMP呈负性相关,与NO呈正性相关,提示25(OH)D的低水平状态可能是高血压并发血管内皮损害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剑;聂亚雄;;血管内皮损伤大鼠模型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11期

2 徐雅琴,张钧华,唐朝枢;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内皮损伤[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9年03期

3 赵恒懿;李运伦;;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09期

4 徐雅琴,张钧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内皮损伤[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年01期

5 杨玉梅;吸烟与血管内皮损伤[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3年03期

6 张琚芳;朱启英;;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年01期

7 鲍晓梅;陆国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血管内皮损伤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J];医学综述;2009年02期

8 杜正光;;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评估及保护[J];中原医刊;2006年22期

9 侯丹丹;甄攀攀;赵倩;段金虹;刘腾;芦玲巧;洪霓;王雯;;4,5,7-三羟异黄酮减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3期

10 胡欣;张弘;;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门莉莉;徐雅倩;杜建玲;;β-淀粉样肽40/42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唐雪梅;顾鹏;;吸烟者血管内皮损伤及超声检测方法[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姜德建;朱慧清;谭桂山;刘绍乾;徐康平;李元建;;去甲基雏菊龙胆酮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和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王凤兰;李晓娜;丁进芳;钟兰君;李芳文;张兴旺;;血浆TAFI与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刘育英;;缺血再灌后微血管内皮损伤与微循环障碍[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资料[C];2003年

6 王凤兰;李晓娜;丁进芳;钟兰君;李芳文;张兴旺;;血浆TAFI与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董红梅;黄岚;宋耀明;李爱民;于学军;耿召华;晋军;覃军;赵刚;周小波;;普鲁布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干预效应[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8 倪松石;丁亮;刘华;;熏烟致COPD大鼠的血管内皮损伤[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徐江平;程玉芳;孙莉莎;李琳;;烟碱对新生牛脑微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赵晓东;苏琴;李鹏;马俊勋;王曼;曹阳;姚咏明;梁华平;张连阳;;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冯竞 通讯员 熊学莉 吴刘佳;血管内皮损伤功能重建 防治冠心病[N];科技日报;2010年

2 熊学莉 吴刘佳;新桥医院提出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防治新策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剑斓;P120ctn在冲击流场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6年

2 汤亚雨;25-羟基维生素D与高血压及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3 安丽娜;循环血microRNA作为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4 徐雅倩;β-淀粉样肽40/42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5 王昱;尿酸在早期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40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740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