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保护心梗后心肌通过p53介导的自噬通路

发布时间:2018-06-16 17:43

  本文选题:间充质干细胞(MSCs) + 心肌梗死 ; 参考:《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肌梗死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血管事件死亡的主要原因。关于如何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脏的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大科学问题。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能通过旁分泌的作用减少梗死周边区心肌细胞的凋亡、增加存活心肌,是心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有效手段,而且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来源丰富,移植后免疫反应几乎没有,但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分子生物机制尚未完全揭示。自噬是细胞对自身细胞器和代谢废物清除的一种进化上保守的重要功能。自噬对各种心血管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细胞自噬对细胞的存活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围绕自噬在心血管稳态和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进展。有研究表明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在缺血阶段自噬会增加,此时增强的自噬功能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而在再灌注阶段过度增高的自噬不利于心肌细胞的存活。当一些因素刺激细胞产生过度的自噬时,细胞会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特点是胞浆中存在丰富的自噬泡。为了深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保护心肌细胞及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和细胞自噬是否有关,我们在小鼠心肌梗死后移植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阐明自噬通路在干细胞治疗心梗上的作用机制。方法与结果:在体内实验部分,我们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在心梗后在心肌内注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之后监测小鼠1,3,7,14,28天的心功能和心脏重构的变化以及比较小鼠心脏组织自噬的改变。我们发现心梗后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确实能减少心梗后心肌细胞的凋亡和改善心脏功能。心梗后心脏组织的自噬水平上调,而在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后心脏组织的自噬水平下调。在体外实验部分,我们将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在缺氧培养箱中模拟心梗的条件,检测乳鼠心肌的自噬水平。我们发现缺氧24小时后心肌细胞的死亡率升高,自噬水平上调,而在干细胞共培养组中,心肌细胞死亡率减少,自噬水平下调。使用自噬抑制剂后,心肌细胞死亡率有所减少。缺氧组心肌细胞p53水平升高,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而在共培养组中,p53水平下降,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较缺氧组有所升高。为了进一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分泌何种物质,进而调节心肌细胞的自噬水平。我们提取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exosomes),发现经外泌体共培养后的心肌细胞有相同的现象。其中mir-125b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论:在心梗模型中,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外泌体中的mir-125b作用于心肌细胞,通过p53/bnip3信号通路下调心肌细胞的自噬水平,减少心肌细胞的自噬性细胞死亡,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和减少心脏的重构。
[Abstract]:Backgrou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 major disease that endangers human health worldwid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aused by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cardiovascular death. How to promote cardiac tissue repair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 hot and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 in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transplantation can reduce cardiomyocyte apoptosis and increase myocardial viability through paracrine,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myocardial tissue repair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Moreover,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re abundant in origin and have little immune response after transplantation, but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has not been fully revealed. Autophagy is an important and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function of cells to clear their own organelles and metabolic wastes. Autopha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eover, autopha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cell survival. In recent years, rapid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n 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cardiovascular homeostasis and disease.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utophagy increases in the ischemic phase, and the enhanced autophagy has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heart, while excessive autophagy during the reperfusion phas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of cardiac myocytes. When some factors stimulate excessive autophagy, autophagic cell death occurs, 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autophagy in the cytoplasm.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rol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protecting cardiomyocytes and improving cardiac function is related to autophagy, we transplan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ice.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autophagy pathway in stem cell therap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in vivo, we establish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 in mice and injected MSC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into myocardium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changes of cardiac function and cardiac remodeling and the changes of autophagy in heart tissue were monitored after 1428 days. We found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reduce myocardial cell apoptosis and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utophagy was up-regulated in cardiac tissu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own-regulated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tro,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were co-cultured with neonatal cardiomyocytes to simula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noxic incubator. We found that cardiomyocyte mortality increased and autophagy increased 24 hours after hypoxia, whereas in stem cell co-culture group, myocardial cell mortality decreased and autophagy decreased. Cardiac myocyte mortality was reduced after the use of autophagy inhibitors. In hypoxia group, the level of p53 increased and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of cardiomyocytes decreased, while in co-culture group, the level of p53 decreased, and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of cardiomyocyt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ypoxia group.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h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ecrete substances to regulate cardiac myocyte autophagy level. Exocrine exosomes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extracted and the same phenomenon was found in cardiomyocytes after co-culture of exocri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ir-125b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nclus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ecrete exocrine and mir-125b acting on cardiac myocytes, down-regulate autophagy level and decrease autophagic cell death through p53/bnip3 signaling pathway. Thus improving heart function and reducing heart remodeling.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仵敏娟,刘善荣,刘厚奇;间充质干细胞特性与应用前景[J];生命科学;2004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我国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天津落成[J];中国药业;2006年07期

3 张鑫;赵桂秋;;间充质干细胞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6期

4 史春梦;;间充质干细胞表述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4期

5 瞿海龙;边剑飞;张冰;王颖;周英莲;;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前景与困惑[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年05期

6 郭子宽;;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1期

7 李炳尧;武晓云;吴岩;;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从实验室到临床[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14期

8 吴实;邓列华;;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皮肤愈合中的作用[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年03期

9 吴清法,王立生,吴祖泽;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临床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年03期

10 黄定强;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可;王丁;韩之波;朱德林;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发挥免疫活性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金明顺;张毅;贾秀芬;周燕华;闫妍;刘慧雯;;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多潜能分化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争艳;刘杨;翟丽丽;杨迷玲;王立峰;;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彦;李尚珠;;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工程中的机制及应用[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玉;戴\戎;;周期性拉应力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黎娇;朱争艳;杜智;骆莹;王鹏;高英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谭远超;Kevin;姜红江;黄相杰;周纪平;;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唐佩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戴育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胡琳莉;王昕荣;钱坤;李舟;杨薇;朱桂金;;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分化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满学杰;天津滨海新区建最大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满学杰;津昂赛打造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又见新方法[N];健康报;2013年

4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中的孙悟空[N];上海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陈建强;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津建成[N];光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冯国梧;细胞产品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方案获准[N];科技日报;2007年

7 实习生 刘霞;间充质干细胞有望用于面部整形[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新佳;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冯国梧;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规模化运营[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刘莹清;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泰达规模运营[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皓;五指山小型猪OCT-4、SOX-2基因在骨髓间充质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过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孔德晓;间充质干细胞及胰岛素分泌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董苑;SDF-1复合PDPBB的构建及对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磊;诱导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骨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房贺;连接黏附分子A在促进MSC修复CC14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6 陈洁;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7 许婷;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蟑螂过敏原诱导的哮喘中对间充质干细胞募集迁移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周雅丽;携氧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化疗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沈舒宁;CKIP-1负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10 朱镇;外源性骨矿化蛋白1转染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蛋白质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超;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AC基因亚型的表达及AC3对其纤毛长度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2 林涛;壳聚糖水凝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彭龙英;心肌营养素1促进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存活及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4 乔晓慧;酸性环境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张红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人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顾立超;BTK抑制剂对间充质干细胞miR-21的调节作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王文杰;鸭胚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修复肝损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张猛;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9 马丽媛;利用MyoD基因诱导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宋维文;MicroRNA-133诱导绵羊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27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027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