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
发布时间:2021-01-02 03:11
选题依据:黄芪按照种植方式可以分为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仿野生黄芪生长期限至少为6年,根向下生长,长度可达1米以上,生长年限较长且采挖困难。平栽黄芪的栽培方式为正常育苗1年后,再起苗横向移栽,生长年限短、易采收。但平栽黄芪的药效是否能与仿野生黄芪相当,是急需解决的临床应用原料选择问题。将中药置于复方配伍环境中研究药效,可以更好的阐释其临床用药的科学内涵。其中,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精华所在,是针对一定证候特点,以相应治法为前提,结合药味的性能和功用,选择性地将2味药进行组合配对,是方剂配伍的最小组方单元,对阐明药物机制更有利。因此,本研究利用黄芪-丹参药对,以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为药效评价环境,利用传统药效评价和代谢组学研究,比较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差异。目的:比较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差异,对配伍后各给药组中黄芪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检测,通过相关分析寻找与两者药效差异相关的成分,为仿野生和平栽黄芪的药效差异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1)通过复制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设置黄芪-丹参药对水提物不同剂量的给药组及阳...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鼠血清样本1H-NMR图谱
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22图3.3各组大鼠血清样本的1H-NMR图谱多元统计分析结果(A:PLS-DA,B:模型验证,C:OPLS-DA,D:s-plot)对照组(C)模型组(M)黄芪-丹参低剂量组(L)黄芪-丹参高剂量组(H)阳性药组(P)药物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差异代谢物的影响对筛选出的12个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从而观察不同给药组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结果如图3.4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肌酸(creatine)、α-葡萄糖(α-glucose)、β-葡萄糖(β-glucose)、甘氨酸(glycine)和肌苷(inosine)含量显著增加,而脂质(lipids)、β-羟基丁酸酯(β-hydroxybutyrate)、乳酸(lacticacid)、丙氨酸(alanine)、N-乙酰化糖蛋白(N-acetylatedglycoprotein,NAG)、乙酰乙酸(acetoacetate)、丙酮酸(pyruvate)含量显著降低。经黄芪-丹参药对药物治疗后,其中的8个代谢物有显著回调,包括脂质、NAG、肌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丙氨酸、甘氨酸和肌苷均有一定程度的回调。比较阳性药尼莫地平片和黄芪-丹参共提物对差异代谢物的回调程度差异,从回调个数看,黄芪-丹参药对低剂量和高剂量给药组对其中8个差异代谢物有显著回调作用,而阳性药尼莫地平片可以回调2个差异代谢物,表明黄芪-丹参药对的回调效果更好。
第三章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复制及黄芪-丹参药效学评价23图3.4各组大鼠差异代谢物的含量相对变化趋势图(与对照组比#p<0.05,##p<0.01;与模型组比*p<0.05,**p<0.01)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生物学意义对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的与局部脑缺血模型相关的12个血清差异代谢物,包括脂质、β-羟基丁酸酯、乳酸、丙氨酸、N-乙酰化糖蛋白(NAG)、肌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乙酰乙酸、丙酮酸、甘氨酸和肌苷。其中脂质、NAG、肌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丙氨酸、甘氨酸和肌苷在黄芪-丹参给药干预后有所回调,提示其可能与黄芪-丹参治疗脑缺血的机制有关。能量代谢异常是各种脑缺血性疾病中常见的病理变化。脂质、肌酸、丙酮酸和葡萄糖是能量代谢中的重要代谢产物。脂质是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统称,是良好的储能物质[88]。已有研究证明,脂质代谢的变化与脑缺血的形成有很大联系[89]且丹参已被证明可以通过改变脂质的变化来抑制脑缺血的发展[90]。此外,丙酮酸是葡萄糖代谢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它可以使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相互转化,这在它们的代谢联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表明葡萄糖和能量代谢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91]。结果显示,模型组肌酸、丙酮酸和葡萄糖的含量发生了显著改变,表明能量代谢与脑缺血密切相关。此外,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氨基酸,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可能对缺血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92],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
本文编号:2952536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鼠血清样本1H-NMR图谱
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22图3.3各组大鼠血清样本的1H-NMR图谱多元统计分析结果(A:PLS-DA,B:模型验证,C:OPLS-DA,D:s-plot)对照组(C)模型组(M)黄芪-丹参低剂量组(L)黄芪-丹参高剂量组(H)阳性药组(P)药物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差异代谢物的影响对筛选出的12个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从而观察不同给药组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结果如图3.4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肌酸(creatine)、α-葡萄糖(α-glucose)、β-葡萄糖(β-glucose)、甘氨酸(glycine)和肌苷(inosine)含量显著增加,而脂质(lipids)、β-羟基丁酸酯(β-hydroxybutyrate)、乳酸(lacticacid)、丙氨酸(alanine)、N-乙酰化糖蛋白(N-acetylatedglycoprotein,NAG)、乙酰乙酸(acetoacetate)、丙酮酸(pyruvate)含量显著降低。经黄芪-丹参药对药物治疗后,其中的8个代谢物有显著回调,包括脂质、NAG、肌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丙氨酸、甘氨酸和肌苷均有一定程度的回调。比较阳性药尼莫地平片和黄芪-丹参共提物对差异代谢物的回调程度差异,从回调个数看,黄芪-丹参药对低剂量和高剂量给药组对其中8个差异代谢物有显著回调作用,而阳性药尼莫地平片可以回调2个差异代谢物,表明黄芪-丹参药对的回调效果更好。
第三章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复制及黄芪-丹参药效学评价23图3.4各组大鼠差异代谢物的含量相对变化趋势图(与对照组比#p<0.05,##p<0.01;与模型组比*p<0.05,**p<0.01)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生物学意义对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的与局部脑缺血模型相关的12个血清差异代谢物,包括脂质、β-羟基丁酸酯、乳酸、丙氨酸、N-乙酰化糖蛋白(NAG)、肌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乙酰乙酸、丙酮酸、甘氨酸和肌苷。其中脂质、NAG、肌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丙氨酸、甘氨酸和肌苷在黄芪-丹参给药干预后有所回调,提示其可能与黄芪-丹参治疗脑缺血的机制有关。能量代谢异常是各种脑缺血性疾病中常见的病理变化。脂质、肌酸、丙酮酸和葡萄糖是能量代谢中的重要代谢产物。脂质是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统称,是良好的储能物质[88]。已有研究证明,脂质代谢的变化与脑缺血的形成有很大联系[89]且丹参已被证明可以通过改变脂质的变化来抑制脑缺血的发展[90]。此外,丙酮酸是葡萄糖代谢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它可以使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相互转化,这在它们的代谢联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表明葡萄糖和能量代谢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91]。结果显示,模型组肌酸、丙酮酸和葡萄糖的含量发生了显著改变,表明能量代谢与脑缺血密切相关。此外,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氨基酸,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可能对缺血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92],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
本文编号:2952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9525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