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纵向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15:22
背景:脑卒中现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约80%的脑卒中患者为缺血性卒中,25%-3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非常密切。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国际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充分显露颈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的远端,学者们常使用颈部长切口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onvention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cCEA),但手术切口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生活质量等关系密切。文献报道cCEA颅神经和颈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手术时间较长、美容效果较差。随着社会发展,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期望值更高,希望切口尽可能美观且并发症较少,小切口逐渐走进神经外科专家们的视野。以往对小切口行CEA手术的研究多集中于横向切口的研究,对纵向小切口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改良手术方式后的纵向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modified longitudinal small incision for carotid endarterectomy,mCEA)的临床疗效值得本课题探讨。目的:通过与cCEA对比,探讨mCEA是否能够达到完整切除动脉斑块、解除...
【文章来源】: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NASCET法颈动脉血管内径狭窄程度测量方法
材料与方法15图2-2mCEA手术过程2.2.7术中监测与分流在CEA期间均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SEP)进行术中电生理监测:使用美国Cadwell公司Cascade电生理监测仪(图2-3A)进行监测,分别在手腕处使用皮下针电极刺激左、右正中神经或者尺神经。将头部的电极片(图2-3B)放置在C4-Fz和C3-Fz(根据国际上10-20系统)以记录丘脑皮质SSEP(N20-P30),将电极定位在乳突上并参考Fz记录皮质下脑干SSEP,监测正中神经N20波的波幅及潜伏期改变情况(图2-3C,D),报警标准为当体感诱发电位出现波幅降低超过50%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时,则需腔内放置转流管行转流手术以防止面总静脉CCAECAICAEGHF
广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手术过程中出现大脑半球脑灌注不足。图2-3体感诱发电位监测A、体感诱发电位电生理监测仪;B、电极片放置示意图;C、患者术前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D、患者阻断5分钟后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2.2.8术后管理(1)所有患者术后均转至重症监护病房行监护治疗,第二天转回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转入后予以行心电监测,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四肢肌力情况,观察颈部有无血肿,常规患者床旁放置气管切开包。(2)控制术后血压变化,尽量使得收缩压维持在110-130mmHg,舒张压维持在60-80mmHg,避免低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脑梗塞或血压过高导致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3)术后使用雾化排痰治疗,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血脂水平。(4)术后常规颈部伤口沙袋加压、换药。2.2.9观察指标颅神经和颈神经损伤:术后包括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舌下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耳大神经及颈横神经和副神经损伤引起的临床症状:声嘶和呛咳、伸舌偏斜、嘴角下垂、耳垂和下颌角及腮腺上方的皮肤麻木感、吞咽困难、转颈ACB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7》概要[J]. 王陇德,刘建民,杨弋,彭斌,王伊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8(11)
[2]沿皮纹横行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经验初探[J]. 宋小军,刘志丽,曾嵘,叶炜,刘昌伟.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8(1)
[3]Effect of local wound infiltration with ropivacaine on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and stress response reduction after open hepatectomy[J]. Jing-Xian Sun,Ke-Yun Bai,Yan-Feng Liu,Gang Du,Zhi-Hao Fu,Hao Zhang,Jin-Huan Yang,Ben Wang,Xiu-Yu Wang,Bin J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36)
[4]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J]. 陈忠,杨耀国.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03)
[5]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横向与纵向皮肤切口术后颅神经损伤比较[J]. 唐冬,陈金华,陈涛,高文宏,王代旭,金保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11)
[6]沿皮纹横切口与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 柏骏,曲乐丰,职康康,高志伟,邹思力,吴永发,王亮,金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05)
[7]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J]. 曹志恺,吕建平,全伟,张昊,钟文军,骆锦标. 中国卒中杂志. 2013(01)
[8]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J]. 张勤奕,张茁,展红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0(09)
[9]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J]. 符伟国,王利新,王玉琦.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11)
[10]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J]. 胡伟,孙志远,葛颂,周长圣,杨冀萍,刘德志,肖国栋,张仁良,徐格林,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7(12)
本文编号:2989286
【文章来源】: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NASCET法颈动脉血管内径狭窄程度测量方法
材料与方法15图2-2mCEA手术过程2.2.7术中监测与分流在CEA期间均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SEP)进行术中电生理监测:使用美国Cadwell公司Cascade电生理监测仪(图2-3A)进行监测,分别在手腕处使用皮下针电极刺激左、右正中神经或者尺神经。将头部的电极片(图2-3B)放置在C4-Fz和C3-Fz(根据国际上10-20系统)以记录丘脑皮质SSEP(N20-P30),将电极定位在乳突上并参考Fz记录皮质下脑干SSEP,监测正中神经N20波的波幅及潜伏期改变情况(图2-3C,D),报警标准为当体感诱发电位出现波幅降低超过50%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时,则需腔内放置转流管行转流手术以防止面总静脉CCAECAICAEGHF
广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手术过程中出现大脑半球脑灌注不足。图2-3体感诱发电位监测A、体感诱发电位电生理监测仪;B、电极片放置示意图;C、患者术前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D、患者阻断5分钟后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2.2.8术后管理(1)所有患者术后均转至重症监护病房行监护治疗,第二天转回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转入后予以行心电监测,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四肢肌力情况,观察颈部有无血肿,常规患者床旁放置气管切开包。(2)控制术后血压变化,尽量使得收缩压维持在110-130mmHg,舒张压维持在60-80mmHg,避免低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脑梗塞或血压过高导致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3)术后使用雾化排痰治疗,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血脂水平。(4)术后常规颈部伤口沙袋加压、换药。2.2.9观察指标颅神经和颈神经损伤:术后包括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舌下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耳大神经及颈横神经和副神经损伤引起的临床症状:声嘶和呛咳、伸舌偏斜、嘴角下垂、耳垂和下颌角及腮腺上方的皮肤麻木感、吞咽困难、转颈ACB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7》概要[J]. 王陇德,刘建民,杨弋,彭斌,王伊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8(11)
[2]沿皮纹横行小切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经验初探[J]. 宋小军,刘志丽,曾嵘,叶炜,刘昌伟.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8(1)
[3]Effect of local wound infiltration with ropivacaine on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and stress response reduction after open hepatectomy[J]. Jing-Xian Sun,Ke-Yun Bai,Yan-Feng Liu,Gang Du,Zhi-Hao Fu,Hao Zhang,Jin-Huan Yang,Ben Wang,Xiu-Yu Wang,Bin J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36)
[4]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J]. 陈忠,杨耀国.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03)
[5]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横向与纵向皮肤切口术后颅神经损伤比较[J]. 唐冬,陈金华,陈涛,高文宏,王代旭,金保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11)
[6]沿皮纹横切口与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 柏骏,曲乐丰,职康康,高志伟,邹思力,吴永发,王亮,金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05)
[7]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J]. 曹志恺,吕建平,全伟,张昊,钟文军,骆锦标. 中国卒中杂志. 2013(01)
[8]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J]. 张勤奕,张茁,展红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0(09)
[9]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J]. 符伟国,王利新,王玉琦.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11)
[10]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J]. 胡伟,孙志远,葛颂,周长圣,杨冀萍,刘德志,肖国栋,张仁良,徐格林,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7(12)
本文编号:2989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9892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