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在心脾两虚型失眠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3 11:28
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应用效果,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的干预开辟新途径,提高失眠患者生活质量;彰显中医护理特色,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研究方法:1.选择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山东省某市三级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治未病中心及其附属门诊就诊,且符合本研究标准和知情同意的15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依据患者就诊顺序,按1:1:1比例分入A、B、C三组,A组采用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治疗,B组采用单纯隔药灸脐治疗,C组采用单纯循经穴位按摩治疗,以上三组均干预4周。2.研究评价指标,三组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心脾两虚型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对睡眠质量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最终有142例患者参与完成本研究,联合组中断治疗3例。隔药灸脐组口服西药安定1例(疗效欠佳),中断治疗2例;穴位按摩组中断治疗1例,口服西药安定1例(疗效欠佳)。3....
【文章来源】:湖州师范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背景
2.1 失眠的定义
2.2 失眠的流行病学研究
2.3 失眠引发的危害
2.4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与治疗
2.4.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4.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2.5 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与治疗
2.5.1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2.5.2 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
2.6 中医灸法、穴位按摩传统疗法在治疗失眠方面研究
2.7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资料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量的计算
3.2.2 实验分组
3.2.3 研究工具
3.2.4 干预实施
3.2.5 疗效评价指标
3.2.6 安全性评估与记录
3.3 质量控制
3.4 伦理原则
3.5 技术路线
3.6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完成情况
4.2 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
4.3 三组研究对象PSQ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4.4 三组研究对象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4.5 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
4.6 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7 三组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失眠症治疗的必要性
5.2 隔药灸脐与循经穴位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作用机制
5.2.1 心脾两虚型不寐
5.2.2 隔药脐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作用机制
5.2.3 循经穴位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作用机制
5.2.4 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优势
5.3 睡眠健康教育对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
5.4 研究结果分析
5.4.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5.4.2 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
5.4.3 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失眠患者中医症状
6 结论
7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7.1 创新点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海某社区就诊居民失眠症的现状调查[J]. 许红,黄良波,盛颖. 上海医药. 2019(18)
[2]加味归脾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女性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J]. 李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 (18)
[3]酸枣仁-五味子提取物对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研究[J]. 巨帅,张英英,潘婷婷. 科技与创新. 2019(16)
[4]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J]. 潘雪桃,胡海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24)
[5]中药泡足联合穴位按摩对慢性肾衰竭所致失眠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 马玉蒙. 双足与保健. 2019(16)
[6]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失眠症83例[J]. 潘宁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08)
[7]灸疗联合健脾生血颗粒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J]. 陈方芳,喻凤文,向泽东,谯智泉. 世界中医药. 2019(07)
[8]基于代谢组学的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机制研究[J]. 李春静,马玉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7)
[9]近十年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文献分析[J]. 朱浩,王桂茂,纪清. 吉林中医药. 2019(06)
[10]推拿手法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研究进展[J]. 王晓宇,张玮,李华南,刘斯文,孙庆,王金贵,马菲. 陕西中医. 2019(06)
博士论文
[1]灸脐疗法文献研究[D]. 吕庆超.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
[2]艾灸以温促通效应与TRPV1的相关性研究[D]. 王耀帅.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3]隔药灸脐法治疗虚症失眠的临床研究[D]. 余全正.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温针灸背俞穴对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冯驰.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2]中青年失眠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D]. 何思陈.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3]抑制生理过度觉醒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刘雅贞.第三军医大学 2013
[4]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症患病特征与体质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D]. 陈晨.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40345
【文章来源】:湖州师范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背景
2.1 失眠的定义
2.2 失眠的流行病学研究
2.3 失眠引发的危害
2.4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与治疗
2.4.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4.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2.5 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与治疗
2.5.1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2.5.2 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
2.6 中医灸法、穴位按摩传统疗法在治疗失眠方面研究
2.7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资料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量的计算
3.2.2 实验分组
3.2.3 研究工具
3.2.4 干预实施
3.2.5 疗效评价指标
3.2.6 安全性评估与记录
3.3 质量控制
3.4 伦理原则
3.5 技术路线
3.6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完成情况
4.2 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
4.3 三组研究对象PSQ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4.4 三组研究对象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4.5 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
4.6 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7 三组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失眠症治疗的必要性
5.2 隔药灸脐与循经穴位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作用机制
5.2.1 心脾两虚型不寐
5.2.2 隔药脐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作用机制
5.2.3 循经穴位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作用机制
5.2.4 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优势
5.3 睡眠健康教育对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
5.4 研究结果分析
5.4.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5.4.2 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
5.4.3 隔药灸脐联合循经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失眠患者中医症状
6 结论
7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7.1 创新点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海某社区就诊居民失眠症的现状调查[J]. 许红,黄良波,盛颖. 上海医药. 2019(18)
[2]加味归脾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女性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J]. 李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 (18)
[3]酸枣仁-五味子提取物对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研究[J]. 巨帅,张英英,潘婷婷. 科技与创新. 2019(16)
[4]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J]. 潘雪桃,胡海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24)
[5]中药泡足联合穴位按摩对慢性肾衰竭所致失眠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 马玉蒙. 双足与保健. 2019(16)
[6]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失眠症83例[J]. 潘宁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08)
[7]灸疗联合健脾生血颗粒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J]. 陈方芳,喻凤文,向泽东,谯智泉. 世界中医药. 2019(07)
[8]基于代谢组学的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机制研究[J]. 李春静,马玉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7)
[9]近十年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文献分析[J]. 朱浩,王桂茂,纪清. 吉林中医药. 2019(06)
[10]推拿手法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研究进展[J]. 王晓宇,张玮,李华南,刘斯文,孙庆,王金贵,马菲. 陕西中医. 2019(06)
博士论文
[1]灸脐疗法文献研究[D]. 吕庆超.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
[2]艾灸以温促通效应与TRPV1的相关性研究[D]. 王耀帅.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3]隔药灸脐法治疗虚症失眠的临床研究[D]. 余全正.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温针灸背俞穴对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冯驰.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2]中青年失眠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D]. 何思陈.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3]抑制生理过度觉醒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刘雅贞.第三军医大学 2013
[4]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症患病特征与体质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D]. 陈晨.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40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3403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