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及电生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9:01

  本文关键词:发作性睡病的临床及电生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终身性睡眠障碍性疾病,发病年龄呈儿童和成人双峰分布。发作性睡病分为三类:发作性睡病伴猝倒发作、发作性睡病不伴猝倒发作以及继发性发作性睡病。近年来发现,肥胖或体重增加是发作性睡病的一个常见伴随症状。对于发作性睡病,儿童组与成人组,伴猝倒组与不伴猝倒组,体重增加组与无体重增加组在临床表现及脑电生理方面是否有差别值得探讨。目前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主要药物包括:莫达非尼、哌甲酯、羟丁酸钠、抗抑郁药、其他精神振奋剂如安非他明、马吲哚、司来吉兰、咖啡因等[1-3]。莫达非尼、哌甲酯只对白天睡眠过多有效,目前国内哌甲酯购买程序复杂,最重要的是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少数患者使用莫达非尼后会出现血管性水肿或Stevens—Johnson综合征。羟丁酸钠对白天睡眠过多和猝倒均有效,但可能导致睡眠呼吸障碍或肺换气不足的不良反应,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而且莫达非尼和羟丁酸钠尚未通过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目前,中国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药物非常有限。临床医生有时会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发作性睡病,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REM睡眠作用有关[4]。既往文献报道,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或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类药物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猝倒症状效果显著,但对白天睡眠过多效果报道不一[5,6]。基于以上国内现状,有必要研究单用SSRIs或SNRIs类药物治疗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清醒状态维持能力检查(the 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MWT)是用于衡量在特定时间内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保持清醒能力的一种检查。美国睡眠学会推荐使用MWT检查来评估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睡眠过多及睡眠呼吸暂停持续的正压通气的治疗效果[7]。既往世界多个国家已将MWT检查用于阿莫非尼、替洛利生、莫达非尼、羟丁酸钠等药物对白天睡眠过多的疗效评估[8-10]。但MWT是否适用于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睡眠过多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目前还不清楚。目的:研究中国发作性睡病的临床及脑电生理特点,将发作性睡病患者进一步分为儿童组与成人组,伴猝倒组与不伴猝倒组,体重增加组与无体重增加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临床及脑电生理学特征,评估SSRIs和SNRIs类药物单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研究MWT是否适用于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睡眠过多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西京医院脑电监测中心收集符合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的患者74例。对入组的患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相关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PSG、MSLT结果及影像学资料,研究74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及脑电生理特点。将74例发作性睡病患者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伴猝倒组和不伴猝倒组,体重增加组和无体重增加组,并比较各组临床表现、PSG、MSLT结果之间的差异。对发作性睡病患者用药前后给予Epworth睡眠评分(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及MWT检查,并记录猝倒发作频率在用药前后的变化,同时给予患者用药前以及用药后1、3、6月行肝功、肾功、血常规检查和血压检查,并询问是否有相关不良反应,通过以上,评估单独使用SSRIs、SNRIs类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MWT是否适用于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睡眠过多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结果:1.发作性睡病的发病年龄高峰在6-16岁。2.白天睡眠增多100%(74/74),猝倒81.1%(60/74),类猝倒33.8%(25/74),睡眠幻觉31.1%(23/74),睡眠瘫痪36.5%(27/74),良性睡眠肌阵挛77%(57/74),梦语75.5%(56/74),记忆力减退58.1%(43/74),H1N1疫苗注射史20.3%(15/74),链球菌感染24.3%(18/74),体重增加52.7%(39/74)。3.儿童组与成人组相比,类猝倒、睡眠幻觉、睡瘫、H1N1疫苗注射史、链球菌感染、发病至诊断的时间、睡眠增多至猝倒的时间(天)、BMI、觉醒次数、觉醒指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发作性睡病伴猝倒组与不伴猝倒组相比,良性睡眠肌阵挛、梦语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猝倒组与不伴猝倒组的临床特征相关分析显示,发作性睡病伴猝倒组的梦语与不伴猝倒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发作性睡病伴体重增加组与不伴体重增加组相比,性别和睡眠幻觉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6.SSRIs组和SNRIs组MWT检查的MSL、SOREMP以及ESS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NRIs组较SSRIs组的MSL改善更明显(P0.01)。7.早醒和口干是三种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头晕、恶心、食欲减退、易激惹、失眠、腹泻、体重增加、多汗、便秘等。8.总体药物停用率为13.5%(10/74),2例因失眠停药;1例因体重增加停药;其他患者因不能及时购买到药物而停药,其中2例患者因自行突然停药后出现“猝倒持续状态”。结论:1.发作性睡病的发病年龄高峰在6-16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2.5:1。2.既往有H1N1疫苗注射史的患者占20.3%,由于我们未统计2009年H1N1感染或流感疫苗注射流行以前的发病情况,所以发作性睡病的发生是否与H1N1疫苗注射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3.发作性睡病类猝倒、H1N1疫苗注射史、链球菌感染儿童组较成人组多见,睡眠幻觉、睡瘫成人组较儿童组多见。4.成人组的发病至诊断的时间、睡眠增多至猝倒的时间(天)、BMI、觉醒次数、觉醒指数均明显高于儿童组。5.伴猝倒组的良性睡眠肌阵挛、梦语较不伴猝倒组多见。发作性睡病伴猝倒发作可能与梦语有相同的发病机制。梦语主要发生于REM期,梦语和猝倒发作可能均与REM期睡眠异常有关,REM期睡眠由下丘脑调节,所以进一步说明下丘脑结构或功能异常参与了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但确切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6.男性发作性睡病伴体重增加较不伴体重增加多于女性。发作性睡病伴体重增加组的睡眠幻觉较不伴体重增加组多见,与国外报道不同,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7.频繁的猝倒发作或类猝倒发作易导致临床医生误诊误治,应重视V-EEG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意义。8.SSRIs和SNRIs类药物对发作性睡病的睡眠过多及猝倒均有效,且不良反应轻微,易耐受。9.MWT适用于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睡眠过多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 临床表现 PSG MSLT ESS MWT SSRIs SNRIs 药物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0
【目录】:
  • 缩略语表5-7
  • 中文摘要7-11
  • Abstract11-16
  • 前言16-17
  • 文献回顾17-24
  • 第一部分24-41
  • 1 材料24-25
  • 1.1 主要仪器设备24
  • 1.2 主要材料24-25
  • 1.3 实验对象25
  • 2 实验方法25-27
  • 2.1 实验前准备25-26
  • 2.2 夜间PSG监测26-27
  • 2.3 MSLT检查27
  • 2.4 PSG、MSLT判读方法27
  • 2.5 统计学处理27
  • 3 结果27-35
  • 3.1 所有患者人.学资料、临床特征和多导睡眠监测结果27-30
  • 3.2 儿童组与成人组的人.学资料、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比较30-31
  • 3.3 发作性睡病伴猝倒组与不伴猝倒组的人.学资料、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比较31-33
  • 3.4 发作性睡病伴体重增加组与不伴体重增加组的人.学资料、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比较33-35
  • 4 讨论35-40
  • 5 结论40-41
  • 第二部分41-49
  • 1 材料41
  • 1.1 主要仪器设备41
  • 1.2 主要材料41
  • 1.3 实验对象41
  • 2 实验方法41-43
  • 2.1 实验前准备41-42
  • 2.2 ESS、MWT检查42-43
  • 2.3 ESS、MWT判读方法43
  • 2.4 统计学处理43
  • 3 结果43-45
  • 3.1 发作性睡病猝倒组患者单独使用SSRIs或SNRIs用药前后比较43-44
  • 3.2 发作性睡病猝倒组患者单独使用SSRIs组和SNRIs组用药后改善情况比较44
  • 3.3 发作性睡病猝倒组患者分别单独使用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的不良反应比较44-45
  • 4 讨论45-48
  • 5 结论48-49
  • 小结49-51
  • 参考文献51-58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莉莉,叶旭晨,叶丹红;发作性睡病1例[J];黑龙江医学;2001年11期

2 杨焕仁;发作性睡病3例[J];山西医药杂志;2001年01期

3 牙森,宋永斌,徐江涛;表现特殊的发作性睡病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年02期

4 胡孟英,周萍,任志民;6例发作性睡病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年06期

5 底飒 ,王学民;发作性睡病[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年01期

6 王冬梅,辛亚男,王玉;发作性睡病2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年05期

7 王爱华,朱梅佳,韩巨,李秀华;发作性睡病一家七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3年03期

8 苗雨吉;发作性睡病3例[J];黑龙江医学;2003年11期

9 胡玉蕾,曹志琅,李献珍,张保庆;发作性睡病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年08期

10 赵振海,程祥,段宏秋;发作性睡病四联征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慧丽;赵广宇;杨婷;文娟;宿长军;;发作性睡病误诊一例报告[A];第四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2 韩芳;陈尔璋;魏海琳;董霄松;丁东杰;何权瀛;;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3 黄颜;刘秀琴;孙鹤阳;;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及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韩芳;;发作性睡病: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第五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5 郭榕;詹淑琴;王玉平;姜凤英;;发作性睡病2例临床报道[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韩芳;;发作性睡病[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邹丽萍;;发作性睡病基因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宿长军;刘煜;李柱一;林宏;杨婷;张守信;;多导睡眠图在发作性睡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韩芳;;发作性睡病的遗传基础[A];第三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宿长军;;发作性睡病的治疗[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 李华妍;发作性睡病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魏开敏;警惕“发作性睡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上海长征医院 主治医师 彭华;发作性睡病 病根在大脑[N];家庭医生报;2009年

4 胥晓琦;发作性睡病,中医可以调理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胡珉琦;“发作性睡病”之谜[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曹淑芬;某种蛋白缺乏会导致发作性睡病[N];大众卫生报;2000年

7 冷双;“瞌睡虫”慎防发作性睡病[N];保健时报;2005年

8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睡眠中心主任、教授 宿长军;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记者 付东红;发作性睡病与接种甲流疫苗关系不大[N];健康报;2011年

10 邢宏义;发作性睡病[N];家庭医生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发作性睡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帆;醒睡安方治疗发作性睡病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史亮;发作性睡病的临床及电生理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董丛丛;8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证候学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盖聪;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学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陈国艳;发作性睡病伴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改变[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贺虹;王少杰教授对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与诊治经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郭静;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证候研究及证候与HLA-DQB1易感基因的相关性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发作性睡病的临床及电生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36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1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