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肢肌电信号控制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算法与硬件实现
本文关键词:异肢肌电信号控制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算法与硬件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总数8000多万人,其中肢体残疾者超过2400万人,而这些肢残病人中相当一部分是因脊髓损伤和脑卒中导致的。二者的病因不同,脊髓损伤的病因是由于大脑到肢体的神经信号通路损伤,感觉与运动神经信号无法正常传导,导致损伤面以下身体瘫痪,即截瘫;而脑卒中是大脑神经组织受到损伤,不能产生控制运动的信号,导致受损伤的大脑控制的对侧身体瘫痪,即偏瘫。所以,研究截瘫和偏瘫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本课题组前期提出并研究了植入式微电子神经桥。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是植入式的神经电极存在需要手术植入和植入后易感染等问题。因此,课题组提出了将一种重要运动响应信号的体表肌电作为瘫痪肢体体表FES刺激源信号的创新思想,申请了微电子肌电桥的发明专利。本论文主要是完成基于微电子肌电桥的人体肢体功能重建系统的肌电识别模式的研究,最终实现控制端健康人实时带动受控端健康人完成抓握、腕伸、腕屈、指伸四类动作。首先,通过比较时域特征、自回归模型系数和样本熵特征的识别成功率和计算速率,确定选取时域特征作为识别的特征参数,并介绍线性判别分析的分类算法,实现抓握、腕伸、腕屈、指伸四类动作的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数据时不同发力方式对识别成功率的影响。其次,通过对肌电信号峰值识别生成刺激脉冲。在此,分别使用闽值不应期判断方法和斜率变号方法。最终结果用光栅图表示,每个光栅代表一个峰电位,并根据光栅图生成需要的刺激负脉冲。最后,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和对比。然后,进行异肢肌电信号控制算法在微电子肌电桥中的嵌入式实现研究,将肌电识别算法和肌电实时编码算法分别植入STM32F407和STM32F103的系统中。最后,进行八通道微电子肌电桥系统肌电识别模式的联调实验,以及在肢体运动功能重建实验中的验证,实现健康人带动另一健康人实时完成抓握、腕伸、腕屈、指伸四类动作。
【关键词】:微电子神经肌电桥 功能性电刺激 模式识别 时域特征 峰值识别 嵌入式实现 肢体运动功能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1.4;R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35
- 1.1 研究背景9-13
- 1.1.1 脊髓损伤9-10
- 1.1.2 脑卒中10-11
- 1.1.3 瘫痪肢体功能重建方法的介绍11-13
- 1.2 肢体运动生理学基础13-16
- 1.2.1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3-15
- 1.2.2 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15-16
- 1.3 功能性电刺激(FES)16-22
- 1.3.1 功能性电刺激简介16-19
- 1.3.2 功能性电刺激参数的选择19-22
- 1.4 国内外FES研发现状22-28
- 1.4.1 国外FES研发现状22-27
- 1.4.2 国内FES研发现状27-28
- 1.4.3 现有FES系统的不足28
- 1.5 本课题前期工作基础介绍28-32
- 1.5.1 微电子神经肌电桥理论28-31
- 1.5.2 本研究组前期相关课题进展31-32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目标32-35
- 第2章 八通道微电子神经肌电桥软硬件平台介绍35-43
- 2.1 前言35-37
- 2.2 八通道微电子神经肌电桥的软硬件平台介绍37-41
- 2.2.1 肌电探测模块37
- 2.2.2 探测手套模块37-38
- 2.2.3 八通道刺激器模块38-39
- 2.2.4 主控模块39-40
- 2.2.5 其他40-41
- 2.3 本章小结41-43
- 第3章 基于异肢肌电信号控制的肢体功能重建算法研究43-63
- 3.1 前言43-44
- 3.2 肌电信号特征提取44-52
- 3.2.1 信号加窗处理44-45
- 3.2.2 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45-52
- 3.3 探测与激励通道映射算法的研究52-56
- 3.3.1 基于模式识别的分类算法的研究52-53
- 3.3.2 线性判别分析算法的理论53-55
- 3.3.3 线性判别分析的识别效果55-56
- 3.4 训练数据时不同发力方式对动作识别成功率的影响56-58
- 3.5 肌电信号实时编码算法的研究58-61
- 3.5.1 斜率变号判断检测峰电位方法58-60
- 3.5.2 阈值加不应期判断检测峰电位方法60-61
- 3.6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异肢肌电信号控制算法在微电子神经肌电桥中的嵌入式实现63-97
- 4.1 前言63-68
- 4.1.1 集成开发环境介绍63
- 4.1.2 STM32F4标准外设库应用63-67
- 4.1.3 调试平台DevKit407开发板介绍67-68
- 4.2 运用MATLAB对探测与激励通道映射算法的仿真68-70
- 4.3 运用MATLAB对实时编码算法的仿真70-80
- 4.3.1 肌电信号的峰电位检测及刺激波形的生成70-80
- 4.3.2 两种检测峰电位方法的总结和比较80
- 4.4 异肢肌电信号控制算法在微电子神经肌电桥中的嵌入式实现80-94
- 4.4.1 各模块软件设计80-94
- 4.4.2 控制算法在系统中的嵌入式实现94
- 4.5 本章小结94-97
- 第5章 系统的联调测试与肢体功能重建实验97-111
- 5.1 前言97
- 5.2 系统联调测试97-101
- 5.2.1 四路信号A/D测试97-99
- 5.2.2 系统对四种动作模式识别的测试99-100
- 5.2.3 肌电信号编码测试100-101
- 5.3 系统在肢体功能重建实验中的验证101-110
- 5.3.1 仪器的连接和平台的搭建101-102
- 5.3.2 EMG电极的配置和肌电信号的采集102-109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109-110
- 5.4 本章小结110-111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11-113
- 6.1 总结111-112
- 6.2 展望112-113
- 参考文献113-120
-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120-121
- 致谢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基海,钟展辉,李峪峻,周平,陈香,娄智;肌电信号分解的一种方法(英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李芳,王人成;肌电信号及其运动模式辨识方法的发展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3 杨广映,罗志增;小波变换在肌电信号预处理中的应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赵京东;刘英涛;姜力;高晓辉;;采用肌电信号控制残疾人假手的研究[J];机械制造;2006年09期
5 肖毅;陈善广;王春慧;;基于熵理论和复杂度的肌电信号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21期
6 李醒飞;朱嘉;杨晶晶;张国雄;卢志扬;;基于肌电信号的人手运动状态的辨识[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7 许栋岳;李克勇;;肌电信号的特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13期
8 林彩娜;马超;伍少玲;燕铁斌;;不同步行方式下正常人腰腹肌肌电信号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9 杨福生;;肌电信号的处理[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2期
10 李玲华;;体表肌电信号的处理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萌;沈钧贤;童秉纲;尹协振;;鲫鱼肌电信号测量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张小栋;;肌电信号的检测与处理技术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路国华;杨芳;;肌电信号中心电噪声的自适应滤波[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何乐生;胡耀航;王威廉;;基于精确起始时刻同步的肌电信号动作识别方法[A];2010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潘惠娟;;表面肌电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A];第十七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浩浩;罗志增;;基于肌电信号信号轮廓DTW的手部动作识别方法[A];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耀兵;季林红;黄靖远;;康复训练过程中上肢运动肌电信号特征的对比分析[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8 马丽;侯文生;郑小林;彭承琳;许蓉;;握力水平与前臂肌肉sEMG信号复杂度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杨义勇;王人成;金德闻;黄昌华;;上肢肘关节受扰运动过程的肌电信号幅值变化和功率谱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陈玲玲;杨鹏;王辉;郭欣;;基于HMM和SVM的下肢肌电信号处理[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任小梅;基于临床诊断肌电信号的自动分解算法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2 吴剑锋;基于肌电信号的人体下肢运动信息获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颜志国;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的表面肌电特征约简和分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姜苇;子宫肌电信号的分析与子宫收缩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杨志家;体表肌电信号中疲劳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1999年
6 李阳;智能仿生手臂肌电信号—运动模型化与模式识别理论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歆普;基于肌电信号的多模式人机接口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雄彬;表面肌电信号采集与处理器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马静云;康复运动中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魏秀利;基于脑肌电反馈的虚拟康复系统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张琳琳;毫伏级生物电信号采集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娜;基于语音与肌电信号融合的假肢校验模式控制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6 曹晓鹏;异肢肌电信号控制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算法与硬件实现[D];东南大学;2015年
7 刘英涛;多自由度残疾人假手机构设计及肌电信号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孟艳丽;肌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朱海港;基于肌电信号的跌倒辨识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于擎;基于手势动作肌电信号的虚拟鼠标控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异肢肌电信号控制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算法与硬件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40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