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及其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及其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职业倦怠 焦虑 抑郁 自我效能感 人格特征 应付方式
【摘要】:背景职业倦怠是影响医护人员工作能动性、心理健康水平、工作成就感及对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较高的职业倦怠会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目的本研究拟了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自我效能、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工作积极性,保护其身心健康制定积极有效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一般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付方式问卷(CSQ)、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通用版(MBI-GS)对河南省新乡市某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选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470份。其中,医生纳入医生366名,护士104名。本研究年龄范围20~56岁,平均年龄(36.23±7.37)岁。2.本研究中,针对抑郁自评量表,医生平均分(50.55±12.66)分;护士平均分(47.52±10.61)分。对于焦虑自评量表,医生平均分(47.77±13.88)分;护士平均分(42.33±10.03)分。有32.3%的医护人员存在焦虑情绪,40.8%的医护人员存在抑郁情绪。3.本研究中,对于职业倦怠问卷,研究对象的情感耗竭维度(EE)的均分为(1.92±1.16)分,人格解体维度(DP)均分为(1.72±0.87)分,低成就感维度(PAL)均分为(2.95±1.69)分。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总检出人数为153人,检出率32.5%。其中,低成就感的检出率最高,为26.6%。本研究中的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低于常模,且在情感耗竭与低成就感两个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4.研究对象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4.21±3.99)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1.75±4.67)分。其中,医生与护士在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965)。但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医生(12.05±4.69)高于护士(10.68±4.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5.研究对象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为(2.63±7.29)分。其中,医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7±1.78 VS 2.50±7.52,t=2.18,P=0.030)。6.本研究中,医生在内外向性(3.45±1.61 VS 2.78±2.01)、神经质(12.39±3.10 VS 11.86±2.01)、精神质(5.81±2.62 VS 5.22±2.31)维度的均分均高于护士,但是仅在内外向性维度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t=2.24,P=0.025)。7.本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的焦虑、抑郁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均P0.05);医护人员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均P0.05);神经质、精神质人格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均P0.05),掩饰性人格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1本研究发现医护人员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及职业倦怠,且医生较护士严重。2焦虑、抑郁水平高,可能预示着职业倦怠水平高。3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预示低职业倦怠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预示高职业倦怠水平。4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征可能预示高职业倦怠水平。
【关键词】:职业倦怠 焦虑 抑郁 自我效能感 人格特征 应付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1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5
- 研究对象与方法15-20
- 研究结果20-28
- 讨论28-34
- 小结34-35
- 参考文献35-38
- 综述: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自我效能及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进展38-45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A 缩略词对照表45-46
- 附录B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心理因素调查问卷46-58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8-59
- 致谢59-61
- 个人简介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文;;医院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3期
2 赵希彬;中专卫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成因[J];中等医学教育;1997年01期
3 谢丽丽;职业化生活走出职业倦怠[J];生活与健康;2005年11期
4 朱步冲;;职业倦怠的困顿与摆脱之路[J];家庭科技;2013年09期
5 刁万祥;于化青;金仲品;;职业倦怠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04期
6 吴敏雁;魏蕊;;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自我调整[J];基层医学论坛;2006年20期
7 贺春生;范兴华;;工作特征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8 刘晓虹;;护士职业倦怠及其内在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8年05期
9 朱云;林琳;;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8年26期
10 陈丽棠;;职业倦怠对护士的影响与对策[J];广西医学;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初海庭;;山东省莱州市文泉学校 远离职业倦怠 塑造幸福社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2)[C];2013年
2 朱永霞;李勤;;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A];河南省外科创伤及灾难救治护理专科知识学术会议(神经科学组)论文集[C];2011年
3 樊召锋;俞国良;曾盼盼;;中小学教师竞争态度与职业倦怠的对比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孔丽;;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及对策[A];全国第四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周燕;;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根源探究[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程科;陈秋燕;;震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创伤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杨桂菊;陈艾华;;医护群体社会支持系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吴惠娟;沈鉴清;刘斌;;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袁永军;冯晨静;王广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惠娟;沈鉴清;刘斌;;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 李冬梅 张冬 许雅南;学习倦怠由职业倦怠延伸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李瑾;职业倦怠悄然流行[N];工人日报;2007年
3 西丰县教师学校 贺百健 西丰县第一中学 王晓燕;如何有效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N];铁岭日报;2007年
4 樟树市临江初中 付小平;消除“职业倦怠” 变压力为动力[N];宜春日报;2007年
5 声宏;职业倦怠症成了都市“流行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薛惠娟;中小学教师成职业倦怠高发人群[N];河北日报;2009年
7 河西区恩德里小学 陈晓鸣;浅谈如何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09年
8 明谊;以积极乐观态度消除职业倦怠[N];工人日报;2009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加强人文关怀 应对职业倦怠[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邵春晓;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流行病[N];深圳特区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瑶;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表现与原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田思凯;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付超;职业倦怠在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曾俊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5 张瑜;北京市丰台区社区医生职业倦怠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江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调查与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7 张丽;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亓昕怡;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克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尚祖辉;小组工作缓解儿童福利机构保育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肖敏;福建省属三甲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1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58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