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枇杷叶多酚提

发布时间:2017-08-15 05:22

  本文关键词:枇杷叶多酚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枇杷叶 多酚 纯化 HPLC 抗氧化 抑菌


【摘要】:本实验以枇杷叶为材料,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枇杷叶多酚类物质,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枇杷叶多酚的提取率,然后对提取多酚类物质利用大孔树脂进行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初步鉴定枇杷叶多酚类物质的组成,最后采用多种方法研究枇杷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研究结论:(1)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枇杷叶多酚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是影响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乙醇浓度影响最小,枇杷叶多酚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1,乙醇浓度48.5%,温度60℃,时间2.6 h,得到枇杷叶多酚实际提取率值为3.40%。(2)通过比较六种大孔树脂的吸附与解吸能力,选择D101大孔树脂来纯化枇杷叶多酚,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得到D101树脂纯化枇杷叶多酚的方案:多酚浓度为2.0 mg/mL的溶液进行上样,流速控制在2.0 mL/min:解吸剂选用60%的乙醇溶液,洗脱流速为1.0 mL/min,洗脱液体积为250 mL;最终收集合并100~200 mL之间的洗脱液,经过浓缩冷冻干燥得到枇杷叶多酚纯样粉末。该工艺经过验证,枇杷叶多酚的含量从13.23%上升到68.48%。(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初步研究枇杷叶多酚的组成,研究发现枇杷叶多酚粗样和枇杷叶多酚纯样都含有五种相同的成分,分别是没食子酸、香草酸、丁香酸、阿魏酸、槲皮素。通过定量分析结果为枇杷叶多酚粗样中没食子酸、香草酸、丁香酸、阿魏酸、槲皮素物种单体的含量分别为:1.057 mg/g、1.197 mg/g、1.439 mg/g、2.234 mg/g、1.068 mg/g;枇杷叶多酚纯样中五种单体的含量分别为:12.731 mg/g、8.433 mg/g、 8.651 mg/g、9.477 mg/g、18.554 mg/g。(4)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枇杷叶多酚粗样、纯样的抗氧化能力,并且以常用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和应用最广泛的多酚类物质茶多酚作为对照。本研究的数据显示枇杷叶多酚显示出较好的清除DPPH、ABTS+、羟自由基、亚硝基的作用,并且还原能力显著,可以作为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5)滤纸片法测定抑菌效果表明,纯化后枇杷叶多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细菌的抗菌效果最显著,并且随着多酚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加。枇杷叶多酚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孢杆菌的抑制效果较差,升高到一定浓度,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趋于稳定,浓度较小时,对铜绿假单孢杆菌没有抑菌效果。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实验结果表明枇杷叶多酚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都为2.5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 mg/mL,MBC为5.0 mg/mL、枯草芽孢杆菌MIC和MBC为5 mg/mL、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最差,其MBC达到40 mg/mL,MIC为20 mg/mL。
【关键词】:枇杷叶 多酚 纯化 HPLC 抗氧化 抑菌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4;R285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4
  • 1.1 植物多酚12-13
  • 1.2 植物多酚的应用13-16
  • 1.2.1 植物多酚抗氧化作用的应用13-14
  • 1.2.2 植物多酚抑菌消炎和抗病毒功能的应用14-15
  • 1.2.3 植物多酚螯合作用的应用15
  • 1.2.4 其他性质的应用15-16
  • 1.3 展望16
  • 1.4 枇杷16-18
  • 1.4.1 枇杷的分布17
  • 1.4.1.1 世界枇杷的分布17
  • 1.4.1.2 中国枇杷的分布17
  • 1.4.2 枇杷加工产业现状17-18
  • 1.5 枇杷叶18-22
  • 1.5.1 枇杷叶的化学成分18-21
  • 1.5.1.1 多酚类18
  • 1.5.1.2 三萜酸类18-19
  • 1.5.1.3 倍半萜类19-20
  • 1.5.1.4 有机酸类20-21
  • 1.5.1.5 挥发油21
  • 1.5.1.6 糖苷类化合物21
  • 1.5.2 枇杷叶的药理作用21-22
  • 1.5.2.1 消炎镇咳作用21
  • 1.5.2.2 降血糖作用21
  • 1.5.2.3 抗口腔肿瘤细胞活性作用21-22
  • 1.5.2.4 抑菌、抗病毒作用22
  • 1.5.3.5 其他作用22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22-24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22
  • 1.6.2 研究内容22-24
  • 1.6.2.1 枇杷叶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22-23
  • 1.6.2.2 枇杷叶多酚的分离纯化23
  • 1.6.2.3 枇杷叶多酚的HPLC分析23
  • 1.6.2.4 枇杷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23
  • 1.6.2.5 枇杷叶多酚的抑菌活性研究23-24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枇杷叶多酚提取工艺24-32
  • 2.1. 材料和方法24-25
  • 2.1.1 原料与试剂24
  • 2.1.2 仪器与设备24-25
  • 2.2 试验方法25-26
  •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25
  • 2.2.2 枇杷叶多酚的提取及含量测定25
  • 2.2.3 单因素及其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25-26
  • 2.2.4 统计分析26
  • 2.3 结果与分析26-31
  • 2.3.1 单因素对枇杷叶多酚影响26-27
  • 2.3.2 枇杷叶多酚的响应面分析27-30
  • 2.3.3 枇杷叶多酚提取最优工艺及其验证30-31
  • 2.4 小结与讨论31-32
  •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枇杷叶多酚32-41
  • 3.1 材料与仪器32-33
  • 3.1.1 原料与试剂32-33
  • 3.1.2 仪器与设备33
  • 3.2 试验方法33-35
  • 3.2.1 枇杷叶多酚粗提液的制备33
  • 3.2.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33-34
  • 3.2.3 大孔树脂对枇杷叶多酚吸附率与解吸率的测定34
  • 3.2.4 静态吸附动力学的特性曲线的测定34
  • 3.2.5 最佳上样浓度的测定34
  • 3.2.6 最佳洗脱液浓度的测定34
  • 3.2.7 大孔树脂湿法装柱方法34-35
  • 3.2.8 动态吸附与洗脱实验35
  • 3.2.9 纯化样品的制备35
  • 3.3 结果与分析35-39
  • 3.3.1 大孔树脂的选择35-36
  • 3.3.2 D101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36
  • 3.3.3 枇杷叶多酚溶液浓度对D101吸附的影响36-37
  • 3.3.4 洗脱液浓度的影响37-38
  • 3.3.5 D101型大孔树脂动态吸附曲线38
  • 3.3.6 D101型大孔树脂动态洗脱曲线38-39
  • 3.3.7 D101树脂对枇杷叶多酚的纯化结果39
  • 3.4 小结与讨论39-41
  • 第四章 枇杷叶多酚的HPLC分析41-47
  • 4.1 材料与仪器41-42
  • 4.1.1 材料与试剂41
  • 4.1.2 仪器与设备41-42
  • 4.2 试验方法42-43
  • 4.2.1 色谱条件42
  • 4.2.2 洗脱方法42
  • 4.2.3 标准曲线的制作42-43
  • 4.2.4 样品的制备43
  • 4.2.5 枇杷叶多酚样品的测定43
  • 4.3 结果与分析43-45
  • 4.3.1 定性分析43-44
  • 4.3.2 定量分析44-45
  • 4.4 小结与讨论45-47
  • 第五章 枇杷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47-55
  • 5.1 材料与仪器47-48
  • 5.1.1 材料与试剂47-48
  • 5.1.2 仪器与设备48
  • 5.2 试验方法48-50
  • 5.2.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48
  • 5.2.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48-49
  • 5.2.3 还原力的测定49
  • 5.2.4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49
  • 5.2.5 清除超氧自由基能力的测定49
  • 5.2.6 清除亚硝酸基能力的测定49-50
  • 5.3 结果与分析50-53
  • 5.3.1 枇杷叶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50
  • 5.3.2 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50-51
  • 5.3.3 枇杷叶多酚的总还原力51
  • 5.3.4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51-52
  • 5.3.5 清除超氧自由基能力52
  • 5.3.6 清除亚硝基的能力52-53
  • 5.3.7 IC_(50)值法判断样品的抗氧化活性53
  • 5.4 小结与讨论53-55
  • 第六章 枇杷叶多酚的抑菌活性研究55-62
  • 6.1 材料与仪器55-56
  • 6.1.1 材料与试剂55-56
  • 6.1.2 仪器与设备56
  • 6.2 试验方法56-58
  • 6.2.1 LB培养基的配置56
  • 6.2.2 不同浓度枇杷叶多酚样品的制备56
  • 6.2.3 菌种的活化56-57
  • 6.2.4 菌种的保种57
  • 6.2.5 菌种的计数57
  • 6.2.6 菌悬液的制备57
  • 6.2.7 滤纸片发测定枇杷叶多酚抑菌活性57
  • 6.2.8 枇杷叶多酚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57-58
  • 6.2.9 数据分析方法58
  • 6.3 结果与分析58-60
  • 6.3.1 菌种计数结果58
  • 6.3.2 滤纸片法的测定结果58-60
  • 6.3.3 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结果60
  • 6.4 小结与讨论60-62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62-64
  • 7.1 论文的结论62-63
  • 7.2 论文存在的不足63
  • 7.3 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谊,朱炳麟,林玉霖;福建枇杷叶初探[J];海峡药学;2003年03期

2 王明艳;许瑞波;贺俊霞;;超声波技术用于枇杷叶多糖的提取研究[J];中药材;2006年11期

3 范玉堂;炮制枇杷叶的体会[J];中药通报;1985年02期

4 周风技;枇杷叶的去茸毛新法[J];时珍国药研究;1995年01期

5 尔安;功效不凡的枇杷叶[J];药膳食疗;2004年09期

6 赖国新;枇杷叶的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7 邹盛勤;陈武;;枇杷叶及其药渣中醇提成分含量的比较[J];中国药房;2005年24期

8 沙娜;梁敬钰;;枇杷叶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6年01期

9 林玉霖;林文津;林力强;;枇杷叶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药材;2006年10期

10 李开泉;;枇杷叶齐墩果酸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效果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剑;李维林;;中药枇杷叶的研究进展[A];药用植物研究与中药现代化——第四届全国药用植物学与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吕寒;李维林;于盱;陈剑;张涵庆;;枇杷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药理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孟令军;李超生;孟庆繁;刘艳;王晶;滕利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枇杷叶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A];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原远;宋刚;林顺权;;枇杷叶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诱导人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枇杷叶[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希俊;枇杷叶药用小方[N];民族医药报;2005年

3 唐海涛;枇杷叶的新用途[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4 钱问津;枇杷叶妙用七则[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5 董丽;枇杷叶治病新用[N];民族医药报;2006年

6 程伟枝;枇杷叶升清降浊可通便[N];大众卫生报;2005年

7 木易 编译;枇杷叶不独普通药用 遇癌照杀[N];大众科技报;2002年

8 倪文;枇杷叶 化痰止咳有效 缓解疼痛有功[N];医药经济报;2001年

9 江西省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何兴伟;枇杷叶药茶[N];家庭医生报;2003年

10 湖北宜昌 胡献国;化痰止咳枇杷叶[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超;枇杷叶多酚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韩秀奇;枇杷叶质量评价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1年

3 杨庆新;枇杷叶中科罗索酸的资源化学调查及提取分离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4 郭娜;福建地产枇杷叶的化学品质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郭宇;枇杷叶化学对照品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洪雷;枇杷叶多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陈欢;枇杷叶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8 陆林博;枇杷叶的化学成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婷;枇杷叶的ISSR遗传差异分析及化学成分含量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张园秀;中药枇杷叶DNA甲基化及其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76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676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4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