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娘蒿对苯磺隆抗性水平差异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播娘蒿对苯磺隆抗性水平差异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播娘蒿 苯磺隆 ALS相对活性 GSTs活性 ALS基因表达量
【摘要】:播娘蒿是小麦田常见恶性杂草之一,已经对常用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苯磺隆产生了抗药性。目前研究表明,播娘蒿ALS的197位氨基酸由脯氨酸(P)突变为丝氨酸(S)、苏氨酸(T)、丙氨酸(A)、组氨酸(H)、亮氨酸(L)和酪氨酸(Y)及ALS相对活性增高是造成其对苯磺隆产生抗性的原因。本研究发现,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关于这种差异产生的机理还没有相关报道。本研究从ALS保守区氨基酸突变情况、ALS基因拷贝数、ALS基因表达量的大小、ALS相对活性大小、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性大小等方面来研究播娘蒿对苯磺隆抗性水平差异产生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采集的播娘蒿种群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的预试盆栽实验结果,从154个播娘蒿种群中挑选出31个不同抗性水平的种群,采用单株套袋方式进行繁种,测定单株繁种后代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单株繁种的后代群体对苯磺隆的反应一致,而不同抗性种群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 2、检测到播娘蒿ALS196位由缬氨酸(V)突变为了A、197位由P突变为了S、T、H、L、199位由精氨酸(R)突变为了L、200位由蛋氨酸(M)突变为了V、376位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了谷氨酸(E),574位的由色氨酸(W)突变为了R或L,上述氨基酸突变位点与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性产生有关,其中196位与200位氨基酸突变需进一步验证,199位氨基酸突变首次在抗性杂草中发现,376位和574位氨基酸突变首次在抗性播娘蒿体内发现,574由W突变为R首次在抗性杂草中发现。 3、采用Southern杂交法及结合ALS基因同源克隆结果,初步确定播娘蒿体内ALS基因有2个拷贝,编码区长度分别为1998bp和2004bp,在抗性种群中只检测到其中之一发生突变与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性产生有关。 4、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经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3个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成功开发了18SrRNA、UBC和ACT7三个适用于研究播娘蒿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内参基因。 5、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与ALS突变位点、突变氨基酸数量、ALS相对活性大小有关,与GSTs活性及ALS基因表达量无关;当ALS574位或ALS在保守区发生双突变时,其抗性水平较高,抗性倍数均在5000以上;而当ALS197位突变为S或T,或ALS376位突变为E时,抗性水平低于ALS574突变或ALS发生双突变的种群;发生突变的播娘蒿种群的抗性水平有大有小,且抗性水平大小与ALS相对活性大小呈正相关;ALS没有发生突变的抗性种群,播娘蒿的抗性水平大小同样与ALS相对活性大小呈正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5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菊,王贵启,樊翠芹,段美生;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2 许贤;王贵启;樊翠芹;李秉华;;河北省境内播娘蒿对苯磺隆抗药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年S1期
3 黄媛媛;纪明山;;辽宁省不同地区的反枝苋对氯嘧磺隆抗药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4期
4 夏国军,胡刚元,王文静,李静,朱永勋;播娘蒿田间发生规律及其与冬小麦竞争临界期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彭学岗;王金信;吴翠霞;段敏;;麦田猪殃殃对苯磺隆抗药性的快速检测[J];农药学学报;2008年03期
6 吴小虎;王金信;刘伟堂;郭鹤久;崔夕英;陈业兵;;山东省部分市县麦田杂草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对苯磺隆的抗药性[J];农药学学报;2011年06期
7 吴明根;吴松权;朴仁哲;傅民杰;曹凤秋;;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抗、感性慈姑ALS活性的影响[J];农药;2007年10期
8 吴明荣;唐伟;陈杰;;我国小麦田除草剂应用及杂草抗药性现状[J];农药;2013年06期
9 吴进才,许俊峰,冯绪猛,刘井兰,邱慧敏,罗时石;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稻3个品种生理生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10 吴明根;曹凤秋;刘亮;;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抗、感性雨久花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1216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16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