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评价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评价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 小流域 生态恢复 景观格局 生态效益
【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破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自然资源的掠夺性消耗,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及时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当前状况、生态恢复的程度、生态恢复的发展方向等,可以为调整和改进区域生态恢复方案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为指导,尝试结合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纵横的景观特点,从县域尺度和小流域尺度进行生态恢复动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探讨,结合相应尺度的数据,科学的进行景观格局类型划分,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利用GIS空间分析、遥感图像处理分析和GPS的定点观测技术,对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彭阳县生态恢复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景观格局基础数据分析。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源尺度效应,黄土丘陵区彭阳县域内高建堡、虎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县域尺度上选择30米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土地利用确定以县和一级分类划分6大类景观格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小流域按高建堡和虎沟典型综合治理小流域生态恢复措施划分景观类型,选择2.5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两个尺度的景观格局在研究时间段内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县域尺度耕地面积由1995年83235.21hm2减少到2015年的70002.49 hm2,草地面积由1995年的89782.18 hm2减少到2015年的70002.49 hm2,彭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从以耕地及草地、未利用地为主的景观转变为以草地和耕地景观为主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小流域尺度上,高建堡小流域从治理前坡耕地、未利用荒草地占90.8%,到混交林和水平梯田占60.99%,生态恢复景观由以坡耕地为主转换为水平梯田、灌草地和混交林为主。虎沟小流域由治理前坡耕地和未利用荒草地占88.17%到灌草地和水平梯田占66.79%,生态恢复景观由以坡耕地为主转换为水平梯田。小流域景观以水平梯田、灌草地、混交林和经果林为主。高建堡小流域生态恢复措施是荒山整地造林和坡改梯工程为主,虎沟小流域则是退耕还林(草)和坡改梯工程为主的生态恢复模式。(2)小流域景观格局受地形影响,生态恢复景观在小流域内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的特点。海拔方面:两个小流域的生态恢复景观都呈现沟底、沟坡、梁峁坡、梁峁顶立体治理,景观镶嵌的结构。高建堡小流域以沟坡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44.46%,梁峁坡和沟底面积次之,与小流域处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吻合。虎沟小流域则以梁峁坡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42.54%,沟坡和梁峁顶面积相当,与小流域处在黄土残塬地貌吻合。坡度方面:高建堡小流域以15-25。的陡坡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42.43%,8-15。的斜坡占流域总面积的33.31%。虎沟小流域则以15-25。陡坡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45.55%,8-15。的斜坡和25-35。的急坡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45.62%,坡度较陡。因此在斜坡和陡坡区,生态恢复景观类型分布最广,景观类型最多,混交林和水平梯田在陡坡出现明显拐点。坡向方面:半阴坡、半阳坡是景观类型分布最广,即此坡度区间景观类型最多,由于气温、降水、光照等条件在空间上具有坡度分异特征,景观类型在不同坡向的分布情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沟底、陡坡急坡、半阴坡是今后生态恢复治理的重点区域,应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经营相结合的措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高生物多样性。(3)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高建堡小流域微度侵蚀、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零星镶嵌分布于峁顶、梁峁坡面、沟底位置。而由于地貌不同,虎沟小流域微度侵蚀、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零星分布于黄土残塬、峁顶、梁峁坡面等位置。两个小流域其他侵蚀类型分布相似,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镶嵌于沟坡位置,而大面积的是梁峁坡面主要是梯田的位置侵蚀强度达到极强烈,侵蚀模数多在8000 t/(km2·a)以上。从坡度分析,微度侵蚀在各坡度等级上的面积占比随坡度上升而递减,更高强度等级的比例相应增加;平均侵蚀模数与坡度呈现正相关。总体上,侵蚀强度分布受坡度影响明显,随着坡度的上升,侵蚀强度增大。从生态恢复景观角度出发,水平梯田和退耕还林(草)平均侵蚀模数一直保持最低,未利用荒草地及坡耕地平均侵蚀模数较高。随着生态恢复治理时间变化,平均侵蚀模数整体减小,水土流失的状况得到控制,强烈侵蚀以上面积减小,占陡坡以上区域面积在治理后急剧减少。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综合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措施的实施使小流域植被、生态很快恢复,进一步减少土壤侵蚀量,做到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4)根据NDVI结果显示彭阳县1995-2015年NDVI年度变化趋势较为明显,植被覆盖度状况总体改善良好,中高覆盖度植被从1995年的346.59km2到2015年的1123.92km2,共计增加777.33km2。高覆盖度植被面积,由1995年的127.8654km2增加到2015年的330.6654km2,涨幅8%,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植被到2015年占县域面积的43.7%,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善区域包括轻度改善区、中度改善区以及高度改善区占彭阳县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治理区,其中高度改善区的面积显著占全县总面积的35%左右。彭阳县以小流域的小治理带动区域的大治理,通过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伴随着小流域植被恢复,从时间序列上反映出植被盖度不断提高,植被的保持水土功能增强,促进了植被的进一步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恢复效果显著。(5)县域生态服务价值分析。结果显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草地中,地上生物量与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正相关,复相关系数均大于0.6,应用植被指数检测典型草原生物量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应用NDVI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模拟草地地表生物量的效果好。经过修正计算彭阳县20年生态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处于稳步增长阶段,由1995年的82189.2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394353.30万元。彭阳县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工程使得该区域的水保生态恢复效果显著,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中,草地所占比例最大,土地利用/覆盖变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相对稳定,区域土地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重建正有条不紊的进行。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贲克平;生态恢复地带对北京环境的影响与启迪[J];四川林勘设计;2002年01期
2 谭辉东,田宗伟;南方天然林区的生态恢复应以封山育林为主[J];防护林科技;2004年S1期
3 杨利民,陈长宝,王秀全,张连学,田义新;长白山区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王娟熔;甘肃子午岭生态恢复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5年14期
5 何兵,陈其兵,曾得刚,胥晓刚;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恢复理论及应用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6 潘树林,王丽,辜彬;论边坡的生态恢复[J];生态学杂志;2005年02期
7 李怀甫;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一)[J];河北水利;2005年01期
8 董淑敏;;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1期
9 彭少麟;陈蕾伊;侯玉平;陈宝明;虞依娜;;恢复与重建自然与文化的和谐——2011生态恢复学会国际会议简介[J];生态学报;2011年17期
10 刘孝富;王文杰;李京;王维;高振记;;灾后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斐;;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恢复的调查与对策——以北川陈家坝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万宾;;煤矿矿区生态恢复与建设问题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周洋;;浅析北京市矿山生态恢复中的旅游新用——以昌平绿谷旅游开发为例[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4 樊振挥;聂乐昌;唐志鹏;王奕勘;;矿山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以板苏锰矿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为例[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樊振辉;聂乐昌;唐志鹏;王奕勘;潘国尧;;矿山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以板苏锰矿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为例[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6 孙向阳;耿玉清;谭笑;查同刚;李素艳;阎海平;;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干扰状况和生态恢复机理的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吴丽蓉;张晶刚;;城市矿山生态恢复的途径与实践[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肖红;;探索林缘生态景观——香山多云亭景区生态恢复实践[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9 马文元;;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恢复[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润杰;郜志勇;李添萍;吴智仁;孙广春;;生态恢复新材料在三江源地区沙化地植被修复中的应用[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全基;瓮福争当国家生态恢复试点[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 操秀英;生态恢复软体技术为矿石采空区披绿纱[N];科技日报;2012年
3 通讯员 罗展阳 曹仕旺;连城建立涉林刑事案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N];闽西日报;2012年
4 记者 黎光 实习生 占子寒;加快生态恢复 推进绿化宝岛[N];海口晚报;2014年
5 记者 张杨;坚持依法整改 确保生态恢复[N];西安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李一鹏 吴越;防火助力神农架生态恢复[N];中国气象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庞李蓉 崔鹏 通讯员 彭尚德;生态恢复 十年36亿[N];广东科技报;2004年
8 王利 都红刚;资源开发热火朝天生态欠账无人“买单”[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志国;裸露山体生态恢复途径(三)[N];中国花卉报;2004年
10 记者 刘玉林;矿山生态恢复项目示范区在我市启动[N];临汾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云;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评价与分析[D];宁夏大学;2016年
2 张明铁;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生态恢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朱云;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生态恢复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素清;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任宪友;两湖平原湿地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生态恢复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许大为;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模式与景观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7 宗美娟;房干生态恢复区地上植被和地下微生物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武斌;九寨沟马脑壳金矿露天矿山生态恢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宋百敏;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研究:自然恢复的过程、特征与机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在峰;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岚;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措施及效益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2 黎亚波;基于GIS的南汀河流域生态恢复潜力评价[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绍蒙;徐州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张新兵;黄土高原河流湿地生态恢复设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蔺鹏飞;北洛河上游次洪水沙过程对生态恢复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6 李馨;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中蝗虫物种多样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7 唐菁;道路边坡生态恢复及景观营造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8 王沫;大连市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9 陈亚萍;中美城市棕地生态恢复和景观重构的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王益鹏;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景观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3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0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