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海冰和海水环境因子变化及其对辽东湾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26 07:25

  本文关键词:海冰和海水环境因子变化及其对辽东湾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冰 冰物理性质 叶绿素α 冰下水环境 酶活性


【摘要】: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结冰会引起海冰物理性质和冰下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冰下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是否超出渤海常见贝类的生理承受范围,目前缺乏现场调查数据支持。本研究在渤海辽东湾结冰养殖池塘进行了三个冬季的气-冰-水环境因子综合调查,同时结合南极海冰冬末春初的考察结果,建立不同晶体结构海冰的物理性质同冰内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分析了养殖池塘冰下水温、盐度、溶解氧和pH的变化范围,并根据现场监测环境因子变化范围在低温环境实验室设计水温骤降和缓降的模拟试验,实测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在特定环境中随水温变化的响应数据,得到了描述该响应过程的数学统计方法。所得结果为贝类越冬提供科学依据。比较辽东湾养殖池塘内小面积海冰和南极冬末春初大面积海冰的物理性质和晶体结构,发现由海冰温度、盐度、密度控制的孔隙率在养殖池塘冰和南极海冰内垂直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养殖池塘内的海冰是典型的热力学生长冰,它和南极纯热力学生长的海冰晶体结构相同。利用南极大范围海冰的物理性质和叶绿素a含量数据,得到不同晶体结构海冰的卤水体积和冰内叶绿素a含量和分布的关系;积雪/海冰厚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曲面拟合关系;海冰内部卤水体积与叶绿素a的Logistic上限曲线。南极海冰中柱状冰卤水体积与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适用于辽东湾养殖池塘海冰。养殖池塘冰下水温的变化受冰温和池底泥温联合影响,同时水温变化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和pH的变化。整个冰期,水温变化范围保持在0℃至冰点温度;在冰生长阶段,冰-水界面下水体盐度逐步升高,但进入融冰阶段,冰-水界面下水体盐度出现大幅度快速降低现象,而养殖池塘水底的盐度相对稳定;溶解氧浓度在整个冰期都远高于水生生物缺氧临界浓度,甚至在水温较低时还出现超饱和现象;pH的变化范围也保持在海水正常范围内。因此,冰下盐度、溶解氧和pH的变化范围小,不会引起冰下贝类的不适应。但是结冰前后的水温从零上降到冰点温度,并长期保持在0℃以下,这样的水温变化会对冰下贝类的免疫力和死亡率产生影响。在低温环境实验室内模拟盐度、溶解氧和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水温骤降/缓降环境,发现水温变化方式和范围对试验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和死亡率都有影响。水温骤降试验中选择菲律宾蛤仔和光滑河蓝蛤作为试验对象;而水温缓降试验中只选择了在水温骤降试验中死亡率很高的菲律宾蛤仔。水温骤降过程中,试验贝类对水温变化产生应激响应;而在水温缓降过程中,菲律宾蛤仔对水温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菲律宾蛤仔和光滑河蓝蛤免疫相关酶活性水平在水温骤降试验中的应激响应变化过程能分为三部分:不同水温对应的固定酶活性基准值;水温骤降过程中温差引起的应激响应酶活性波动和低温环境引起的冷应激响应酶活性波动,这些变化都能用数学统计方法描述。这两种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描述。水温骤降和水温缓降试验中的菲律宾蛤子和光滑河蓝蛤的死亡率反映了水温下降幅度、降温速率和试验起始水温都会影响贝类的生存。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全富;侯艳华;缪锦来;徐仲;阚光锋;李光友;沈继红;;南极海冰细菌科尔韦尔氏菌低温适应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7年06期

2 吴之正;顾卫;许映军;林叶彬;张国明;;海冰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5期

3 郑东;刘艳;;山东半岛北部沿海2005年度海冰趋势预测[J];齐鲁渔业;2005年12期

4 ;我国首创利用海冰水灌溉农田[J];饲料与畜牧;2005年06期

5 解利昕;赵欣;李凭力;吴锡冬;肖建国;;海冰水灌溉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05期

6 ;海冰水农业利用是缓解农田干旱的新技术途径[J];科技传播;2010年23期

7 李大庆;我首创利用海冰水灌溉农田 吨水成本不超过4元[J];科技与出版;2005年06期

8 韩伟涛;吴倩倩;;海冰对滩涂贝类影响的初步调查研究[J];水产科技;2010年03期

9 毕建军;郑东;;2007年度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海冰趋势预测[J];齐鲁渔业;2007年12期

10 王嵩;韩震;;基于Flex Viewer框架的北冰洋海冰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冯君 王晨;渤海海冰范围比常年平均偏大2.1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一玲;科学利用海冰资源 淡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郑杨;海冰预警:科技大显身手[N];经济日报;2010年

5 海贝;走近海冰[N];中国渔业报;2010年

6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大庆;我首创利用海冰水灌溉农田[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谢盼 张博;河北:海冰融化影响水产养殖[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王杭州;海冰基太阳辐照度剖面自动监测及校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樊婷婷;近30年来南极海冰增长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钟文理;波弗特流涡系统下的加拿大海盆中上层海洋多年变化及其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郝光华;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与季节性海冰双模态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季青;基于卫星测高技术的北极海冰厚度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陈国栋;利用ICESat数据确定北极冰雪消融方法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9 狄少丞;基于GPU并行算法的海洋平台及船舶结构冰荷载的离散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润玲;海冰和海水环境因子变化及其对辽东湾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艳平;极区油船与冰碰撞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刘立剑;基于C波段PolSAR的多特征融合的海冰厚度反演[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李明广;夏季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及其光学特征观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珊珊;基于图像处理的GOCI卫星海冰漂移监测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7 吴青;基于GOCI卫星的渤海海冰漂移监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刘慧慧;超声波冰密度检测方法的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牛璐;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及冻雨的年代际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王传印;CICE5.0北极冰面融池覆盖率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6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36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4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