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作物吸收影响的整合分析及田间试验

发布时间:2017-12-26 12:12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作物吸收影响的整合分析及田间试验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质炭 重金属污染 土壤改良 水稻品种 整合分析 吸收和转运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引起极大的关注。对重金属污染的农田进行改良、修复,提高农产品安全显得必要且紧迫。已有研究表明,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通过热裂解制备成生物质炭后施入土壤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并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然而,由于土壤条件、生物质炭类型、重金属种类及作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研究之间生物质炭对植物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别。为了提高生物质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本文首先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资料,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从总体上评估了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Cd、Pb、Cu、Zn及类金属元素As)有效性、植物重金属吸收及土壤主要性质(pH、有机碳、CEC等)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土壤性质(pH、有机碳和质地等),不同生物质炭(来源、性质、用量)及不同植物类型对生物质炭降低植物重金属吸收效应的影响。在整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重点研究了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不同品种水稻Cd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影响;以及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小麦、玉米籽粒中Cd和Pb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碳、CEC、EC等,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9%、69%、123%及93%。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Pb、Cu及Zn的含量,平均降幅分别为52%、46%、29%和36%;而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 土壤中有效态As的含量,平均增幅为64%。生物质炭施入土壤后,植物体内Cd、Pb、Cu及Zn的浓度平均分别降低了 38%、39%、25%及17%。尽管生物质炭增加了 土壤中有效态As的含量,但植物体内As的浓度整体上是显著降低的,平均降幅为12%。2.生物质炭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效应会受到土壤条件,生物质炭性质、用量及植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种类重金属的影响也不同。总体来说,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植物体内Cd和Pb的降低幅度较大,Cu和As则相反。在砂性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植物体内Cd、Pb和As的降低幅度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施用生物质炭后植物体内Cd、Pb、Cu、Zn和As的降低幅度越大。3.畜禽粪便制备的生物质炭比其他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能更大幅度地降低植物体内Cd和Pb的浓度,降低幅度分别为73%和65%;污泥生物质炭对植物吸收Cd的影响不显著,不确定性较大;除此之外,其他来源的生物质炭(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木炭及绿色废弃物生物质炭等)均能有效降低Cd、Pb及Cu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不同原料生物质炭对植株吸收Zn及As的影响并不一致,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和绿色废弃物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植物体内Zn的浓度,绿色废弃物生物质炭和污泥炭能显著降低植物体内As的含量。生物质炭的pH越高,植物体内Cd、Cu和Zn的下降幅度越大,但是对Pb影响不大,对As有相反的影响。在一定施用范围内,生物质炭用量越高,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下降幅度越大。4.施用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植物不同部位(地上部、地下部以及可食部位、不可食部位)重金属的含量。其中,植物地上部Cd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地下部,植物可食部分As的含量显著降低,不可食部分无显著变化。除个别植物类型外,生物质炭总体上能显著降低不同类型植物体内的Cd、Pb和Cu的含量;而不同类型植物体内Zn及As浓度的变化并不一致;不同类型植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和生物质炭本身重金属含量较低的条件下,施用生物质炭对降低植物重金属吸收的效果较好。5.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施用20和40 t ha-1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可持续提高水稻土的pH值、有机碳并降低有效态Cd的含量;40 tha-1生物质炭效果更佳,连续四个水稻季土壤中CaCl2浸提态Cd的浓度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 70%、85%、54%和43%。施用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 Cd从水稻根向茎的转运,转运系数降低了 20-80%。施用生物质炭或采用低Cd积累品种均能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浓度,除第一季外,在后面三个水稻季中生物质炭处理均显著降低了不同水稻品种籽粒中Cd的浓度,最大降幅分别为61%、86%及57%;籼型常规稻籽粒中Cd的浓度要低于对应的籼型杂交稻。施用生物质炭后,低积累品种籽粒中Cd的降幅要大于高积累品种。在两个晚稻季中,生物质炭结合低Cd积累品种水稻籽粒中Cd的浓度降低了 69-80%,降幅大于单独施用生物质炭或者单独种植低积累品种。6.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水稻土中有效态Zn的含量(35-91%),而水稻籽粒中Zn的浓度却没有显著变化。籼型杂交稻籽粒中Cd的浓度显著高于籼型常规稻,但前者籽粒中Zn的浓度却显著低于后者,籼型常规稻籽粒的Cd/Zn比更低,其食用安全性更高。施用生物质炭后部分水稻品种籽粒中的Cd/Zn比与对照相比降低了 31-85%。生物质炭配合低Cd吸收品种能更有效降低水稻籽粒的Cd/Zn比(降幅在72-80%之间),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稻米的食用安全。7.连续两个作物季的田间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旱地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后,小麦和玉米季土壤容重均显著降低(18-29%), 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45-218%);土壤pH和EC仅在第一季(小麦季)显著增加,在玉米季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生物质炭施用对小麦、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小麦、玉米季不同污染程度土壤中有效态Cd和Pb的含量,并降低了小麦籽粒中Cd和Pb的浓度(最大降幅分别为21%和43%);但生物质炭对玉米籽粒中Cd和Pb的浓度无显著影响。玉米籽粒中Cd和Pb的含量显著低于小麦籽粒,且处于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综上所述,生物质炭在显著改善土壤性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的有效性(As除外)和重金属在作物体内的积累,从而有利于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而田间试验的结果也表明生物质炭的上述效应具有可持续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质炭钝化土壤重金属、降低作物吸收的效果在不同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土壤.条件下有很大不同;而且还受生物质炭本身的性质以及不同重金属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在应用生物质炭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从而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施用生物质炭,以更好地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3;S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飞波,张国平;植物螯合肽及其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4期

2 吴益春;赵元凤;吕景才;付晚涛;刘长发;;水生生物对重金属吸收和积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S1期

3 黄白飞;辛俊亮;;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3年01期

4 丁瑞兴,孙玉华,黄晓澜,殷仪华,冉炜,李建;南京市东郊菜地的土壤重金属积累及蔬菜品质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1987年03期

5 杨世勇,王方,谢建春;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的耐性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陈宏,陈玉成,杨学春;化学添加剂对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分配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7 许文峰,康莲薇,贺中庆;邯郸市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测定及存在形态[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王学松,秦勇;论城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可持续管理与发展[J];科技导报;2005年09期

9 符娟林;张履勤;章明奎;;种植马尾松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移动性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05年06期

10 柯庆明;梁康迳;朱燕;肖美秀;林文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食用稻米重金属积累特性遗传相关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拴成;马聪;岳长运;;烟草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藉贵苏;严永路;吕們;杜瑞恒;侯冬利;任汉英;马雪;王晓昆;刘国庆;李素英;侯升林;郭艳龙;付翠轻;;甜高粱与其它类型的高粱及玉米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积累差异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杨元根;刘丛强;张国平;吴攀;朱维晃;;铅锌矿山开发导致的重金属在环境介质中的积累[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黄绍文;金继运;和爱玲;唐浩;;农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区域分异与评价[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颖;;菌根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6 李博;吴炯;李元;杨玉梅;湛方栋;;云南会泽铅锌矿废弃地自然生长植物溪生薹草的重金属耐性[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熊红霞;;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8 杨元根;E Paterson;C. Campbell;;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积累的微生物响应——以英国阿伯丁市为例[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孙志洪;;有机酸对土壤重金属活性以及对PM_(2.5)的制约[A];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暨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提升清洁生产审核能力和质量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平;姚焱;马丽雅;汪珍春;陈永亨;;重金属铊胁迫对羽衣甘蓝的抑制效应[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德;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作物吸收影响的整合分析及田间试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张要军;生物质炭施用对大棚菜地N_2O和NO_x排放影响的观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3 安玲瑶;作物间作对重金属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郑九华;沉陷地复垦基质效应与重金属元素的植物修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艳峰;金属耐性植物内生细菌对油菜耐受与富集重金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彭克俭;矿业废弃地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田生科;超积累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对重金属(Zn/Cd/Pb)的解毒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曹方彬;水稻重金属积累的品种与环境效应及调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周新文;混合重金属离子在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中的积累机制与分子毒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陈亚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诱导性植物提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双杰;生物质基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闫玉娥;废弃铅冶炼厂场地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及形态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3 张静;赣南钨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形态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4 强小燕;丹江口库区新增淹没区农田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苏霄雨;重金属及农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和吊兰植物富集Cd,Zn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欧阳达;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肥力及重金属化学行为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松;重金属胁迫下毛竹幼苗生理响应及其吸收规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8 孙斐;水环境重金属便携式检测仪器的分析控制软件设计[D];浙江大学;2016年

9 刁展;外源重金属对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曾宇斌;土壤添加硒对大豆拮抗重金属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37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37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c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