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 奶业产业组织体系 奶业产业集群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 共生演化 出处:《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奶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总体来看,相对于国外,我国奶业发展起点低、历史短、成长快,但发展过程曲折,市场波动大,危机事件多,发展模式差异较大,我国奶业的产业演化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一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成本偏高、单产偏低以及奶制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以至于出现奶业消费市场的“崇洋媚外”。这些问题当然与奶业发展先天不足,大部分国民缺乏奶制品消费习惯、奶业市场波动较大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落后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导致奶业产业链上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缺乏合理的利润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还有我国不同类型奶业主产区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以及我国奶业宏观产业政策选择和执行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有关。奶业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层级的有机复杂系统,不同层级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奶业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更全面、更整体、更系统的视角,深入研究我国奶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找出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适合于我国奶业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奶业产业集群和奶业产业体系,并提出科学而全面的应对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以共生演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借鉴已有相关文献成果,结合中国奶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全面分析我国奶业的演化历程、发展现状,并以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为分析重点,探讨不同模式之间的优劣,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启示。本研究首先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对于农业及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并借鉴生物学上的共生演化理论,构建了研究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奶业共生状态-共生单元结构-奶业共生模式-奶业产业绩效”(SSMP)共生演化分析框架,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然后,分别从宏观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中观的典型奶业产业集群和微观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三个不同层级共生演化入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实际调研所得我国五大奶业主产区六个省区的七个县市的相关调研数据,对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优劣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利用127个养殖小区和76个规模养殖场数据,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在利润水平和生产效率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其二,利用127个养殖小区和152个小区成员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对养殖小区服务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奶业存在不同层级的共生演化关系,从宏观的奶业产业体系,中观的奶业产业集群以及微观的奶业产业组织及其模式,在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和机理。奶业产业组织形式从最初的奶农和奶企为主,逐步发展出了奶站、养殖小区和合作社等中间组织;相应地,在产业组织模式上,实现了从“奶农+奶企”向“奶农+奶站+奶企”、“奶农+养殖小区+奶企”以及“奶农+合作社+奶企”和“规模养殖场+奶企”、“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奶企”的模式变迁。共生演化过程中,奶业产业组织之间共生组织程度不断提高,共生行为进一步呈现互惠性和对称性。(2)区域奶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基于不同的产区状态,包括资源禀赋、历史起点和路径依赖程度不同,存在不同分布结构的奶业产业组织,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一般来说,城郊型奶业主产区对奶业市场变动最为敏感,路径依赖程度低,产业组织创新和模式调整迅速,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最强;牧区型奶业主产区路径依赖较强,产业组织创新能力弱,产业组织模式调整优化不够及时,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对偏弱;而农区型奶业主产区兼具规模效应和市场优势,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居中。(3)奶业产业组织及其模式的共生演化嵌入于特定的共生环境中,在不同阶段下的政治嵌入、文化嵌入、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社会嵌入因素共同作用于奶业产业组织,它们之间互动形成不同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案例研究表明,从养殖小区模式向奶牛入股的股份合作制规模养殖场再到资金入股的股份制规模养殖场模式演化路径可能是引导我国奶业进一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可选路径。(4)我国正处于“奶农+养殖小区+奶企”向“规模养殖场+奶企”转变的过渡阶段,本研究的实证研究指出,在这一阶段,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之间在生产效率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利润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规模养殖场利润水平明显高于养殖小区。(5)“奶农+养殖小区+奶企”模式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产业组织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从养殖小区的服务供给来看,与小区成员的服务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且养殖小区模式难以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养殖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变。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在微观层面上,要构建符合发展要求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加快奶业的纵向一体化,推动“奶农+养殖小区+奶企”模式向“规模养殖场+奶企”模式转变,并结合各地实际,适时引导发展奶业合作组织,构建新型的“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奶企”模式;奶企要发挥产业链核心作用,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积极参与到奶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加大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分别从牧区型、城郊型和农区型奶业主产区的不同特点出发,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奶业产业集群。三是在宏观层面上,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和国际奶业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变化,顺应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势,探索市场发展规律,指导我国奶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dairy industry ' s development in China ,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dair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policy inspiration . Based on the data of 127 breeding cells and 76 scale breeding fields ,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 1 ) The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clusters is the most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profit level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 and secondly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 the dairy industry organization has the most competitive advantage , the industry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nd the pattern adjustment are fast , the dairy 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s weak , the dairy 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s relatively weak , and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 of the dairy industry has the scale effect and market advantage , and the dairy 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s centered . ( 3 ) The symbiotic evolution of dairy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its pattern is embedded in the specific symbiotic environment , and the social embedding factors of different levels , such as political embedding , cultural embedding , structure embedding and relationship embedding ,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airy industry are combined to form different dairy industry organization patterns . On the macro level ,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lly realize the new trend and the new change of the dairy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and guid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in China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军南;黄祖辉;;农业产业演化中的政府规制变迁:机理和证据——基于中国奶业产业发展的实践与观察[J];农村经济;2016年08期
2 郑军南;徐旭初;黄祖辉;郑思宁;;中国奶业多层级共生演化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6年08期
3 王利君;花俊国;;奶农倒奶:中国奶业为什么又遇寒冬?——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奶牛;2015年10期
4 乌云花;赵雪娇;;三聚氰胺事件对奶站及奶农的影响——以内蒙古为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年04期
5 朱纪广;李二玲;史焱文;王晓;;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同演化分析——以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J];人文地理;2014年03期
6 郭利亚;张娜;王加启;;转型升级期我国奶业生产区域分布特征变化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4年08期
7 刘芳;危薇;何忠伟;;中外奶业政策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4年01期
8 杜晓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10期
9 曹平;贾志宏;张一蕾;杨厚安;李小强;蒙文学;李志强;;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效益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10 张楠;齐晓辉;;基于SCP范式的新疆乳制品产业组织问题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妍妍;产品空间结构演化与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李玉;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3 李栋;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刘洁;农民专业合作社契约选择与运营绩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丰志培;中药材产业组织模式与企业组织绩效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敏;新兴技术“三要素多层次”共生演化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建青;中国奶业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及效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吕美晔;我国蔬菜产业链组织模式与组织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梅;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侯淑霞;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瑶;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许丽;中国奶类的生产与供给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75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47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