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分析及多目标智能优化研究
本文选题:天然次生林 切入点:林分结构分析 出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天然次生林存在的诸如林分结构不合理、稳定性较差等问题,以南洞庭湖龙虎山林场典型次生林——青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林业信息工程技术深入分析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特征,优化配置各类林分结构要素,提升天然次生林的多重效益。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研究区调查数据建立样地林木Voronoi图及其对偶结构Delaunay三角网,提出样地边界校正方法“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研究表明:①林木Voronoi图明确了林木空间邻接关系,有利于提取并统计林木空间信息及数字特征。②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更具灵活性,可视为缓冲距离随边界林木实际分布自适应变化的校正方法;该方法具备更强的校正能力,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样地外林木的边缘干扰,有效提升空间结构指数的计算精度。2、在融合点格局分析多尺度动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林分空间格局分析方法“Voronoi图格局分析”,并采用多种方法从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对次生林林分结构进行分析。非空间结构分析表明:研究区林分以青i为优势树种,樟树、青冈栎、马尾松、白栋、枫香等次之;林分直径分布基本呈反J型曲线,具有较为明显的异龄林特征。空间结构分析表明:①林木空间格局方面,随空间尺度增大,林分整体空间格局有从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的趋势,林分各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则从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甚至均匀分布转变;相比角尺度和O-ring统计方法,Voronoi图格局分析既融合了点格局分析的多尺度动态特征,又突出了对森林经营的指导作用,因而更具优越性。②林木种内种间关系方面,青稠种群的聚集分布特征导致种内竞争非常激烈;由于数量多分布广,与其他树种相遇几率高,故种间竞争亦很激烈。③林木空间隔离方面,样地P1~P5呈弱度混交,P6~P7呈中度混交,表明研究区林分的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较差,需补植一些乡土树种。④林分垂直结构方面,样地平均林层指数取值普遍较低,表明林分垂直分层情况不理想,林层较为简单,在垂直方向上对空间的利用程度不高。3、提出基于次生林林分空间隔离、竞争、空间格局的均质性目标,建立次生林林分结构状态评价体系及标准。研究表明,样地P6处于高地,受人为及自然干扰少,其空间均质性评价等级为4级;而其它样地受人为及自然干扰大,均为2~3级,反映出人为及自然干扰对该地林分的深刻影响。4、针对林分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性,以林分空间结构为优化目标,构建了基于群智能PSO算法的次生林林分结构的多目标优化经营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经营实践。研究表明,在树种数、径阶分布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按照该模型确定的采伐方案能使林分结构达到整体最优,各样地林分结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均得以增强,林分各项结构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通过集成GIS空间分析方法、人工智能算法和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开发了次生林结构分析、优化和调整的智能决策与经营系统。5、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①提出样地边界校正的新方法——“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为准确分析和评价林分空间结构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提出林木空间格局分析的新方法——Voronoi图格局分析,拓展了林分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③构建了基于群智能PSO算法的次生林林分结构的多目标优化经营模型,开发了次生林结构优化和调控的智能决策系统,提升了森林经营决策的数字化、信息化及智能化水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相东,唐守正;林分结构多样性指标研究综述[J];林业科学;2002年03期
2 姚爱静,朱清科,张宇清,吉文丽;林分结构研究现状与展望[J];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02期
3 ;主要的行列式林分结构展示[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4 廖彩霞;衣德萍;曾小山;;林分结构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6期
5 马炳丞;;浅谈沿海地区林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14期
6 朱磊;张怀清;林辉;蒋娴;;基于GDI+技术的林分结构可视化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7 高广磊;丁国栋;张佳音;任丽娜;安云;包岩峰;贺宇;魏宝;;林分结构可视化模型的原理及应用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1年03期
8 诸葛翔;利用航空照片了解林分结构推测水土保持机能[J];林业资源管理;1981年02期
9 姜孟霞;;森林公益性能与林分结构的关系[J];林业科技;1983年02期
10 陈玉琪;;甘肃省洮河林区云、冷杉林分结构实例[J];甘肃农大学报;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久同;;万佛山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技术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范建;近自然育林 人工与自然两个都不能少[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元莉华;林分结构调整 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丽艳;人工林接近自然原始状态[N];青岛日报;2010年
4 李志明 记者 强国峰;吴起县在林分结构调整中建设“绿色银行”[N];延安日报;2009年
5 ;竹笋优质丰产栽培技术[N];广东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蒋娴;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生长模拟可视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王云霓;六盘山南坡典型森林的水文影响及其坡面尺度效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刘帅;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分析及多目标智能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4 雷相东;东北过伐林区几种典型森林类型的物种和林分结构多样性及采伐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5 黄庆丰;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海龙;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定向调控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马友平;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生长量预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龚固堂;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孔雷;金沟岭林场三种林型最优林分结构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荣;间伐抚育对刺槐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分健康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连贺;秦岭南坡两种典型林分结构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邓强;林分结构分析与调整可视化模拟技术[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4 王志牧;怀化市鹤城区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范静;林分结构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功能组分与营养器官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刘建利;黄土高原防护林林分结构和经济林树体结构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武纪成;落叶松云冷杉林结构特征及调整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张晓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稳定林分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9 朱荣宗;突脉青冈天然林林分结构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刘畅;北京市八达岭林场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与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5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61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