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克服
本文选题:水稻 切入点:杂种不育 出处:《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已逐步发展成为水稻(Oryza sativa L.)超高产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其杂种F1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但是,普遍存在的杂种不育现象严重阻碍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研究分析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座Sa和S5的等位基因变异,利用功能标记筛选出不同基因型的品种,为杂交育种提供更多的种质来源。并通过聚合育种培育出华粳籼74广亲和系和不同粳稻背景的粳型亲籼系,克服了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杂种不育基因座S5的功能标记对来源各国及全国各地的144个品种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发掘出74个基因型为S5-i/S5-i的品种,62个基因型为S5-j/S5-j的品种,以及8个基因型为S5-n/S5-n的品种,为杂交育种提供了更多的种质来源。从华粳籼74单片段代换系文库中筛选出9个携带S5位点的单片段代换系,存在3种等位基因类型,其中携带S5-n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与携带S5-i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以及携带S5-j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杂交都能产生正常育性的后代,但携带S5-i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与携带S5-j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杂交的杂种F1由于携带S-j的配子败育而表现为半不育。2、利用杂种不育基因座Sa的功能标记分析供体亲本以及单片段代换系的基因型,发掘出14个携带SaM+SaF+(Sa-i)等位基因的品种,包括12个籼稻品种和2个粳稻品种,6个携带SaM-SaF-(Sa-j)等位基因的粳稻品种,6个单片段代换系全部携带Sa-i等位基因,没有携带Sa-n等位基因的材料。此外这些材料在Sa位点存在3种单倍型,其中H1为S-j等位基因,而H2和H3可能分别是具有不同分化度的S-i等位基因。3、F1花粉不育基因聚合系TISL-Dbc-Gde具有粳稻遗传背景及粳稻表型特征,是个粳型品系,并且与籼稻测交能产生具有正常花粉育性的杂种F1,但其小穗育性表现为半不育。随后将F1花粉不育基因聚合系TISL-Dbc-Gde分别与供体亲本中基因型为S5-n或S5-i的粳稻材料组配杂交,最终获得了8个粳型亲籼系。其中ICJL-T-W6、ICJL-T-W19、ICJL-T-W21、ICJL-T-W22、ICJL-T-W23、ICJL-T-W24和ICJL-T-W27这7个粳型亲籼系在花粉不育基因座Sb、Sc、Sd和Se携带S-i等位基因,在胚囊不育基因座S5携带S-n等位基因。粳型亲籼系ICJL-T-W7,在花粉不育基因座Sb、Sc、Sd和Se以及胚囊不育基因座S5都携带S-i等位基因。这8个粳型亲籼系具有粳稻的遗传背景,表现出对粳稻测验种不亲和,但对籼稻测验种具有亲和性,与籼稻测验种杂交产生的后代无论是花粉育性还是小穗育性都是正常的,有效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4、以华粳籼74单片段代换系文库作为平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携带Sc-n的单片段代换系(Sc-11,Sc-22和Sc-27)和携带S5-n的单片段代换系(S5-21,S5-23和S5-27),获得了9个华粳籼74广亲和系,该材料在5个杂种不育基因座S5、Sb、Sc、Sd和Se都携带S-n基因。与华粳籼74相比,华粳籼74广亲和系对籼稻和粳稻测验种具有更高的亲和性,与测验种杂交产生的后代无论是花粉育性还是小穗育性都是基本正常的,有效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本研究表明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主要受花粉不育基因座Sb、Sc、Sd和Se以及胚囊不育基因座S5控制。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聚合育种,将这4个花粉不育基因座的S-i等位基因和胚囊不育基因座S5的S5-n或S5-i等位基因聚合到粳稻品种中,获得了8个不同粳稻背景的粳型亲籼系,它们对籼稻高度亲和,有效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同时将2个不育基因座的S-n等位基因聚合到华粳籼74中,获得了9个在5个杂种不育基因座都携带S-n等位基因的华粳籼74广亲和系,它们对籼稻和粳稻都具有亲和性,同样有效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从而实现了籼粳亚种间强大的杂种优势的利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继平,吴跃进;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研究利用情况[J];安徽农学通报;1999年03期
2 宋兆建;杜超群;戴兵成;陈冬玲;陈建国;蔡得田;;两个强优势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生长习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3 ;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春优58[J];中国农村科技;2007年02期
4 邹江石;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与亚优2号[J];作物杂志;1990年03期
5 徐绍智;;浅述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利用[J];种子世界;1991年07期
6 陈广红;水稻籼粳亚种杂交育种研究现状[J];垦殖与稻作;2000年02期
7 李万昌;王永飞;马三梅;李景原;王太霞;;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广亲和基因与不育基因[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8 王雨辰;杜娟;曾亚文;杨树明;普晓英;;云南稻籼粳亚种间功能性成分含量差异[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年02期
9 潘启民,徐金邦,鲍继友,齐运田,李大绪;利用化学杀雄配制籼粳亚种间杂种的主要技术[J];杂交水稻;1989年S1期
10 徐大勇,朱庆森;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形态与遗传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徐大勇;朱庆森;潘启民;;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结实的遗传基础[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郭士伟;程艳军;高东迎;刘蔼民;;籼粳亚种间杂种亚优2号低温敏感不育的细胞机理[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柯蓓;许旭明;张受刚;郭玉春;韦新宇;黄姗;梁康迳;;一个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系谱的SSR分析[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余传元;赵志刚;陈平;江玲;翟虎渠;万建民;;利用CSSL群体研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的育性[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陈良碧;高建;;水稻籼粳亚种间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比较[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林荔辉;吴王丰;周元昌;吴为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育性的QTL定位研究[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杨杰;翟虎渠;王才林;仲维功;邹江石;池桥宏;万建民;;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QTL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再君;粱承邺;朱英国;;水稻品种的广亲和性与进化选择[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李艳萍;牛景;邹美智;牛芝霞;孙海波;;成果迅速转化的必要条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宦建新;实现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性突破[N];科技日报;2012年
2 记者 冯军;杂交水稻合作育种硕果累累[N];宁波日报;2009年
3 俞俭;我国分离出控制水稻杂种育性的广亲和基因[N];陕西科技报;2008年
4 崔丽 张欣;水稻单产再次飞跃“瓶颈”有望打破[N];粮油市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洁;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克服[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2 许旭明;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遗传基础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新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钟铮铮;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及进化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文鑫;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S9的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程艳军;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_1低温敏感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赵建亚;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6 尹超;籼粳亚种间与籼型品种间新组合齐穗至成熟期物质积累和茎秆抗折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7 吴王丰;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育性的QTL定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8 周建民;几个串联重复序列在籼粳亚种间的差异及与水稻籼粳分化关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9 冯芳君;SSR和InDel标记在水稻籼粳亚种分化与杂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5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70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