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赤峰市敖汉旗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15:11

  本文选题:土壤有机碳 切入点:尺度特征 出处:《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土壤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动态变化和储量的分布不仅对土地质量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显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普遍存在,随着精准农业的发展和科学利用土地的要求日益提升,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性也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准确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其时空变异特征并找到控制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不仅可以为当前碳源、碳汇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也对地区生态建设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敖汉旗0~10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层下影响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并对研究区进行多尺度采样,探寻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结合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分析30年前后敖汉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和时间尺度上影响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敖汉旗0~100cm不同土层内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总体上均表现为东北部偏低,逐渐向西南部升高的分布特征。其中,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南北差异明显,呈现条带状分布,并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20cm以下深度土壤有机碳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随机性因素所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降低,而地形、土壤等结构性因素成为导致深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0~10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3~20.71g kg-1,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富集在0~40cm深度的土壤中,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棕壤褐土栗钙土风沙土;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林地农地草地。(2)广义相加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在0~20cm 土层,植被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20~40cm 土层,植被、海拔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40~60cm 土层,坡度和海拔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60~100cm 土层,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3)在县域、中等区域和小流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随机性因素所引起的空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空间自相关距离逐渐缩小。不同研究尺度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关系也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尺度上土壤和植被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大,中等区域尺度上植被和海拔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大,而小流域尺度上海拔和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大。(4)1985年敖汉旗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经过30年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缩小;2014年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均比1985年显著升高。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的最主要驱动因素,2014年林地、农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较1985年分别提高了 6.97%、5.39%和12.12%;就土壤碳储量而言,2014年林地土壤碳储量是1985年的3.89倍,而农地和草地土壤碳储量分别降低了 19.79%和22.85%;敖汉旗总碳储量达到16.28× 106t,相比1985年增长了 3.17%。敖汉旗退耕还林还草、风沙治理以及荒山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长期大规模开展,使敖汉旗土地利用格局得到合理调配,各乡镇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总体上升,尤其是北部的风沙土区碳储量升高最为显著。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 2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峰,杨浩,蔡祖聪,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J];土壤学报;2001年04期

2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3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5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6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8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9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10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何亚婷;长期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吴旭东;沙漠化对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7 张志春;三江源地区高寒土壤有机碳赋存特性与气候及植被变化的联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贾御夫;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技术研究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9 李龙;赤峰市敖汉旗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10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05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705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b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