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
王红叶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利用热量资源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性天气。近年来黑龙江垦区高温低温天气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在水稻生产上需要通过综合调控措施来改善水稻生长发育的群体环境,减少产量损失。本文以建三江地区水稻生长中遭遇的高温或低温极端气候类型为例,通过对移栽密度、氮肥的诊断调控和水分的轻干湿交替灌溉等技术进行集成,建立适应当季气候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的综合栽培技术。本研究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有效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10℃积温界定气候类型,根据气象预测的不同气候类型进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管理及验证,并对此技术进行评估。本研究小区试验设置五个处理,CK(不施氮肥)、PF(农户常规管理)、RORM(区域优化高产高效技术)、CM-PRM (SPAD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和GS-PRM (GreenSeeker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主要结果如下: 1)建三江地区主栽11叶水稻品种生长发育至安全成熟所需有效积温为2305.1℃,其中有效分蘖期40天,平均7.7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750.4℃,日平均温度为18.8℃;长穗期30天,平均6.3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650.3℃,日平均温度为21.7℃;结实期需要45天,≥15℃有效积温为904.4℃,日平均温度为20.1℃。丰产年份单位有效穗数较多,有效分蘖期≥10℃的积温正常或略高,结实期≥15℃有效积温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灌浆充分,欠产年份则反之。 2)气候类型界定(11叶为例),以有效积温为主,日照时数、降雨量作为辅助因素,有效分蘖期≥10℃积温大于802.5℃可能遭受高温,≥10℃积温小于697.2℃可能会遭受低温;长穗期≥10℃积温大于704.4℃可能出现高温现象,≥10℃积温小于589.8℃则可能出现低温现象;结实期(45天)≥15℃积温小于813.5℃可能遭受低温,在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早熟品种,≥15℃积温大于1038.9℃,可能预示着结实期晚霜,在品种选择上可以选择产量较高的晚熟品种。因此,建三江地区生产上要以11叶水稻品种为主,高产创建田可选用产量高、后期灌浆快的12叶品种。 3)不同气候类型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前期高温中后期阴雨寡照与前期低温中期高温后期正常气候条件下,较正常气候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5.3%和5.5%,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0.3%和10.6%,与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技术差异不显著。在茎蘖动态方面,两种气候类型水稻高峰苗较正常气候略低,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在LAI方面,较正常气候最大叶面积分别降低了8.1%和4.0%,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0.4%和10.2%,较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分别提高了5.8%和4.3%。在物质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物质积累分别降低了25.0%和11.8%,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9.3%和7.9%。在氮素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分别降低了17.8%和2.1%,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10.6%和8.4%。在物质转运量方面,叶片物质表观输出率与转化率的差值远远大于茎鞘的差值,茎鞘的“源”与“库”之间的物质运转与转化比较通畅,而叶片较差,说明寒地水稻叶片中储存的干物质没有完全转化成水稻的产量,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能减小差值,能进一步协调叶片的“库”与“源”的关系。 4)不同气候类型下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可实现产量潜力的81.9—-89.3%,较农户常规管理提高了7.6—9.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较农户常规管理增加了2218-2991yuna/ha,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较农户常规管理在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提高了59.4%、79.1%和50.4%,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并降低倒伏风险,提高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碾米的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徽;肖俐;;同异分析方法在抗虫棉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2 高明超;杨伟光;;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3 张国发,丁艳锋;温光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04年01期
4 陈惠哲,朱德峰,杨仕华,张玉屏,林贤青;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异及增产潜力[J];中国稻米;2004年04期
5 耿立清,张凤鸣,许显滨,尹桂花,叶胜利,田英权,孟庆祥;低温冷害对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中国稻米;2004年05期
6 李丹;王建龙;陈光辉;;稻米营养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稻米;2007年02期
7 潘熙曙;胡定汉;李迎征;李儒庆;张建勋;;水稻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J];中国稻米;2007年06期
8 矫江;姜孝义;;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水稻高产原因和启示[J];中国稻米;2012年02期
9 彭显龙;于彩莲;;水分管理和氮素调控对寒地稻米品质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赵秀兰;;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自常;水稻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D];扬州大学;2012年
2 刘丽华;气温变化条件下寒地水稻生育界限期及产量品质稳定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年
3 王艳华;持续低温对沈阳地区水稻的影响及品种搭配决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传山;王永平;;勾股定理在水稻高产防倒栽培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2 周海燕;吴德敏;李彦;张英鹏;刘兆辉;江丽华;;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3 陈宗伦;张明洲;方结红;刘军;俞晓平;孙传兴;Christer Jansson;;农杆菌介导水稻sbeIIb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4 张立成;王忠华;;气象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5 游晴如;马宏敏;杨东;涂诗航;张水金;董瑞霞;黄庭旭;;水稻倒伏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6 徐成怀;程筱华;;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
7 郑建飞;;丽水市2004年以来气象灾害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8 余立祥;卞坡;吴跃进;余增亮;刘新海;蔡冬清;周莎莎;乔菊;吴林;;化肥“控失”对作物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9 乔菊;蔡冬清;姜疆;卞坡;吴跃进;余增亮;余立祥;刘星海;吴林;周莎莎;;控失剂对铵态氮溶出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10 赵小明;祖同琼;;庐江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全;;水稻耐热性研究进展[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肖新;杨露露;邓艳萍;赵言文;汪建飞;;水氮耦合对水稻田间氨挥发规律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德明;金坤;李志远;邓翔;;徐闻潭洪坑早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A];2012新型肥料创制关键技术与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爱英;高霞;任国玉;;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7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8 李树岩;马志红;;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9 冯庆合;付桂萍;吴世安;康红飙;;信阳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10 陈潇潇;彭华青;;气候变暖背景下无锡地区降水的变化[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春燕;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2 王润元;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0年
3 林荔辉;应用分子和常规技术通过籼粳交选育亲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罗新宁;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金文;基于水稻叶片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氮营养诊断[D];浙江大学;2010年
6 武深树;湖南省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治理意愿及其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灿;化学诱变对水稻诱变后代组织结构及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锦卫;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稻、油菜叶色—氮营养诊断机理与建模[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郑瑞丰;水稻广谱广亲恢种质R228的应用基础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郭营;小麦不同矿质营养处理下苗期、产量和籽粒性状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鸿媛;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亚艺;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苏伟;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庆路;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一般配合力相关性状QTL[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艾青;水稻耐高温遗传基础研究及基因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韩自行;不同氮肥处理对稻茬免耕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卫卫;耐高温水稻资源高温诱导表达蛋白鉴定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慧;土壤水分和灌溉水配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锋;腐植酸钾的研制及对食用型甘薯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翠玲;水肥耦合对草莓生长、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徽;肖俐;;同异分析方法在抗虫棉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2 汪寿康,汪更文,汪又佳;2003年水稻高温热害情况的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1期
3 蒋雨怀;中稻减产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1期
4 荣维国,王杨;水稻不同旱作条件下生长发育特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3期
5 吴爱珍;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6 陈庭甫;刘玲;岳伟;;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7 张丽华;史奎桥;刘景利;孟令久;;气候变化与气候事件对锦州农田生态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8 孙旭初;;一些秈稻品种的分蘖习性及其在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1983年02期
9 王守海;;灌浆期气候条件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10 王守海,李泽宫,吴李君;灌浆成熟期气候条件对早籼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国玉;;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现状与方向[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于梅;;全球气候变暖期黑龙江省气温变化之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冯妍;何彬方;;安徽省近50年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时空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昭纯 刘加海;[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刘加海 迟立君 韩信;[N];北大荒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维;适度土壤干旱对稻麦碳氮营养运转的调节作用及其机理[D];扬州大学;2003年
2 陈新红;土壤水分与氮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扬州大学;2004年
3 崔振岭;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刘立军;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D];扬州大学;2005年
5 丁艳锋;氮素营养调控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1997年
6 曹宁;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刘凯;脱落酸和乙烯对水稻与小麦籽粒灌浆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D];扬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秋香;粳稻稻米蛋白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金军;氮肥施用量施用期对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2年
3 李袆君;吉林省玉米低温冷害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李国生;氮素和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7年
5 王怡红;南方水稻垄作栽培高产形成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6 安杰;黑龙江垦区农业推广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0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3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