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无性系耐盐性评价及耐盐机理研究
【图文】:
图 2-1 白榆无性均高、增殖系数、高增长率在 NaCl 盐中生长量(通过 Duncan 多重比较,各指标均值上不同字母表示在 P<0.05 水平上差异性显著)Fig. 2-1 Growth of nine elm clones’ average of hight,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and height increase rateunder NaCl media(Means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0.05 according to Duncan’smultiple range test)在 NaCl 盐分含量 3‰盐培养基中,各白榆无性系大部分生长量高于对照处理,,尤其是 7 号、20 号白榆无性系在 NaCl 盐分含量 3‰和 5‰处理中长势明显高于其对照处理。2.2.1.2 混合盐胁迫对白榆无性系试管苗影响(1)混合盐对白榆无性系试管苗存活率影响经过 14 天的盐分(对照组盐分含量为 0‰,混合盐分别在 3‰、5‰、7‰、8‰、9‰盐分培养基)胁迫处理之后,各白榆无性系死亡率统计于表 2-5。22
图 2-1 白榆无性均高、增殖系数、高增长率在 NaCl 盐中生长量(通过 Duncan 多重比较,各指标均值上不同字母表示在 P<0.05 水平上差异性显著)Fig. 2-1 Growth of nine elm clones’ average of hight,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and height increase rateunder NaCl media(Means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0.05 according to Duncan’smultiple range test)在 NaCl 盐分含量 3‰盐培养基中,各白榆无性系大部分生长量高于对照处理,尤其是 7 号、20 号白榆无性系在 NaCl 盐分含量 3‰和 5‰处理中长势明显高于其对照处理。2.2.1.2 混合盐胁迫对白榆无性系试管苗影响(1)混合盐对白榆无性系试管苗存活率影响经过 14 天的盐分(对照组盐分含量为 0‰,混合盐分别在 3‰、5‰、7‰、8‰、9‰盐分培养基)胁迫处理之后,各白榆无性系死亡率统计于表 2-5。22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92.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隽;;西宁市文化宫古白榆复壮措施初探[J];青海农林科技;2007年01期
2 李发灵;;白榆天然下种更新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
3 ;白榆“打头修枝”长得又快又好[J];河北农业科技情报;1972年08期
4 ;白榆修枝抚育新方法[J];山西林业科技;1974年03期
5 ;白榆自然类型的调查报告[J];河北林业科技;1979年01期
6 白榆自然类型调查组;白榆自然类型调查研究报告(摘录)[J];林业科技资料;1979年01期
7 胡自强;白榆幼树修枝技术的初步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1980年01期
8 许永林;白榆秋季修枝[J];新农业;1981年18期
9 董天慈;白榆扦插育苗[J];林业科技通讯;1981年07期
10 马国骅;;三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白榆[J];宁夏农业科技;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铁章;;白榆优良无性系选测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2 高英旭;;困难立地条件不同施肥对白榆生长量影响的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顾万春;;白榆生态遗传的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4 ;白榆自花不育系—吉木萨尔Ⅰ、Ⅱ号的选育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5 张玉起;王福祥;胡连秋;;白榆选种方法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6 ;白榆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报告[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7 新乡地区白榆良种选育协作组;;白榆良种选育和示范推广的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8 ;白榆抗虫无性系选育简报[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9 马国烨;刘颖;张飞宇;;白榆地理种源的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10 马国骅;刘颖;张飞宇;;白榆种源选择的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梁海永 王连洲 刘炳响;白榆新品种——盐山1号[N];河北科技报;2014年
2 通讯员邢振江;玛纳斯县380年古白榆生机盎然[N];昌吉日报(汉);2011年
3 本报记者 周昆;经典品种升级也是创新[N];中国花卉报;2014年
4 记者 王海峰;变一季植树为三季植树[N];哈密报(汉);2006年
5 王宏图;悲悯与温情[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炳响;白榆耐盐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慕德宇;白榆无性系耐盐性评价及耐盐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兴;部分榆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及白榆辐射诱变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秦娟;黄土区白榆/刺槐混交林生长动态与生态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晓雅;白榆优良速生品种抗虫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庆贱;白榆家系苗期耐盐碱对比试验与优良家系选择[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刘炳响;白榆耐盐差异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德鹏;白榆优良无性系蒸腾耗水与生长量特性的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慧佳;水分胁迫下白榆幼苗的生理形态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小兰;不同水肥条件下白榆和女贞抗旱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丽丽;不同白榆无性系耐盐性差异比较[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8 时瑞亭;白刺优良无性快繁技术与白榆家系阻抗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永超;白榆对铅、镉吸收累积特性及光合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夏尚光;美国岩榆的引种育苗技术与耐盐耐旱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7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51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