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发育组织学及相关生理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发育组织学及相关生理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洲鲥学名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属鲱形总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西鲱属(Alosa),为经济和生态上非常重要的溯河产卵鱼类,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大西洋西岸,从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到弗罗里达北部的圣约翰斯河。美洲鲥肉质鲜嫩,丰腴肥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青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的绝迹,其作为候选种引入中国,目前,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技术日益成熟。本文运用组织学、生态学及生理学的分析方法,详细地阐述了美洲鲥早期组织器官、生长和摄食特性及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了美洲鲥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在孵化温度为21.0±0.5℃的条件下,美洲鲥受精卵经过大约71h15min大量孵化出膜。其胚胎发育阶段主要分为6个时期。受精卵第一次卵裂为径裂,将胚盘分为两个相等的分裂球,到第6次,径裂和纬裂同时进行。囊胚期具有明显的囊胚腔和卵黄合胞体。下包90%,脑原基、视囊和体节均出现。完全下包,神经胚和克氏囊形成。在器官分化期,心脏、消化管、眼、肾管和脑发生了不同的分化。初孵仔鱼具有一个大而均质的卵黄囊,上面布有明显的色素。2.本文应用组织学方法,对0-45日龄美洲鲥的早期器官发生进行了综合描述。根据营养物质的来源及外部形态的发育特征,将美洲鲥早期发育分为4个阶段:内源营养期(0-2日龄),混合营养期(3-5日龄),外源营养期Ⅰ阶段(6-26日龄)和外源营养期Ⅱ阶段(27-45日龄)。在阶段2早期(3日龄),美洲鲥仔鱼具备了初始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如口、肛门与外界相通、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的分化,肝胰脏的出现等。在阶段2和阶段3,随着丰富饵料的供应,美洲鲥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如咽齿、味蕾的出现,肠道的卷曲,胃的分化,胃腺的出现等。在第4日龄,心脏四个腔室分化形成。从3日龄到13日龄,随着膀胱相通,原始肾脏生长发育,肾小管的增生卷曲,美洲鲥的排泄能力得到了加强。初孵仔鱼可见明显的鳃原基,6日龄,假鳃出现:之后在阶段3,鳃丝和鳃小叶快速增加。鳔原基在2日龄可见,自9日龄开始充气,且体积随着美洲鲥的生长而增加。脾脏和胸腺分别在8日龄和12日龄出现。自阶段4开始,主要是器官组织结构在大小、数量上的增加和复杂程度的变化。3.应用生态学方法,对美洲鲥仔、稚鱼的生长及重要器官的异速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美洲鲥仔稚鱼阶段,感觉、摄食及运动相关器官均表现出了异速生长现象。在身体发育中,头长、头高、体高均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长则为负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口宽、吻长分别在24日龄和23日龄出现拐点,拐点前为正异速生长,拐点后均变为等速生长,眼径则整体表现为正异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尾鳍在24日龄出现拐点,拐点后变为等速生长,胸鳍则一直保持正异速生长。通过对美洲鲥鱼生长特性研究,发现有关感觉、摄食和运动等功能器官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因此,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特性,优化生长环境和投喂营养丰富的食物,确保其重要器官的优先发育,从而提高成活率。4.在水温(20.5±1.0)℃的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美洲鲥仔鱼在饥饿状态下的生长、形态、摄食不可逆点(PNR)及仔、稚鱼期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美洲鲥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摄食规律和特点。实验结果表明,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7.45±0.15)mm,体质量为(2.15±0.03)mg,卵黄囊体积为(5.99±0.13)mm3,第5日龄,仔鱼卵黄囊被完全吸收。对照组仔鱼全长及体质量随着卵黄囊的消耗、外源性营养的建立逐渐增加;饥饿组仔鱼自6日龄,全长及体质量开始呈现负增长,10日龄全部死亡。美洲鲥初孵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在3日龄,摄食率为46.67%,5日龄摄食率到达最大为89.29%,PNR发生在7-8日龄,综上,美洲鲥仔鱼最佳投喂时间应在2-3日龄。美洲鲥仔、稚鱼摄食节律研究表明,美洲鲥早期仔鱼(4日龄)一昼夜中摄食高峰出现在14:00,平均摄食量达到0.14mg;晚期仔鱼(17日龄)在10:00和14:00具有较高的摄食量,分别为0.92mg和1.36 mg:28日龄稚鱼在10:00、14:00和18:00三个时间段维持着较高的摄食量,摄食量分别为1.77 mg、2.45 mg和1.55 mg,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且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摄食高峰期逐渐延长。美洲鲥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20.08%(4日龄)、29.48%(17日龄)和12.41%(28日龄),可将其作为美洲鲥日投喂量的参考标准。5.对美洲鲥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活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胃蛋白酶外,所有分析的酶在初孵仔鱼均已出现。胰蛋白酶在14日龄达到最大值,然直缓慢降低一直到45日龄;淀粉酶活力从10日龄到16日龄,先增加再降低,在人工饲料添加之后,33日龄再次增加一直到实验结束。脂肪酶活力先增加再降低,之后又上升。胃蛋白酶在27日龄开始出现,之后一直增加。肠酶(碱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自12日龄到18日龄的增加,暗示了肠道的发育成熟;之后30日龄迅速增加,说明了美洲鲥消化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美洲鲥 组织学 生长 摄食 消化酶活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17.4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前言16-18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8-36
- 1.1 胚胎发育期18-19
- 1.2 仔鱼期19-28
- 1.2.1 鱼类视觉系统发生发育20
- 1.2.2 鱼类鳃的早期发生发育20-21
- 1.2.3 鱼类心脏的早期发生发育21
- 1.2.4 鱼类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21-23
- 1.2.5 鱼类免疫系统的发生发育23-27
- 1.2.6 其它组织器官的早期发生发育27-28
- 1.3 稚鱼期28-29
- 1.4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特性研究29-31
- 1.4.1 食物选择性29
- 1.4.2 摄食量及摄食率29-30
- 1.4.3 不可逆点(PNR)30
- 1.4.4 摄食节律30-31
- 1.5 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的发生31-35
- 1.5.1 胃蛋白酶的发生32
- 1.5.2 胰蛋白酶的发生32-33
- 1.5.3 淀粉酶的发生33-34
- 1.5.4 脂肪酶的发生34
- 1.5.5 碱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发生34-35
-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35-36
- 第二章 美洲鲥胚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36-51
- 2.1 材料与方法36-37
- 2.1.1 亲鱼培育36-37
- 2.1.2 胚胎样品采集及观察37
- 2.2 实验结果37-41
- 2.2.1 受精卵37
- 2.2.2 分裂期37-38
- 2.2.3 囊胚期38-39
- 2.2.4 原肠期39-40
- 2.2.5 器官分化期40
- 2.2.6 孵化期40-41
- 2.3 讨论41-51
- 第三章 美洲鲥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51-82
- 3.1 材料与方法51-52
- 3.1.1 亲鱼培育51
- 3.1.2 苗种培育及样品采集51-52
- 3.2 结果52-75
- 3.2.0 发育阶段划分52-55
- 3.2.1 内源营养55
- 3.2.2 消化道55-57
- 3.2.3 附属腺体57
- 3.2.4 心脏57-58
- 3.2.5 鳔58
- 3.2.6 鳃和假鳃58
- 3.2.7 眼58-61
- 3.2.8 肾脏和膀胱61
- 3.2.9 脾脏和胸腺61-62
- 3.2.10 内分泌组织62-75
- 3.3 讨论75-82
- 第四章 美洲鲥早期发育阶段生长特性研究82-90
- 4.1 材料与方法82-84
- 4.1.1 亲鱼和仔稚鱼培育82-83
- 4.1.2 实验方法83
- 4.1.3 数据处理83-84
- 4.2 结果84-87
- 4.2.1 生长特征84-87
- 4.3 讨论87-90
- 第五章 美洲鲥仔鱼不可逆点及仔、稚鱼摄食特性研究90-100
- 5.1 材料与方法91-92
- 5.1.1 亲鱼和仔稚鱼培育91
- 5.1.2 实验方法91-92
- 5.1.3 数据处理92
- 5.2 结果92-97
- 5.2.1 对照组和饥饿组仔鱼的生长及变化92-94
- 5.2.2 初次摄食率及不可逆点(PNR)94-95
- 5.2.3 美洲鲥仔、稚鱼的摄食节律95
- 5.2.4 美洲鲥仔、稚鱼饱食、消化时间及其日摄食情况95-97
- 5.3 讨论97-100
- 5.3.1 饥饿对美洲鲥仔鱼形态、生长的影响97
- 5.3.2 美洲鲥仔鱼的不可逆点97-98
- 5.3.3 美洲鲥仔、稚鱼的摄食特性98-100
- 第六章 美洲鲥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100-109
- 6.1 材料与方法100-102
- 6.1.1 亲鱼和仔稚鱼培育100
- 6.1.2 样品采集及粗酶液的制备100-101
- 6.1.3 酶活力测定方法101-102
- 6.1.4 数据分析102
- 6.2 结果102-105
- 6.3 讨论105-109
- 参考文献109-132
- 致谢132-133
- 个人简历133-134
- 博士期间撰写的文章1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芳,费j,叶昌媛;蓝尾蝾螈早期发育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84年06期
2 曹长荪;红鳙鱼早期发育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84年02期
3 董敏;参与心脏早期发育的蛋白质[J];自然杂志;1991年07期
4 毛挊廷;;q!尾两栖类up种交配的研究(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年01期
5 张伟新,李世栋;青石斑鱼的人工孵化和早期发育[J];海洋科学;1988年01期
6 丁建发;大树蛙早期发育的初步观察[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凤瀛;吴宝铃;;对于“海星卵和海胆卵的人工受精及其早期发育的观察方法”一文的意见[J];生物学通报;1958年10期
8 熊玉宇;乔晔;刘焕章;谭德清;;犁头鳅早期发育[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3期
9 张进荣;马晶晶;;表观遗传修饰对转基因和克隆胚早期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牛业科学;2009年03期
10 武兆发;;海星卵和海胆卵的人工受精及其早期发育的观察方法[J];生物学通报;195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倩菁;吴芝莉;王逸宏;李逸平;;哺乳动物早期发育中的阻滞现象与母型合子型转换[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孙雅娟;金星明;;实施贫困地区关注儿童的早期发育[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俊华;姚俊杰;冯亚楠;蒋左玉;熊铧龙;;瓯江彩鲤早期发育过程中磷酸酶活性及间甲酚对其活性的影响[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李高岩;张春光;;马口鱼早期发育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张玉超;晏向华;王福O
本文编号:256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5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