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外源锌对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中锌扩散—迁移转化—作物吸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8 02:25
【摘要】:小麦作为北方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主产区土壤属于石灰性土壤,DTPA-Zn含量较低(0.5~1.0 mg·kg-1)。因此,该区小麦籽粒Zn含量普遍偏低(20~30 mg·kg-1),难以满足该区人群对微量元素锌营养的需求,很容易引发以缺锌症状为主的健康问题。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进而解决人体缺锌问题最直接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将外源锌肥施入土壤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而前期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将锌肥(ZnSO_4)施入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并未显著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那么土施或叶面喷施螯合态锌肥或利用集中施锌方式是否能增加小麦籽粒Zn含量?同时探讨了石灰性土壤中外源锌(ZnSO_4)的迁移转化及其对该区土壤锌肥的提高效果,从而对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地区的锌肥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该区小麦籽粒Zn含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螯合态锌肥施入潜在石灰性土壤对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研究较少,且对其在该类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在潜在缺锌土壤上进行了1个室内模拟试验、2个温室盆栽试验和2个连续两年冬小麦田间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ZnSO_4土施(15 kg Zn·hm-2,播种前一次性施入土壤耕层)和喷施(1.5 kg Zn·hm-2,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分3次喷施)对五种基因型小麦的籽粒Zn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ZnSO_4显著增加了土壤DTPA-Zn含量,提高幅度为174%,而其对小麦籽粒Zn含量影响效果不明显;叶面喷施ZnSO_4显著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提高幅度可达61%,锌生物有效性提高幅度为36%。小麦籽粒植酸含量主要受环境因素和基因型的影响。在潜在缺锌的石灰性土壤上,与土施锌肥相比,叶面喷锌显著提高小麦籽粒Zn营养品质。2.ZnSO_4(20 mg Zn·kg-1土)和Zn-EDTA(4 mg Zn·kg-1土)施入半扩散池(5-mm和1-mm间隙模拟均施和条施这两种施锌方式,在5、10、30 d利用冷冻切割技术破坏性取样)模拟锌在土壤迁移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将外源锌肥施入1-mm间隙较5-mm间隙中显著增加了锌在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中的萃取率和扩散速率;Zn-EDTA扩散距离大于ZnSO_4。在此模拟试验基础上进行均施和条施ZnSO_4(20 mg Zn·kg-1土)和Zn-EDTA(4 mg Zn·kg-1土)对小麦籽粒Zn营养品质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均施(ZnSO_4和Zn-EDTA)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Zn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条施ZnSO_4对小麦籽粒Zn营养品质影响效果不明显。均施或条施Zn-EDTA较ZnSO_4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Zn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3.监测均施和条施ZnSO_4(20 mg Zn·kg-1土)和Zn-EDTA(4 mg Zn·kg-1土)对小麦收获后土壤中锌形态转化影响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条施和均施zn-edta提高了土壤中交换态锌(ex-zn)、碳酸盐结合态锌(carb-zn)和松结有机态zn(lom-zn)含量,且条施zn-edta处理施锌区域和非施锌区域土壤中的ex-zn和lom-zn含量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条施和均施zn-edta处理ex-zn和lom-zn对土壤有效锌贡献最大;条施znso4处理氧化锰结合态锌(oxmn-zn)对土壤有效锌贡献最大;均施znso4处理紧结有机态锌(tom-zn)对土壤有效锌贡献最大。因此,zn-edta能保持较高水平的活性锌形态(如ex-zn和lom-zn),从而具有较高的锌肥效。4.不同施用量znso4(10和20mg·kg-1土)和zn-edta(4、10和20mg·kg-1土)均施和条施处理下对提高小麦籽粒zn营养品质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均施znso4、均施zn-edta和条施zn-edta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zn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小麦籽粒zn含量随zn-edta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条施和均施处理差异不显著。施用zn-edta较znso4显著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条施znso4处理降低了znso4肥效。锌每日摄入量仍3mg。较高的植酸含量及[植酸]/[zn]比值是导致生物有效性较低的最主要原因,为满足人体对锌营养需求,小麦籽粒中植酸含量仍需降低。5.土施(均施和条施)znso4(20kgzn·hm-2)和zn-edta(2kgzn·hm-2)和喷施对小麦籽粒zn营养品质影响的连续两季田间试验。土施锌肥对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效果不明显,在土施znso4(均施和条施)基础上叶面喷施znso4则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zn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提高幅度分别为67.2%和48.4%;降低了植酸含量和[植酸]/[锌]摩尔比,降低幅度分别为67.3%和41.9%。在土施zn-edta基础上叶面喷zn-edta对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的效果不显著,提高幅度为12.0%,降低了[植酸]/[锌]摩尔比,降低幅度为14.8%,锌的生物有效性提高幅度为18.1%。土施锌肥处理下,均施锌肥对提高小麦籽粒zn营养品质效果优于条施锌肥处理;znso4对提高小麦籽粒zn营养品质效果优于zn-edta。6.监测均施和条施znso4(20kgzn·hm-2)和zn-edta(2kgzn·hm-2)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内小麦种植株间和行间土壤各形态zn含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有效锌的相关性的连续两季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条施锌肥(znso4和zn-edta)显著提高了株间土壤有效锌及各组分zn含量,土壤各组分zn含量大小顺序为lom-zncarb-zntom-znoxmn-znex-zn。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条施znso4和zn-edta显著提高了小麦株间和行间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为均施处理的1.77和1.69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dtpa-zn与土壤ex-zn、lom-zn和carb-zn均具有正相关关系。与空白对照相比,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zn-edta显著提高了土壤中ex-zn含量,条施锌肥的增加效果优于均施锌肥。基于以上试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将锌肥直接施入土壤中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效锌(dtpa-zn)含量,但对小麦籽粒zn含量提高幅度有限,高量zn-edta施入土壤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Zn生物有效性;叶面喷施ZnSO_4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Zn生物有效性,叶面喷施Zn-EDTA对提高小麦籽粒Zn生物有效性效果不明显。(2)Zn-EDTA施入土壤,具有较高的扩散速率,保持较高的活性锌(Ex-Zn和LOM-Zn)含量,Ex-Zn、LOM-Zn和Carb-Zn对土壤有效锌影响显著,较ZnSO_4具有较高的锌肥肥效。(3)与均施ZnSO_4相比,条施ZnSO_4,锌肥主要集中在施锌区域,降低了锌肥与小麦根系接触,OxMn-Zn对土壤有效锌影响效果最大,锌肥肥效较低。综上,在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地区适量施Zn-EDTA和叶面喷施ZnSO_4是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有效措施,调节和保持较高的活性锌形态(Ex-Zn和LOM-Zn)可改善人体Zn缺乏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S158.3
【图文】:

半扩散


土壤自动风干后去除杂质,研磨璃垂直放入一塑料盒(长×宽×高为:20 ×10 ×盒分为两等份,该设备称之为半扩散池。将供同时在玻璃所分间隔内加入 ZnSO4(20 mg Zn 玻璃轻轻抽出(图 3-1A)。塑料盒内土壤容重控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 80%。1 mm 间隔锌浓度度相对较低,模拟均匀施锌。加入土壤前,在,用盖子盖住扩散池,周围缝隙用凡士林和胶日光温室中培养,光照时间为 16 h/d。待培养 ,迅速放入冰柜中冷冻 4 h,将扩散池中土体右两边切割成 18 等份,施肥点为中间份,切割Zn fertilizer1 or 5 mm

施锌,锌源,盆栽试验,方式


该培养试验设置 5 个处理:均匀施 ZnSO4(22.6% Zn)(M- ZnSO4)、条施 Zn- ZnSO4)、均匀施 Zn-EDTA(14% Zn,瑞士汽巴公司)(M-Zn-EDTA)、条施 Zn-E-Zn-EDTA)、对照(不施锌肥)(Control)(图 3-1B)。每个施锌处理设置 6 个盆 4 盆种植小麦,另外两盆不种小麦。ZnSO4·7H2O 和 Zn-EDTA 施用量分别为 20kg-1和4 mg Zn kg-1土。均匀施锌处理是指将含有20 mg Zn的ZnSO4·7H2O 或含有 4的 Zn-EDTA 与 5.5 kg 风干土混合均匀,然后装盆。条施锌肥处理是将 5.5 kg 风入塑料盆中,随后取出长×宽×厚:15 × 2 × 3 cm 厚的 4 个土体,将含有 5 mg ZO4·7H2O 或者含有 1 mg Zn 的 Zn-EDTA 与每个土体分别混合,最后将土体放入,在该施锌土体部位种植小麦。待小麦出苗后,每盆保留 10 株小麦幼苗,将机摆放在日光温室中。生长期内每周浇 1 L 去离子水使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持80%左右。生长 8 个月后,用不锈钢剪刀将小麦植株地上部分剪去,分别用自来水和去离,放入 70oC 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将小麦植株分为籽粒和秸秆,粉碎待用。在Zn 处理中,将整塑料盆中土壤混合均匀,采集土样。条施 Zn 处理中,土样分别施锌区土壤和非施锌区土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改兰,郭X梅,黄学芳;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活化效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郜春花,王岗,董云中,焦晓燕,张乃明;石灰性土壤中解磷优势菌的筛选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3 张英利;许安民;尚浩博;;石灰性土壤对氮肥吸持力测定的实验方法改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年03期

4 张英利;许安民;尚浩博;;石灰性土壤对氮肥吸持力实验方法改进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5 买文选;田霄鸿;李生秀;;石灰性土壤小麦缺锌矫正及锌营养品质改善的途径[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年11期

6 金亮;周健民;王火焰;陈小琴;杜昌文;;石灰性土壤肥际磷酸二铵的转化与肥料磷的迁移[J];磷肥与复肥;2008年05期

7 刘世亮;刘忠珍;刘芳;化党领;介晓磊;孟庆香;;石灰性土壤中磷锌对小麦生长及锌吸收分配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8 化党领;余长坤;介晓磊;刘芳;刘世亮;;不同肥力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J];环境化学;2009年01期

9 陆欣春;田霄鸿;杨习文;买文选;保琼莉;赵爱青;;氮锌配施对石灰性土壤锌形态及肥效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年06期

10 叶壮;褚贵新;胡云才;谭崇文;;磷肥形态和施用方式对石灰性土壤磷有效性和移动性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亚娟;陈博;杨翠红;邱慧珍;;磷矿粉的活化及其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熊又升;陈明亮;吕国安;喻永熹;邓波儿;熊桂云;巴瑞先;乔艳;;石灰性土壤中三种化学氮肥的形态转化及迁移[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樊文华;刘素萍;;钴对番茄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董燕婕;蔡苗;梁斌;周建斌;;外加碳酸盐对石灰性土壤密闭培养过程中CO_2释放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庆仁;李继云;李振声;;磷高效小麦基因型对不同磷肥后效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景贵;施用含氯复混肥注意啥[N];吉林农村报;2009年

2 张瑛;果树硼毒害应急措施[N];山西科技报;2004年

3 高俊杨 弭云禄;肥料的种类及其施用(七)[N];河南科技报;2008年

4 ;设施番茄要控氮和磷[N];农资导报;2013年

5 龙飞;番茄普遍需“减肥”[N];农资导报;2013年

6 中化农大研究中心 供稿;秸秆还田应注意什么[N];新农村商报;2009年

7 谭键;盆竹矮化四法[N];中国花卉报;2003年

8 龙飞;萝卜需调整施肥比例[N];农资导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付朋;长期施磷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其有效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2 赵爱青;外源锌对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中锌扩散—迁移转化—作物吸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金鑫;新疆石灰性土壤锌有效性及棉花对锌肥的响应[D];石河子大学;2013年

4 刘强;石灰性土壤条件下冷季型观赏草坪营养调控及其生长响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5 徐海;旱地农田土壤营养协调疲劳症及其发生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莹;酸性土壤调理剂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磷转化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闫波;石灰性土壤上日光温室番茄缺镁机理及镁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忠珍;石灰性土壤中磷与重金属(锌、镉)交互作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侯宪文;几种调理剂对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活化及作物影响的初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5 叶壮;滴灌条件下液体磷源在石灰性土壤的有效性及磷肥高效利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国春慧;不同施锌方式和锌源对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锌组分及其肥效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素萍;石灰性土壤中钴的形态变化和钴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8 姚晓芹;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果和生物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9 赵文艳;日光温室栽培下石灰性土壤镁素生物有效性降低的因素及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世亮;不同磷源在石灰性土壤作物根际的形态转化与有效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806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806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0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