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评价
发布时间:2021-07-08 16:26
植被与土壤恢复力是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可为退化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水土保持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安塞县为研究区域,以退耕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文献资料与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木桶”定律,研究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特征,构建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测度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探索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及其限制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1999年退耕的撂荒地植被、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疏林地林下植被类型以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群落为主,处于群落演替中、后期;1999年退耕的刺槐林地林下植被以演替前、中期的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长芒草(Stipa bungeana)、赖草(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s)、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群落为主,与撂...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土壤恢复力与土壤质量概念的关系图(Seyboldetal.1999)
同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力,指出铜元素的添加将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力,然而,在铜元素污染情况下形成的耐受性群落则具有较高的恢复力。对于黄土高原而言,目前关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研究已有报道(王俊等 2008;温腾飞等 2018;汪兴玉 2008;张影 2017),针对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植被与土壤恢复力的研究仅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例如,韩新辉等(2008)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干扰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态退化机理,提出了生态退化和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图 1-3),为恢复力的评价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的恢复力缺乏深入的研究。
图 1-3 黄土高原生态退化形成与林草工程治理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 (韩新辉等 2008)igure 1-3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triggering factor- ecological response model of fores(grass) engineering in Loess Plateau:X、Y′、Y″分别为生态系统主导力、环境与恶性触发因子亲和力临界值、主导力回复阈值;A1、A2、A3 分别林开荒恶性触发因子,降雨、干旱、放牧等恶性触发因子,生态治理良性触发因子;B1、B2、B3 分别为未恶性生态系统、恶性触发响应生态系统、良性触发响应系统;C1、C2 分别为恶性触发未响应态、恶性触发响应态;D2、D3 分别为良性触发响应态、良性触发未响应态、恶性触发态;E 为不同干扰态下生态环境的从优(上)到劣(响应趋势。 X, Y′ and Y″ indicate dominant force of ecosystem, threshold of appetency between environment alignant trigger factor, and threshold of dominant force to restore original condition, respectively; A1, A2 and A3 indicisafforestation malignant trigger factor, malignant trigger factor such as rainfall, drought and grazing, and benign trigctor of ecological control, respectively; B1, B2 and B3 indicate not malignant triggering ecosystem, responding ecosysf malignant trigger, and responding ecosystem of benign trigger, respectively; C1and C2 indicate not responding statealignant trigger and responding state of malignant trigger, respectively; D1, D2 and D3 indicate responding state of benigger, not responding state of benign trigger, and malignant triggering state, respectively; E indicate responding trendosystem in different inte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铁杆蒿与白羊草枯落物覆盖量对黄土坡面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J]. 李兆松,王兵,汪建芳,王忠禹.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7)
[2]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引发区域气温下降[J]. 苟娇娇,王飞,金凯,董强. 生态学报. 2018(11)
[3]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生态生理机制[J]. 韦景树,李宗善,冯晓玙,张园,陈维梁,伍星,焦磊,王晓春.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7)
[4]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户生计恢复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榆中县为例[J]. 温腾飞,石育中,杨新军,王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5)
[5]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柠条林地土壤干燥化效应[J]. 梁海斌,史建伟,李宗善,牛俊杰.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6]不同恢复类型植被细根分布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耦合关系[J]. 吕渡,杨亚辉,赵文慧,雷斯越,张晓萍. 生态学报. 2018(11)
[7]半干旱黄土区坡面尺度柠条生长状况及影响要素分析[J]. 王子婷,杨磊,蔡国军,莫保儒,柴春山,戚建莉,张洋东. 生态学报. 2017(23)
[8]黄土高原不同草地类型对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黄泽,田福平,刘玉,张静鸽,苗海涛,武高林. 草业学报. 2017(11)
[9]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进展[J]. 张琪琳,王占礼,王栋栋,刘俊娥. 地球科学进展. 2017(10)
[10]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测量方法综述[J]. 周晓芳. 生态学报. 2017(12)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辽东栎枯落物分解的微生物作用机制[D]. 曾全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测度与调控研究[D]. 杨永均.中国矿业大学 2017
[3]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群落演化特征及稳定性综合评价[D]. 康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4]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及其群落特征研究[D]. 寇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5]陕北黄土区坡面产流条件及林草改土效应研究[D]. 艾宁.北京林业大学 2016
[6]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种子生活史策略及种子补播恢复研究[D]. 王东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7]延河流域植被与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 王志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4
[8]黄土丘陵沟壑区优势植物对不同侵蚀环境的适应研究[D]. 杜华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9]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更新的种源限制因素研究[D]. 王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10]黄土高原土壤种子库与植被恢复研究[D]. 赵凌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植被恢复特征[D]. 刘姝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黄土坡面降雨侵蚀养分流失特征及调控措施研究[D]. 杨婷.西安理工大学 2017
[3]冰雪冻灾干扰下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定量评价[D]. 李丽.西安科技大学 2017
[4]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与植被恢复互动效应研究[D]. 冉宜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5]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和柠条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D]. 赵晓单.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7
[6]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坡向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程光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7]黄土区典型草被生长过程中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覃淼.陕西师范大学 2016
[8]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草地沟头溯源侵蚀及形态演化特征[D]. 郭明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9]模拟增温和刈割强度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恢复力的影响[D]. 裴九英.兰州大学 2016
[10]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 孙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71922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土壤恢复力与土壤质量概念的关系图(Seyboldetal.1999)
同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力,指出铜元素的添加将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力,然而,在铜元素污染情况下形成的耐受性群落则具有较高的恢复力。对于黄土高原而言,目前关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研究已有报道(王俊等 2008;温腾飞等 2018;汪兴玉 2008;张影 2017),针对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植被与土壤恢复力的研究仅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例如,韩新辉等(2008)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干扰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态退化机理,提出了生态退化和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图 1-3),为恢复力的评价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的恢复力缺乏深入的研究。
图 1-3 黄土高原生态退化形成与林草工程治理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 (韩新辉等 2008)igure 1-3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triggering factor- ecological response model of fores(grass) engineering in Loess Plateau:X、Y′、Y″分别为生态系统主导力、环境与恶性触发因子亲和力临界值、主导力回复阈值;A1、A2、A3 分别林开荒恶性触发因子,降雨、干旱、放牧等恶性触发因子,生态治理良性触发因子;B1、B2、B3 分别为未恶性生态系统、恶性触发响应生态系统、良性触发响应系统;C1、C2 分别为恶性触发未响应态、恶性触发响应态;D2、D3 分别为良性触发响应态、良性触发未响应态、恶性触发态;E 为不同干扰态下生态环境的从优(上)到劣(响应趋势。 X, Y′ and Y″ indicate dominant force of ecosystem, threshold of appetency between environment alignant trigger factor, and threshold of dominant force to restore original condition, respectively; A1, A2 and A3 indicisafforestation malignant trigger factor, malignant trigger factor such as rainfall, drought and grazing, and benign trigctor of ecological control, respectively; B1, B2 and B3 indicate not malignant triggering ecosystem, responding ecosysf malignant trigger, and responding ecosystem of benign trigger, respectively; C1and C2 indicate not responding statealignant trigger and responding state of malignant trigger, respectively; D1, D2 and D3 indicate responding state of benigger, not responding state of benign trigger, and malignant triggering state, respectively; E indicate responding trendosystem in different inte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铁杆蒿与白羊草枯落物覆盖量对黄土坡面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J]. 李兆松,王兵,汪建芳,王忠禹.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7)
[2]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引发区域气温下降[J]. 苟娇娇,王飞,金凯,董强. 生态学报. 2018(11)
[3]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衰退的生态生理机制[J]. 韦景树,李宗善,冯晓玙,张园,陈维梁,伍星,焦磊,王晓春.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7)
[4]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户生计恢复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榆中县为例[J]. 温腾飞,石育中,杨新军,王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5)
[5]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柠条林地土壤干燥化效应[J]. 梁海斌,史建伟,李宗善,牛俊杰.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6]不同恢复类型植被细根分布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耦合关系[J]. 吕渡,杨亚辉,赵文慧,雷斯越,张晓萍. 生态学报. 2018(11)
[7]半干旱黄土区坡面尺度柠条生长状况及影响要素分析[J]. 王子婷,杨磊,蔡国军,莫保儒,柴春山,戚建莉,张洋东. 生态学报. 2017(23)
[8]黄土高原不同草地类型对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黄泽,田福平,刘玉,张静鸽,苗海涛,武高林. 草业学报. 2017(11)
[9]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进展[J]. 张琪琳,王占礼,王栋栋,刘俊娥. 地球科学进展. 2017(10)
[10]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测量方法综述[J]. 周晓芳. 生态学报. 2017(12)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辽东栎枯落物分解的微生物作用机制[D]. 曾全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测度与调控研究[D]. 杨永均.中国矿业大学 2017
[3]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群落演化特征及稳定性综合评价[D]. 康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4]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及其群落特征研究[D]. 寇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5]陕北黄土区坡面产流条件及林草改土效应研究[D]. 艾宁.北京林业大学 2016
[6]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种子生活史策略及种子补播恢复研究[D]. 王东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7]延河流域植被与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 王志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4
[8]黄土丘陵沟壑区优势植物对不同侵蚀环境的适应研究[D]. 杜华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9]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更新的种源限制因素研究[D]. 王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10]黄土高原土壤种子库与植被恢复研究[D]. 赵凌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植被恢复特征[D]. 刘姝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黄土坡面降雨侵蚀养分流失特征及调控措施研究[D]. 杨婷.西安理工大学 2017
[3]冰雪冻灾干扰下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定量评价[D]. 李丽.西安科技大学 2017
[4]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与植被恢复互动效应研究[D]. 冉宜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5]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和柠条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D]. 赵晓单.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7
[6]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坡向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程光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7]黄土区典型草被生长过程中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覃淼.陕西师范大学 2016
[8]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草地沟头溯源侵蚀及形态演化特征[D]. 郭明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9]模拟增温和刈割强度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恢复力的影响[D]. 裴九英.兰州大学 2016
[10]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 孙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71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27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