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管理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21:13
为探明不同管理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依托设置于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耕作措施、生物质炭不同添加水平以及氮素不同添加水平三种土壤管理措施试验,通过分析耕作、秸秆添加、氮素添加水平、生物质炭添加水平等管理模式以及土壤有机碳、土壤碳组分、土壤全量和有效养分(氮、磷)、微生物量碳氮磷、生态酶活性对土壤碳氮磷、微生物量碳氮磷、生态酶活性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以揭示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土壤碳氮磷、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生态酶活性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该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适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提升土壤肥力的土壤管理措施的筛选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管理措施的响应方式不同。(1)耕作管理模式下,添加秸秆对土壤和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以及生态酶活性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提升效应最高。(2)生物质炭添加处理下,在0-20cm土层,B50水平下土壤C:N、C:P最高;B30水平对土壤微生物量、生态酶活性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提升效果最优。(3)氮素不同添加水平下,N0水平下...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微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间的关系
P 的有效性成反比。当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受到 P 的限酸酶的投资,从而降低 C:P 和 N:P 酶活性比。Olander 和多生态系统中,N 有效性的降低可以促进 N 分解酶(如的升高,而 N 有效性的升高则将抑制 N 分解酶的活性,解酶的投入。徐丽丽等[63]研究发现施用猪粪可以显著增、LAP 活性,提高土壤中 C:N、βG:AP,降低 βG:(NAG制 AP 活性的趋势,可提高土壤 βG:AP 和(NAG + LAP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 βG、NAG、LAP、AP 四种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王冰冰等[25]研究发现土壤 C:N 与 βG:(NA著相关性,土壤 C:P 比与 βG:AP 仅呈弱的正相关关系, 酶活性比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究土壤养分有效性,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均具有重要意义。3.1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3.1.1 土壤有机碳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如图 3-1 所示。由图 3-1 可知在 2016 和 2017 年,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在 0-40cm 各土层,各处理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5%)。在 0-20cm 各土层,均以 NTS 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T 处理的最低;在 0-10cm 各土层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按其高低排序均为 NTS>TS>NT>T,而在 10-20cm 土层则为 NTS≥TS>NT>T。在 20-40cm 土层,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按其高低排序则为 TS≥NTS>NT≥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J]. 武均,蔡立群,张仁陟,齐鹏,张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5)
[2]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 王传杰,王齐齐,徐虎,高洪军,朱平,徐明岗,张文菊. 生态学报. 2018(11)
[3]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武均,蔡立群,张仁陟,齐鹏,张军,Yeboah STEPHEN.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3)
[4]黄土丘陵区植被与地形特征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王宝荣,杨佳佳,安韶山,张海鑫,白雪娟.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5]中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林永静,武梦娟,卢同平,张文翔,牛洁. 生物学杂志. 2018(02)
[6]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芮绍云,袁颖红,周际海,刘贵军,张文锋,李丽,黄欠如,成艳红.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7]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春小麦产量及其C︰N︰P的影响[J]. 南学军,蔡立群,武均,刘小宁,高志强,Stephen Yeboah,张仁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8)
[8]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曾全超,李鑫,董扬红,安韶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16(11)
[9]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总磷及组分的影响[J]. 许艳,张仁陟,张冰桥,程睿芳,武均.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10]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何玉亭,王昌全,沈杰,李斌,李冰,陈林,潘兴兵.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2)
博士论文
[1]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生物肥力评价[D]. 臧逸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在黑土有机碳固定中的作用研究[D]. 孙冰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
[3]氮素用量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D]. 王楠.吉林农业大学 2015
[4]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地膜覆盖下土壤磷素转化、有机质矿化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 胡斌.兰州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结构性特征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刘小宁.甘肃农业大学 2017
[2]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 宋敏.甘肃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28553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微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间的关系
P 的有效性成反比。当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受到 P 的限酸酶的投资,从而降低 C:P 和 N:P 酶活性比。Olander 和多生态系统中,N 有效性的降低可以促进 N 分解酶(如的升高,而 N 有效性的升高则将抑制 N 分解酶的活性,解酶的投入。徐丽丽等[63]研究发现施用猪粪可以显著增、LAP 活性,提高土壤中 C:N、βG:AP,降低 βG:(NAG制 AP 活性的趋势,可提高土壤 βG:AP 和(NAG + LAP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 βG、NAG、LAP、AP 四种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王冰冰等[25]研究发现土壤 C:N 与 βG:(NA著相关性,土壤 C:P 比与 βG:AP 仅呈弱的正相关关系, 酶活性比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究土壤养分有效性,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均具有重要意义。3.1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3.1.1 土壤有机碳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如图 3-1 所示。由图 3-1 可知在 2016 和 2017 年,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在 0-40cm 各土层,各处理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5%)。在 0-20cm 各土层,均以 NTS 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T 处理的最低;在 0-10cm 各土层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按其高低排序均为 NTS>TS>NT>T,而在 10-20cm 土层则为 NTS≥TS>NT>T。在 20-40cm 土层,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按其高低排序则为 TS≥NTS>NT≥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J]. 武均,蔡立群,张仁陟,齐鹏,张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5)
[2]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 王传杰,王齐齐,徐虎,高洪军,朱平,徐明岗,张文菊. 生态学报. 2018(11)
[3]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武均,蔡立群,张仁陟,齐鹏,张军,Yeboah STEPHEN.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3)
[4]黄土丘陵区植被与地形特征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王宝荣,杨佳佳,安韶山,张海鑫,白雪娟.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5]中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林永静,武梦娟,卢同平,张文翔,牛洁. 生物学杂志. 2018(02)
[6]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芮绍云,袁颖红,周际海,刘贵军,张文锋,李丽,黄欠如,成艳红.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7]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春小麦产量及其C︰N︰P的影响[J]. 南学军,蔡立群,武均,刘小宁,高志强,Stephen Yeboah,张仁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8)
[8]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曾全超,李鑫,董扬红,安韶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16(11)
[9]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总磷及组分的影响[J]. 许艳,张仁陟,张冰桥,程睿芳,武均.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10]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何玉亭,王昌全,沈杰,李斌,李冰,陈林,潘兴兵.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2)
博士论文
[1]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生物肥力评价[D]. 臧逸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在黑土有机碳固定中的作用研究[D]. 孙冰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
[3]氮素用量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D]. 王楠.吉林农业大学 2015
[4]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地膜覆盖下土壤磷素转化、有机质矿化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 胡斌.兰州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结构性特征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刘小宁.甘肃农业大学 2017
[2]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 宋敏.甘肃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28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32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