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口蹄疫病病毒多表位免疫原和表位嵌合病毒样颗粒研制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11-05 02:26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感染偶蹄类动物的急性、烈性、传染性病毒疾病,感染包括牛,猪,羊家畜和其它许多野生动物物种。如果一个正常无口蹄疫的国家暴发和流行口蹄疫,感染动物的生产力将严重下降,甚至被扑杀,同时由于疫区封锁和动物产品贸易的限制,将会个该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的政治影响。目前防止口蹄疫传播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限制动物的活动,屠宰患病动物和与患病动物密切接触病的动物,以及在一些流行地区定期对动物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对发达国家来说,上述三个措施基本都可以做到,但对那些经济实力差、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完全扑杀感染动物和密切接触动物是不现实的,疫苗免疫仍然是这些国家控制和预防口蹄疫发生的主要手段。我国根据实际国情,目前实行积极预防,国家强制免疫为主,一旦发现口蹄疫,立即采取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灭活疫苗是当前我国和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疫苗,在控制和净化口蹄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灭活疫苗在实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很多限制性因素。例如,在培养口蹄疫病...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全球FMD的7个流行区域(引自FAO-EUFMD,FAO,2015)
9图2FMDV基因组和病毒蛋白水解示意图(引自Grubman,FEMSImmunolMedMicrobiol,2008)Fig.2SchematicdiagramoftheFMDVgenomeandtheproteolyticprocessingoftheviralpolyprotein(QuotedfromGrubman,FEMSImmunolMedMicrobiol,2008)P1结构蛋白基因区全长约2208bp,由长度分别为255bp、654bp、660bp和639bp的1A(VP4)、1B(VP2)、1C(VP3)和1D(VP1)四种结构基因组成,依次编码85个AA、218个AA、22个AA和213个AA。FMDV衣壳蛋白由VP1、VP2和VP3构成,而VP4则位于衣壳蛋白的内部[66,67]。每一分子的VP4、VP2、VP3和VP1形成一个原体,五个原体聚合形成一个五聚体单位,十二个五聚体单位聚集形成一个病毒颗粒外壳(图3)[68,69]。结构蛋白VP1大部分暴露于口蹄疫病毒衣壳表面,变异也最多,是决定病毒抗原性的主要结构蛋白[70,71]。FMDVVP1上的G-H环(第141~160位氨基酸)和VP1上C末端(第200~213位氨基酸)是口蹄疫病毒的优势抗原表位,同时第141~160位也是一个高变区[72,73]。其中VP1上的G-H环(第141~160位氨基酸)在病毒衣壳表面是明显突出的,并且位于G-H环顶部的是由甘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组成的三肽序列,此三肽序列是高度保守的。RGD三肽序列与纤维蛋白及整合素结合相关,是FMDV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结合位点,在FMDV感染的初始阶段,RGD可以和整联蛋白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体,此复合体介导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引起病毒的入侵[74-76]。虽然RGD三肽序列是口蹄疫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受体位点,但该三肽序列并不是口蹄疫病毒特有的(非特异),其它的一些病毒也有该三肽序列。研究表明,位于宿主细胞膜上的整联蛋白αvβ3,αvβ6,αvβ1和αvβ8是口蹄疫病毒的细胞结合受体,但口蹄疫病毒还有其它能够不依赖RGD序列的宿主识别位?
10一定的指导意义。图3口蹄疫病毒结构(引自SyedMJamal,JamalandBelshamVeterinaryResearch,2013)Fig.3thestructureofFootandMouthDiseaseVirus(QuotedfromSyedMJamal,JamalandBelshamVeterinaryResearch,2013)3.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从19世纪末口蹄疫病毒被分离以来,为预防和控制FMD,世界各国对疫苗的研究步伐从未停止过。从利用早期康复动物免疫血清的被动免疫,到后来的弱毒疫苗,这些方法虽然在大规模流行中对疫情的缓解和控制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被动免疫不能产生记忆细胞,保护时间短,弱毒疫苗毒力返强、不能大量生产等缺点,使其没有得到长期和广泛应用[80,81]。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一些疫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包括FMD反向遗传疫苗、标记疫苗、复合表位蛋白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悬浮培养技术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图3和下文各部分总结了在该领域多年研究中,开发的多种FMD疫苗和方法。3.1弱毒疫苗弱毒疫苗(减毒疫苗)在最初的口蹄疫病毒预防和防控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弱毒疫苗是指病原经化学或物理因素进行致病力的充分减弱,但是仍能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和适当佐剂乳化后免疫动物,可引起动物产生免疫应答,但不引起动物产生临床症状的完整病原疫苗[82]。减毒疫苗常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弱化,如:鼠化、兔化、鸡胚化、细胞培养弱化或者人工诱变弱化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口蹄疫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 王秀霞. 现代畜牧科技. 2018(01)
[2]我国口蹄疫研究进展[J]. 赵柏林,孔冬妮,杨林. 中国动物检疫. 2017(07)
[3]口蹄疫表位疫苗的研究进展[J]. 李世芳,邵军军,常惠芸. 中国畜牧兽医. 2017(02)
[4]口蹄疫流行态势及国家防控策略[J]. 邓光明. 兽医导刊. 2016(17)
[5]口蹄疫病毒病原生物学研究[J]. 谢丰权,何浩,曾玉梅,朱庭俊. 吉林农业. 2016(15)
[6]重组A型FMDV VP1基因减毒鼠伤寒沙门菌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J]. 李婧静,潘丽,张中旺,张永光,吴润. 中国兽医科学. 2016(06)
[7]口蹄疫病毒遗传进化研究进展[J]. 郑海学,刘湘涛. 生命科学. 2016(03)
[8]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临床评价技术及应用[J]. 吕建亮,张永光,杨汉春,童光志,姜平,何启盖,张桂红,张改平,钟土木,赖守勋. 中国畜牧杂志. 2015(20)
[9]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控[J]. 何虎成. 兽医导刊. 2015(17)
[10]全球口蹄疫防控技术及病原特性研究概观[J]. 刘在新.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硕士论文
[1]口蹄疫乳酸杆菌活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其诱导的黏膜免疫效果[D]. 王淼.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476883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全球FMD的7个流行区域(引自FAO-EUFMD,FAO,2015)
9图2FMDV基因组和病毒蛋白水解示意图(引自Grubman,FEMSImmunolMedMicrobiol,2008)Fig.2SchematicdiagramoftheFMDVgenomeandtheproteolyticprocessingoftheviralpolyprotein(QuotedfromGrubman,FEMSImmunolMedMicrobiol,2008)P1结构蛋白基因区全长约2208bp,由长度分别为255bp、654bp、660bp和639bp的1A(VP4)、1B(VP2)、1C(VP3)和1D(VP1)四种结构基因组成,依次编码85个AA、218个AA、22个AA和213个AA。FMDV衣壳蛋白由VP1、VP2和VP3构成,而VP4则位于衣壳蛋白的内部[66,67]。每一分子的VP4、VP2、VP3和VP1形成一个原体,五个原体聚合形成一个五聚体单位,十二个五聚体单位聚集形成一个病毒颗粒外壳(图3)[68,69]。结构蛋白VP1大部分暴露于口蹄疫病毒衣壳表面,变异也最多,是决定病毒抗原性的主要结构蛋白[70,71]。FMDVVP1上的G-H环(第141~160位氨基酸)和VP1上C末端(第200~213位氨基酸)是口蹄疫病毒的优势抗原表位,同时第141~160位也是一个高变区[72,73]。其中VP1上的G-H环(第141~160位氨基酸)在病毒衣壳表面是明显突出的,并且位于G-H环顶部的是由甘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组成的三肽序列,此三肽序列是高度保守的。RGD三肽序列与纤维蛋白及整合素结合相关,是FMDV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结合位点,在FMDV感染的初始阶段,RGD可以和整联蛋白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体,此复合体介导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引起病毒的入侵[74-76]。虽然RGD三肽序列是口蹄疫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受体位点,但该三肽序列并不是口蹄疫病毒特有的(非特异),其它的一些病毒也有该三肽序列。研究表明,位于宿主细胞膜上的整联蛋白αvβ3,αvβ6,αvβ1和αvβ8是口蹄疫病毒的细胞结合受体,但口蹄疫病毒还有其它能够不依赖RGD序列的宿主识别位?
10一定的指导意义。图3口蹄疫病毒结构(引自SyedMJamal,JamalandBelshamVeterinaryResearch,2013)Fig.3thestructureofFootandMouthDiseaseVirus(QuotedfromSyedMJamal,JamalandBelshamVeterinaryResearch,2013)3.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从19世纪末口蹄疫病毒被分离以来,为预防和控制FMD,世界各国对疫苗的研究步伐从未停止过。从利用早期康复动物免疫血清的被动免疫,到后来的弱毒疫苗,这些方法虽然在大规模流行中对疫情的缓解和控制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被动免疫不能产生记忆细胞,保护时间短,弱毒疫苗毒力返强、不能大量生产等缺点,使其没有得到长期和广泛应用[80,81]。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一些疫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包括FMD反向遗传疫苗、标记疫苗、复合表位蛋白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悬浮培养技术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图3和下文各部分总结了在该领域多年研究中,开发的多种FMD疫苗和方法。3.1弱毒疫苗弱毒疫苗(减毒疫苗)在最初的口蹄疫病毒预防和防控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弱毒疫苗是指病原经化学或物理因素进行致病力的充分减弱,但是仍能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和适当佐剂乳化后免疫动物,可引起动物产生免疫应答,但不引起动物产生临床症状的完整病原疫苗[82]。减毒疫苗常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弱化,如:鼠化、兔化、鸡胚化、细胞培养弱化或者人工诱变弱化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口蹄疫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 王秀霞. 现代畜牧科技. 2018(01)
[2]我国口蹄疫研究进展[J]. 赵柏林,孔冬妮,杨林. 中国动物检疫. 2017(07)
[3]口蹄疫表位疫苗的研究进展[J]. 李世芳,邵军军,常惠芸. 中国畜牧兽医. 2017(02)
[4]口蹄疫流行态势及国家防控策略[J]. 邓光明. 兽医导刊. 2016(17)
[5]口蹄疫病毒病原生物学研究[J]. 谢丰权,何浩,曾玉梅,朱庭俊. 吉林农业. 2016(15)
[6]重组A型FMDV VP1基因减毒鼠伤寒沙门菌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J]. 李婧静,潘丽,张中旺,张永光,吴润. 中国兽医科学. 2016(06)
[7]口蹄疫病毒遗传进化研究进展[J]. 郑海学,刘湘涛. 生命科学. 2016(03)
[8]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临床评价技术及应用[J]. 吕建亮,张永光,杨汉春,童光志,姜平,何启盖,张桂红,张改平,钟土木,赖守勋. 中国畜牧杂志. 2015(20)
[9]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控[J]. 何虎成. 兽医导刊. 2015(17)
[10]全球口蹄疫防控技术及病原特性研究概观[J]. 刘在新.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硕士论文
[1]口蹄疫乳酸杆菌活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其诱导的黏膜免疫效果[D]. 王淼.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476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47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