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穴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对棉花产量与棉籽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0-06 08:23
重型农机具进行耕翻、耙耱、播种、收获、运输等作业时,对土地的频繁碾压是造成土壤犁底层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犁底层的存在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原因,本文在系统分析山西省运城市近20年气候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农田犁底层问题,以棉花为供试作物,开展用微孔深松耕技术解决犁底层问题的试验。研究内容包括:微孔深松耕技术破除犁底层、降低耕作层土壤硬度的效果;微孔深松耕技术对土壤团粒结构、土壤肥力及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围绕深松耕孔穴进行稀穴密株种植和深施肥诱导棉花根系深扎、对土壤深层养分分布和数量的影响效果;微孔深松耕棉田不同播种期、不同果枝节位棉铃由于气候差异导致棉铃发育、种籽活力和种籽品质发育的差异等。研究结果证明:1、微孔穴深松耕深施肥技术使棉花苗期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9069.7 Kpa降低到558.8 Kpa,吐絮期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8089.7 Kpa降低到1174.2 Kpa,35~40 cm土壤容重由1.56 g/cm3减低到1.05 g/cm3;在>30 cm深度土层中,全N含量增加0.07%,速效K含量增加146.71 mg/kg,速效P含量增加11.38 mg/kg,有机质含...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不同耕作方式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 目前常见耕作方式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2.1 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2 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影响
2.2.3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2.4 耕作方式对土壤犁底层的影响
2.2.5 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PH值的影响
2.2.6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 环境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气象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温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籽品质的影响
3.1.2 光照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3.2 其它环境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土壤水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土壤养分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籽品质的影响
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20 a来运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选择与方法
3 运城市主要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3.1 运城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1.1 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1.2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3.1.3 运城市棉花播种季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1.4 运城市≥10℃积温变化趋势分析
3.1.5 运城市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变化情况
3.2 运城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3.2.1 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2.2 降雨量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3.2.3 播种期(4月份)降雨量变化趋势分析
3.2.4 棉花生育期降雨量变化趋势
3.2.5 棉花吐絮期(9和10月份)降雨量变化趋势
3.3 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3.3.1 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特征
3.3.2 各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3.3.3 各月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4 结论
4.1 温度变化
4.2 降雨变化
4.3 日照时数变化
第三章 微孔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孔穴深松耕破除犁底层的效果
2.2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2.3 微孔穴深松耕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4 微孔深松耕土壤蓄水量变化的影响
2.5 微孔深松耕降雨后湿润峰变化分布
2.6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微孔深松耕处理对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的影响
3.2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分布
第四章 微孔深松耕与不同播期的互作效应及对棉籽品质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括
1.2 试验材料和土壤条件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棉花生育进程测定
1.4.2 数据采集和处理
1.4.3 产量与产量构成测定
1.4.4 品质检测
1.4.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棉花生育时期的影响
2.2 棉铃生物量累积变化
2.3 棉籽中可溶性糖、粗脂肪与蛋白质的累积
2.3.1 棉籽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2.3.2 棉籽中粗脂肪含量变化
2.3.3 棉籽中蛋白质含量变化
2.4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2.4.1 不同播期对棉花绒长的影响
2.4.2 不同播期对棉花纤维整齐度的影响
2.4.3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2.4.4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伸长率的影响
2.5 不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产量结构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微孔深松耕稀穴密株种植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发育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棉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1.3.2 棉叶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1.3.3 棉花冠层光照强度的测定
1.3.4 叶绿素和叶温测定
1.3.5 棉籽营养品质的测定
1.3.6 棉株营养和生殖器官干物质重的测定
1.3.7 棉株产量及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查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2.2.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种植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
2.2.2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冠层光强分布的影响
2.2.3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叶片营养的影响
2.3 每穴留苗数对棉籽生物量的影响
2.4 每穴留株数对棉籽脂肪含量的影响
2.5 每穴留苗数对棉籽蛋白含量的影响
2.6 每穴留株数对棉花干物质的影响
2.7 每穴留株数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
2.7.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2.7.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四桃的影响
2.7.3 每穴留苗株数棉花各项纤维品质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株光照的影响
3.3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籽品质的影响
3.4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微孔深松耕孔穴集中深施肥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发育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棉花根系测定方法
1.2.2 棉花种籽品质特性值定量测定方法
1.2.3 产量及其构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根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2.1.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2.1.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2.1.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2.1.4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1.5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中PH值含量的影响
2.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根系深扎和种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生育期根系生物量比较
2.2.2 不同处理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2.2.3 不同处理棉花侧根数量的垂直分布
2.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籽的影响
2.3.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2.4.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2.3.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4 生产成本、产出和效益分析
3 结论
第七章 微孔深松耕对不同果枝棉籽活力状况及营养品质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材料和土壤条件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摘部位棉子品质及活力比较
2.2 粗脂肪含量
2.3 蛋白质含量
2.4 可溶性糖含量
2.5 不同部位棉子产量及产量结构的比较
2.6 不同部位棉籽纤维品质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51487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不同耕作方式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 目前常见耕作方式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2.1 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2 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影响
2.2.3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2.4 耕作方式对土壤犁底层的影响
2.2.5 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PH值的影响
2.2.6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 环境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气象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温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籽品质的影响
3.1.2 光照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3.2 其它环境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土壤水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土壤养分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籽品质的影响
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20 a来运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选择与方法
3 运城市主要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3.1 运城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1.1 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1.2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3.1.3 运城市棉花播种季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1.4 运城市≥10℃积温变化趋势分析
3.1.5 运城市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变化情况
3.2 运城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3.2.1 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2.2 降雨量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3.2.3 播种期(4月份)降雨量变化趋势分析
3.2.4 棉花生育期降雨量变化趋势
3.2.5 棉花吐絮期(9和10月份)降雨量变化趋势
3.3 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3.3.1 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特征
3.3.2 各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3.3.3 各月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4 结论
4.1 温度变化
4.2 降雨变化
4.3 日照时数变化
第三章 微孔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孔穴深松耕破除犁底层的效果
2.2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2.3 微孔穴深松耕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4 微孔深松耕土壤蓄水量变化的影响
2.5 微孔深松耕降雨后湿润峰变化分布
2.6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微孔深松耕处理对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的影响
3.2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分布
第四章 微孔深松耕与不同播期的互作效应及对棉籽品质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括
1.2 试验材料和土壤条件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棉花生育进程测定
1.4.2 数据采集和处理
1.4.3 产量与产量构成测定
1.4.4 品质检测
1.4.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棉花生育时期的影响
2.2 棉铃生物量累积变化
2.3 棉籽中可溶性糖、粗脂肪与蛋白质的累积
2.3.1 棉籽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2.3.2 棉籽中粗脂肪含量变化
2.3.3 棉籽中蛋白质含量变化
2.4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2.4.1 不同播期对棉花绒长的影响
2.4.2 不同播期对棉花纤维整齐度的影响
2.4.3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2.4.4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伸长率的影响
2.5 不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产量结构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微孔深松耕稀穴密株种植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发育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棉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1.3.2 棉叶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1.3.3 棉花冠层光照强度的测定
1.3.4 叶绿素和叶温测定
1.3.5 棉籽营养品质的测定
1.3.6 棉株营养和生殖器官干物质重的测定
1.3.7 棉株产量及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查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2.2.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种植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
2.2.2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冠层光强分布的影响
2.2.3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叶片营养的影响
2.3 每穴留苗数对棉籽生物量的影响
2.4 每穴留株数对棉籽脂肪含量的影响
2.5 每穴留苗数对棉籽蛋白含量的影响
2.6 每穴留株数对棉花干物质的影响
2.7 每穴留株数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
2.7.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2.7.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四桃的影响
2.7.3 每穴留苗株数棉花各项纤维品质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株光照的影响
3.3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籽品质的影响
3.4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微孔深松耕孔穴集中深施肥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发育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棉花根系测定方法
1.2.2 棉花种籽品质特性值定量测定方法
1.2.3 产量及其构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根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2.1.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2.1.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2.1.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2.1.4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1.5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中PH值含量的影响
2.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根系深扎和种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生育期根系生物量比较
2.2.2 不同处理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2.2.3 不同处理棉花侧根数量的垂直分布
2.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籽的影响
2.3.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2.4.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2.3.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4 生产成本、产出和效益分析
3 结论
第七章 微孔深松耕对不同果枝棉籽活力状况及营养品质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材料和土壤条件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摘部位棉子品质及活力比较
2.2 粗脂肪含量
2.3 蛋白质含量
2.4 可溶性糖含量
2.5 不同部位棉子产量及产量结构的比较
2.6 不同部位棉籽纤维品质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51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851487.html